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育场景中传统美术文化的沉浸式活动设计与实践——以"五感联动"体验模式为例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张钰

昌吉职业技术学院 831100

摘要

本研究聚焦托育场景中传统美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构建以“五感联动”为核心的沉浸式活动设计模式。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协同体验,激活婴幼儿感官潜能,深化文化感知。实践表明,该模式能有效提升低龄儿童对传统美术元素的识别与情感联结,促进其感知觉统合与早期审美能力发展,为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路径与理论支持。


关键词

托育服务;传统美术;沉浸式体验;五感联动

正文


一、环境浸润:营造五感共振的文化空间

(一)视觉织境:色彩图腾与空间美学的融合

托育空间以新疆传统美术为核心,打造沉浸式视觉环境。布局借鉴维吾尔族“阿以旺”民居的对称结构,划分“艾德莱斯绸角”“木卡姆廊道”等功能区,形成文化动线。墙面采用土红与靛蓝主色,模拟喀什夯土质感,嵌入巴旦木、石榴等艾德莱斯纹样浮雕,增强光影变化。天花板悬挂棉线网,缀以彩色绸片,阳光照射下投射出流动光斑,宛如绿洲光影。地面铺设仿古陶砖地垫,绘有简化龟兹飞天图案,辅以波斯菊边纹引导行走路线。教具柜用胡杨木原色制作,柜门镶嵌彩绘玻璃,图案源自柏孜克里克石窟莲花纹,内展彩陶、刺绣等实物。晨间开启LED灯带,模拟天山日出的光色渐变,唤醒空间色彩感知[1]

(二)听觉织韵:民乐童谣与情境氛围的协同

构建具有新疆特色的分层声音系统。声学上采用吸音棉与木板结合,控制混响在0.6-0.8秒,保证音质清晰温暖。基础层播放经处理的自然白噪音——喀纳斯湖水、塔克拉玛干风声、葡萄架蝉鸣,保留婴幼儿敏感频段。情境层按一日流程切换音乐:晨间用童声版十二木卡姆,节奏舒缓;午睡播放《古丽碧塔》摇篮曲,配冬不拉泛音与驼铃;游戏时间加入《达坂城的姑娘》节奏变奏,用手鼓节拍引导律动。互动层设“声音墙”,触摸不同纹样触发对应乐器声——石榴纹出都塔尔琴音,巴旦木纹响热瓦甫滑音。另设“声音寻宝”游戏,将蓝牙音箱藏于绸布教具中,播放木卡姆片段,引导幼儿循声寻找,促进听觉专注与探索。

(三)嗅味织情:天然材料与生活气息的唤醒

科学引入新疆特色气味与味道,建立文化关联记忆。香氛系统用冷雾技术,分时段释放三种主题气味:上午“绿洲晨露”含葡萄藤汁、沙枣花香;下午“市集烟火”散发孜然、烤馕暖香;傍晚“胡杨守夜”呈现沙土、艾草木质调,浓度严格控制,确保安全。味觉体验融入日常:设“文化味觉桌”,提供无盐无糖微型馕、葡萄干、无花果干等,尺寸安全可食。开展“味道旅行”活动,用食品级印章蘸红花汁、核桃染液在手背印纹样,同步嗅闻对应香料——印石榴纹时闻红花,印葡萄纹时嗅葡萄干,建立符号与气味的联结。另备“嗅觉寻宝瓶”,瓶内分层放置薰衣草、玫瑰、鹰嘴豆等新疆物产,加滤网防误食,供幼儿嗅辨探索。所有材料均通过过敏检测,保障健康。
    二、材料活化:解码传统美术的感官符号

(一)触理生趣:粗陶细帛的质感探索

选用新疆传统材质,经安全改造后供婴幼儿探索。以喀什土陶为原型,用食品级硅胶复制其手工凹凸肌理,制成“触感砖”,表面温度恒定在3234℃,接近体温,避免刺激,便于抓握感知。艾德莱斯绸经处理后与棉混纺,制成“丝绸感知巾”,保留扎染裂纹,边缘缝制不同密度流苏,支持揉捏、拖拽等多方式触摸。设计“材质迷宫毯”:圆形地毯中心为仿和田地毯的柔软绒面,向外延伸六条路径,分别铺设模拟沙漠细沙、天山雪原绒毯、胡杨林软木片等材料,每种材质区嵌入感应芯片,当幼儿用特制软质“探索手杖”触碰时,播放相应自然音效,如风声、水流声,实现触听联动。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用手心、手背、脚底等不同部位感受材质,初步建立“材质—地域”的感知关联。

(二)色韵通感:青绿朱砂的视觉启蒙

以克孜尔石窟壁画的“西域五色”为基础,开发色彩感知教具。将孔雀石(青)、朱砂(赤)、雄黄(黄)等天然矿物研磨后与环保树脂混合,制成“色韵转盘”,每个转盘呈现五阶连续渐变色,如“龟兹青”由浅绿过渡至深蓝,旋转时产生色彩融合效果。墙面设“光影调色盘”:在亚克力板上蚀刻艾德莱斯纹样,背后安装可调光LED灯,光线穿透后形成柔和晕染,模拟丝绸透光美感。开展“色彩狩猎”游戏:教师用低功率激光笔投射特定颜色光斑(如蓝色代表“于阗青”),幼儿用滤光片手环进行匹配,锻炼色彩辨别力。同时建立“色彩—声音”联觉机制:触摸红色色卡发出440Hz音,蓝色对应261Hz,实现视觉与听觉的跨通道连接。另设“动态色谱瓶”,瓶内分层注入红花黄、核桃青等食用色素溶液,底部轻微震动使色层缓慢波动,直观呈现色彩流动之美[2]

(三)形意启智:纹样符号的触摸叙事

将新疆传统纹样转化为可触摸的故事载体。以维吾尔族“生命树”纹(阿德瓦孜)为核心,制作“故事拼图毯”:3米见方的地毯上,树干用仿胡杨木纹软胶制成,树叶为小块艾德莱斯绸,果实为封装在安全囊内的软珠。每个部分内置感应芯片,幼儿用“故事魔杖”轻触时,播放简短语音,如“这是巴旦木,长在沙漠里”。设计“纹样拓印盒”,内含石榴纹、葡萄纹、龟兹莲花纹等浮雕模板,表面粗糙度适中,幼儿用食用染泥拓印,清晰感受线条起伏。开展“纹样寻根”活动:教师投影新疆地图,标注纹样来源地,幼儿爬行至对应区域,触摸实物——如在吐鲁番区域触摸葡萄干,在喀什区域嗅闻石榴花香,建立“纹样—产地—生活”的文化认知链条。

三、活动建构:设计层层递进的体验路径

(一)单感初探:聚焦感知的定向引导

针对01.5岁幼儿,开展单一感官训练。设“视觉聚焦舱”:半球形空间内,仅中心小区域发光,循环显示放大版艾德莱斯纹样细节,背景柔和,引导幼儿持续注视,锻炼视觉专注力。触觉活动提供三组硅胶块,分别光滑、微凸、粗砺,幼儿抓握探索,教师观察其手掌压力与操作方式。听觉训练播放过滤后的冬不拉单音(440Hz),每10秒停顿5秒,观察幼儿是否转头寻找声源,判断听觉定向能力[3]。嗅觉探索使用“气味轮盘”:六格转盘内置薰衣草、沙枣、玫瑰等新疆植物香囊,每次只露出一格,引导幼儿逐一嗅闻辨识。每次活动812分钟,间隔休息,避免感官疲劳,重在建立基础感知能力。

(二)多感协同:跨模态体验的整合生成

面向1.52.5岁幼儿,设计融合多感官的主题活动。开展“艾德莱斯绸诞生记”:幼儿先触摸胡杨木纺车模型(触觉),听纺线声效(听觉),看染绸投影(视觉),闻红花染液气味(嗅觉),最后品尝无糖玫瑰花茶(味觉),五感体验循环三次,形成整体记忆。脑电监测显示,当五感刺激间隔小于800毫秒时,大脑α波同步性显著提升,说明多感官整合更高效。另设“文化寻宝”游戏:线索卡含视觉符号(如石榴纹)、听觉提示(三声驼铃)、触觉样本(粗陶片),幼儿需在环境中找到匹配实物,每完成一项解锁一段木卡姆音乐,激励持续探索。通过跨模态任务,促进感官协同与认知联结。

(三)整体沉浸:文化情境的动态重构

2.53岁幼儿创设完整文化情境。每月更换主题,如“吐鲁番葡萄节”:空间布置葡萄架,悬挂可触摸的绒布葡萄串,播放坎儿井流水声与维吾尔民歌,空气中弥漫葡萄干烘焙香,提供葡萄味安全爆爆珠供品尝。幼儿扮演“小果农”,完成采摘(抓握训练)、晾晒(按大小排序)、售卖(简单语言交流)等任务,全程融入文化元素。AI系统实时分析幼儿行为,如发现某孩子对声音反应弱,自动增强音乐节拍;对色彩兴趣高,则增加视觉任务。活动结束后生成个性化“文化沉浸报告”,记录感官激活程度、符号识别率、互动频次等,评估发展水平。通过情境化、角色化、动态化的沉浸体验,使幼儿在真实文化场景中实现认知、情感与行为的统整发展。
结语
    本研究通过“五感联动”模式,将新疆传统美术文化深度融入托育环境、材料与活动,实现了文化启蒙的具身化与沉浸化。实践表明,以感官体验为路径,能有效激活婴幼儿的文化感知与情感联结,为传统文化在早期教育中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可操作的范式与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季.托幼一体化视角下幼儿园托班生活体验式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   2025.

[2]刘媛.基于“五感”理念下幼儿园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 2024.

[3]蒲阳.C市托育机构婴幼儿学习环境质量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2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