基于体质健康价值取向的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应用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李亮涛

甘肃省和政县教育与科学技术局 甘肃省和政县 731200

摘要

近几年来,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成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高中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在学科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要重视体育还有体育锻炼。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当前需要将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摆在首要位置,并对教学方法、内容等进行优化和创新,以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使其养成良好运动意识以及习惯,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文章从体质健康价值取向的概述出发,探讨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为核心价值的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并提出举例进行佐证分析,为一线体育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与指导。


关键词

体质健康;价值取向;高中体育;教学模式

正文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理念的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中重技能轻体质、重形式轻实效的情况依然存在,导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难以实现大幅度提升,而学生也无法养成正确的运动观,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违背了体育教育的初心。而体质健康价值取向强调促进体育教育,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为核心目标,注重体育教育实施的科学性、有效性及连贯性。体育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去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推动体育教育转型,文章探讨了基于体质健康的高中体育教学策略,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一、体质健康价值取向的概述

体质健康价值取向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核心导向,是对健康第一理念的高度响应,指出体育教育应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核心目标,引领学生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具有以下显著特征:目标导向性,教师要将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摆在第一位,在此基础上优化体育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改善身体形态机能以及个人素质;动态发展性,体育教育是分阶段、有重点的,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匹配,实现动态调整,才能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以及形态机能的全面协调。科学系统性,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年龄、性别、体质方面的差异,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根本依据,基于学生年龄、性别以及体质方面的差异,分层设计教学方案、教学目标,摆脱一刀切教学模式的弊端[1]

二、立足体质健康价值取向的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学重点放在了运动技能的传授上,一旦学生达到预设的标准后,就失去了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产生懈怠的心理,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违背。而基于体质健康价值取向的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教师将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作为首要任务,并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首先要根据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各类指标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体育素养设定分层递进的目标体系,同时还要组织契合学生需求的体育项目以及活动,使其减少对体育课的抵触心理,并具备“为自己健康而参与体育运动”的想法,真正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彻底激发,由“要我锻炼”变“我要锻炼”。

(二)有助于实现教测分离”目标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测分离”是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其核心在于打破为测试而教学的功利化倾向,将体质健康测试作为评估教学效果的工具,而非唯一目的。在体质健康价值取向下,高中体育教师需要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去组织设计教学活动,使其与日常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实现渐进式的学习,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个人的体质健康水平。同时,教师也要阶段性的组织体育测试,为每个学生建立健康档案,分析其体质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学策略,让体质教学成为服务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工具,使学生尽情地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并为其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形体观

高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但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部分学生追求过度瘦身而采取不健康饮食,也有学生为了在短期内增肌而过度锻炼,出现运动损伤等情况,而还有一些学生则存在较为严重的肥胖问题,其存在的共性则在于对理想体型的认知不准。在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为主的体育课堂中,教师也要组织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帮助学生锻炼肌肉力量,增强心肺功能,提升柔韧性,确保BMI指标保持在标准范围内。同时,教师也要指导学生掌握生理学营养学知识,树立正确的形体观,增强自我认同,并认识到健康的身体不仅要有很好的身体素质,而且还要具有强健的身材,良好的机能[2]

三、立足体质健康价值取向的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实践策略

(一)做好前期调查分析,评估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以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放在第一位,但为确保教学的科学性、适宜性,其要从两方面为切入点展开调查和分析:首先要依据标准的学生体质数据,以及高中学生生理发展特点组织体能测试活动,获取关于学生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800米/1000米跑等相关的数据,以全面评估其体质健康状况。其次教师则要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擅长的喜欢的运动项目以及想要掌握的体育技能等,从而找准高中体育教学的方向,为构建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奠定坚实基础[3]

例如,在新学期伊始,体育教师要依据国家规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组织高一年级全体学生进行体能测试,初步掌握了学生的身体形态、心肺功能、速度、力量和柔韧性等基本情况,随后发放“体育兴趣与需求调查问卷”,旨在获取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已掌握的体育技能、希望在高中阶段学习的体育项目以及每周可参与锻炼的时间等。测试以及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存在超重或体重偏轻问题,而且耐力跑成绩普遍偏低;超过60%的学生对球类运动感兴趣,尤其是篮球和羽毛球;近30%的学生希望参与形体训练。鉴于此,体育教研组也明确了教学方向,即在保证基础体能训练的同时,增加球类教学比重,并尝试开设形体与健康选修课。

(二)结合体质健康标准,分层制定体育教学目标

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方面有较为标准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贯彻落实。现阶段,高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受先天以及后天因素的影响,体质表现上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方面。教师要基于测试数据的分析,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依据标准中所提出的要求,确定体育教学目标及学生需要达到的健康标准。其中,教师设置的基础层目标面向所有学生,而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挑战高难度的目标,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真正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并能成为更好的自己[4]

例如,根据前期体质测试结果,体育将学生按体能水平分为三个层次并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设定教学目标:“发展层”,主要面向体能较弱、测试成绩未达标的学生,目标是帮助其掌握基本运动技能,提升心肺耐力和肌肉力量,使其在体质测试中均达到及格线,教学中以慢跑、快走、徒手操等低强度训练为主,注重鼓励与过程评价;“巩固层”,针对成绩处于良好区间的学生,目标是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运动表现,如50米跑提速0.5秒、立定跳远增加10厘米,教学内容以间歇跑、力量组合练习等为主;“拓展层”,目标是冲刺优秀等级甚至满分,同时发展专项能力。同时,教师要在每月进行一次小测,动态调整分层情况,并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明确今后应努力的方向,最终使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得以强化,实现长足进步。

(三)设计专项教育模块,改善学生体质健康问题

基于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分析,高中体育教师也能够明确学生在力量、耐力、速度、柔韧性等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及短板。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体质健康水平,教师也要将重心放在专项教育模块的设计上,首先要从体能出发,结合学生存在的共性短板问题,制定训练计划,使其能够实施训练计划并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其次则是健康教育,则专注于为学生讲解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原则,旨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抗逆抗挫能力。最终教师也要通过互联网整理教学视频、图文资料等教学资源,辅助学生改善体质健康问题。

例如,在对高二学生实施体质测试后,教师发现其存在的普遍问题是耐力差,而且对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知识掌握有限,对此其设计了两大专项教育模块进行干预:体能提升模块,每周安排一节专项体能课,设计阶梯式长跑计划,最终让学生完成1200米变速跑。健康教育模块,以科学锻炼原则、营养搭配、用眼卫生以及心理调适等为切入点,每月开展一次专题讲座,就“如何避免运动损伤”“青春期饮食误区”等展开讲解,并引入真实案例,增强学生健康意识。同时,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整理优质教学视频,鼓励学生课后自主练习,并通过“健康打卡”小程序记录每日锻炼情况,以使自己的体质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四)运用数字化工具辅助教学,实时监测学生运动数据

现阶段,数字化教学也成为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的必然之事,智能穿戴设备、运动分析软件等层出不穷能够有效地辅助体育教学的开展。当前,教师在组织体育运动时要求学生佩戴心率带、运动手环等设备,实时检测运动数据,以及时发现并监测训练过度或不足的情况,并加以调整,让学生训练强度始终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同时,教师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发布相关学习资源,并安排打卡训练活动,其也能够及时追踪学生的运动情况以及表现,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以实现体质健康管理的持续性、连贯性,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5]

例如,在足球教学中,教师组织策划了一场足球比赛,要求学生穿戴运动手环参与,而其则能通过智能终端去查看学生的运动状况,特别是在发现心率过高时,要立即要求该学生适当休息,避免出现过度疲劳运动受损等情况;针对学生的跑动距离、速度以及能量消耗情况,教师也能指出各小组存在的问题,给出合理的建议,即让体能较好、跑动较快的学生参与进攻,而其他学生则负责防守等,实现战术的调整。在课外的训练环节,为了巩固学习成果,帮助学生持续提高足球技能水平,教师也要利用在线平台安排课后打卡训练活动,让学生上传有关于带球绕杆、定点射门等的训练视频。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学生的运动损伤事件减少至0,超八成的学生也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和锻炼中。

(五)对比学期初与学期末数据,生成学生体质健康报告

现有情况表明,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会随着训练与运动的进程不断提升,而教师在评价体育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运动表现时,只需将重心放在学期末组织开展一次综合性的评价活动,采取体质测试、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进步情况。同时,教师也要借助于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AI大模型,去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学生的体质健康得分、优势项、薄弱项以及改进意见,生成个性化的健康报告,并以图表的形式去直观呈现学生的体质变化情况。教师还需要积极参与教学研讨,重点针对破除教学壁垒的路径方式展开交流和探讨,从而寻求一条完善的教学路径,并在实践中检验其是否有效。

例如,在学期末,教师要再次组织体质健康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与学生的日常表现等数据输入AI分析模型,生成个人体质健康报告,以图表形式直观展示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其中给某同学的总结是:肺活量提升12%,1000米跑成绩缩短45秒,优势项体现在爆发力上,而薄弱项则为柔韧性未达到良好水平,AI给出的建议为“每周参与2次中低强度有氧训练”。同时,AI指出男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是柔韧性不佳,而女生则是耐力不足,对此教师要从以下方面改进:静态拉伸、动态拉伸以及瑜伽体式练习;在校内组织晨跑社团,增加间歇跑和循环训练比重。同时要鼓励大家正视优势与不足,并给有需要的学生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使其消除焦虑或抵触等不良情绪。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背景下,高中体育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在于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现阶段,一线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立足于长远角度,以国家规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做好前期调查分析,评估当前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然后分层制定教学目标,设计专项训练模块,并积极引入数字化教育工具去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而在评价环节,教师则要对比学生学期初与学期末的体质健康数据,生成个性化的反馈报告,助其能够明确今后努力改进的方向,让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张建强 王合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视角下的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4,14(35):170-173.

[2]陈维亚.“互联网+”体质健康检测策略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3(2):186-189.

[3]何月好.基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的高中体育教学对策[J].读友,2025(12):15-17.

[4]周梅,张建强.体质健康测试视角下的高中体育个性化教学策略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24,14(34):179-182.

[5]娄海.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4(14):39-4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