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音乐跨学科融合教学的设计与应用——以“音乐与历史”主题为例
摘要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音乐;跨学科融合;音乐与历史;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正文
引言
音乐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承载着特定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思潮与人文精神;历史则为音乐理解提供了“语境坐标”,帮助学生透过旋律、歌词、乐器等元素,读懂音乐背后的时代内涵。2022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将“文化理解”纳入核心素养,强调“引导学生从音乐本体出发,结合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理解音乐的人文内涵”,这为“音乐与历史”跨学科融合教学提供了明确依据。
一、锚定双科素养,构建“音乐—历史”协同目标体系
拆解双科核心素养,明确融合方向。依据音乐新课标中“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与历史学科“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素养要求,结合初中学生学段特点,将融合目标细化为三维:音乐维度聚焦“作品本体感知”,如“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旋律风格、节奏特点、情感表达”“能通过演唱或演奏传递作品的时代情绪”;历史维度侧重“语境认知理解”,如“了解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时代事件、社会风貌)”“分析历史环境对音乐风格的影响”;融合维度指向“文化素养提升”,如“通过音乐作品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人文精神”“形成‘音乐即历史’的跨学科思维”。
二、依托双科资源,整合“音乐—历史”系统内容体系
纵向构建“历史时期—音乐作品”主题链。以历史发展脉络为线索,梳理不同时期与历史事件、文化思潮对应的音乐作品,形成序列化内容:例如,“中国近代史”模块可整合“抗日战争时期”(《黄河大合唱》《松花江上》)、“新中国成立初期”(《歌唱祖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春天的故事》《我的中国心》)等主题,每个主题以1-2首核心音乐作品为依托,搭配对应的历史史料(如历史图片、文献片段、时代影像);“世界史”模块可整合“文艺复兴时期”(古典音乐作品)、“工业革命时期”(反映工人生活的民谣)等主题,让学生在音乐体验中感知历史变迁。
横向搭建“音乐要素—历史信息”关联网。针对每首核心音乐作品,从音乐与历史双重视角挖掘关联点:音乐视角提取“旋律、节奏、歌词、乐器、演唱形式”等要素,如《黄河大合唱》的“急促节奏、合唱形式、直白歌词”;历史视角匹配“时代背景、社会需求、创作者经历、作品影响”等信息,如《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抗日敌后战场,冼星海结合民间音乐元素,旨在唤醒民族斗志”。通过横向关联,让学生理解“音乐要素是历史信息的艺术表达,历史信息是音乐理解的语境支撑”,形成跨学科认知框架。
三、聚焦学生主体,设计“感知—探究—表达”分层活动体系
构建“双科融合”的活动进阶路径。在“感知阶段”,以音乐体验为核心,融入历史情境导入:例如,通过播放历史影像片段(如抗日战争战场画面)营造氛围,再聆听《黄河大合唱》,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音乐情绪与历史场景的关联”;在“探究阶段”,以问题驱动双科融合分析:设计跨学科问题链,如“《黄河大合唱》的节奏为什么如此急促?这与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情绪有何关系?”“歌词中的‘黄河’象征什么?结合历史知识谈谈你的理解”,引导学生结合音乐要素与历史背景开展小组研讨;在“表达阶段”,以综合展示为载体,实现素养迁移:例如,组织“‘音乐中的历史’主题展示会”,让学生通过“演唱+历史解说”“音乐作品timeline制作”“历史情境下的音乐创编”等形式,呈现对“音乐与历史”关联的理解,将跨学科认知转化为实践能力。
四、立足双科素养,建立“过程+综合”多元评价体系
完善“过程性评价”,追踪双科素养发展轨迹。通过“跨学科学习档案袋”记录学生的学习动态:音乐维度收集“聆听笔记、演唱录音、音乐要素分析报告”,关注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与表达能力;历史维度收集“历史背景调研表、史料分析作业、小组研讨记录”,评估学生对历史语境的理解深度;融合维度记录“跨学科问题探究过程、活动参与表现”,考察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与协作能力。定期(每单元/每学期)开展“跨学科成长复盘会”,由教师、学生共同梳理“音乐感知”与“历史理解”的进步,动态调整教学策略。
五、强化协同能力,提升教师“跨学科融合”实施素养
“音乐与历史”跨学科融合教学对教师的“双科素养、协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需通过“专业培训、教研协同、实践反思”提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避免因教师能力不足导致融合流于形式。
一是开展“双科联动”专项培训。通过“音乐+历史”跨学科培训课程,帮助教师突破学科局限:一方面,组织音乐教师学习“基础历史知识”(如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历史事件对文化的影响),掌握“历史语境解读方法”;另一方面,指导历史教师了解“音乐基本要素”(旋律、节奏、曲式),学会“从音乐作品中提取历史信息”。同时,邀请跨学科教学专家开展案例讲座,分析“音乐与历史”融合的设计逻辑与实施要点,帮助教师建立跨学科教学思维。
二是搭建“音乐—历史”教研共同体。建立校内或区域内“音乐教师+历史教师”的跨学科教研小组,以“音乐与历史”主题为核心开展协同教研:例如,共同研讨“某一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选择标准”“跨学科目标的分解方法”“活动设计的双科平衡策略”;通过“集体备课—试教磨课—课后研讨”的流程,共同设计教学方案,解决实施中的难点(如“如何避免历史知识挤占音乐体验时间”“如何引导学生深度关联双科内容”)。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行动研究,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在反思与改进中提升跨学科教学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结束语
新课标背景下,“音乐与历史”跨学科融合教学是初中音乐落实“文化理解”素养、实现综合育人的重要探索。通过构建双科协同的目标体系、系统整合的内容体系、分层递进的活动体系、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以及强化教师的跨学科协同能力,该教学模式打破了音乐与历史的学科壁垒,让学生在“听赏音乐”中触摸历史温度,在“解读历史”中深化音乐理解,最终实现“音乐素养、历史思维、文化认知”的协同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尹爱青。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吴斌。新课标下中小学音乐跨学科教学的价值与路径[J].中国音乐教育,2023(03).
[4]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