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实践路径与成效
摘要
关键词
《普通地质学》;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教学实践;育人成效
正文
1 引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课程教学指明了方向,特别强调了课程思政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中的关键作用。《普通地质学》作为地质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不仅承担着传授地质学基础知识的任务,更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专业使命感的重任[2]。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成为地质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普通地质学》的课程特点使其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想载体。该课程内容涵盖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构造,动力地质作用原理,地球演化历史以及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等,几乎涉及地质学全部基础知识中的最必要部分[3]。其教学内容与国家资源战略、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等重大议题紧密相连,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本文将系统探讨《普通地质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实践路径与成效,以期为相关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2 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与建设原则
课程思政既是政治也是科学,其有效实施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明确的建设原则。在地质学教育领域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实际,避免生拉硬套、牵强附会。思政元素的引入应当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自然,实现如盐入水的境界,使价值引导与知识传授深度融合。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坚持几个关键原则:一是正确区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边界,确保专业课程不失其本色;二是充分发挥教师的“非权力影响”,即通过教师的学识能力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三是思政元素的提炼和实施要“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些原则保证了课程思政不会偏离其初衷,而是成为专业知识教育的自然延伸和价值升华。
从理论层面看,《普通地质学》课程思政应着眼于几个维度:中国人对地质理论和实践贡献产生的民族自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地质思维契合的文化自信;中国当代治国理念和地质理论契合的理论自信;中国地质发展史引出的制度自信;以及建立在对自然规律尊重基础上的工程伦理观。这些维度构成了《普通地质学》课程思政的理论框架,指导着具体的教学实践。
3 《普通地质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3.1 教学内容设计与思政元素融入
《普通地质学》课程思政的实践首先体现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教师需要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自然融入专业知识传授中。例如,在讲授矿物分类和性质时,可以强调矿物资源在国家经济、国防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科研精神,鼓励学生献身地质事业,为国家探寻宝藏及开发利用贡献力量。这不仅传授了专业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表1 《普通地质学》课程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结合示例
序号 | 专业知识模块 | 思政元素 | 融入方式 | 育人目标 |
1 | 矿物分类与性质 | 资源国家安全观 | 讨论战略性矿产资源 | 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 |
2 | 地层与古生物学 | 科学成就展示 | 介绍中国"金钉子"研究成果 | 民族自豪感和科学自信 |
3 | 地质灾害防治 | 人与自然和谐 | 分析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关系 | 工程伦理观和社会责任感 |
4 | 地质发展史 | 前辈科学家事迹 | 讲述李四光等地质学家故事 | 艰苦奋斗和敬业精神 |
3.2 教学方法创新与多元化手段运用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课程思政成功实施的关键。《普通地质学》课程思政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等。例如,通过展示精美的矿物、宝石、化石标本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实物展示中国的地大物博和世界一流的地质科研水平,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地质事业大力支持的认同感。
在地貌地质学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老一辈地质地貌学家的典型案例来塑造学生的家国情怀。如讲述北京大学崔之久教授1957年攀登贡嘎山的经历,即使在同伴牺牲和自身受伤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完成考察任务,写下了中国第一篇现代冰川论文。这些真实感人的事迹能够培养学生敢挑重担的责任担当意识和爱国爱党的家国情怀。
3.3 野外实践教学与思政教育结合
野外实践是地质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宝贵机会。为了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作风和野外实际工作能力,可以增加地质公园内的地质路线考察。如延庆国家地质公园路线风景优美,地质现象丰富,师生们可以边走边观察野外地质现象,进行生动活泼的讨论,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野外实践也是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良机。通过实地观察地质现象和自然环境,学生能够直观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这种实地体验式的思政教育比课堂讲授更加深刻和持久。
3.4 教师队伍建设与育人能力提升
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德能力。《普通地质学》课程思政需要建立适应思政教育的专业教师队伍,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还必须对知识背后的历史乃至科学文化都有深厚积累。教师不能再照本宣科,而需要共同研究课程、共同备课,形成教学团队。
以南京大学《普通地质学》为例,该课程作为一门百年老课,课程建设历经竺可桢、李学清、孙鼐、郭令智、夏邦栋等几代主持人的不懈努力与拓展进取,已经成为一门享誉全国的名牌课程。这体现了教师团队传承和教学积累的重要性。当前,《普通地质学》思政教育教学小组通常由多名教授、副教授组成,这些教师年富力强,研究方向涵盖构造地质学、岩石学以及地热资源评价等方面,并在各自科学研究方面获得显著成绩,这些研究成果也对教学工作和内容体系的组织起着重要的学术支撑。
4 《普通地质学》课程思政的典型案例分析
4.1 地质前辈事迹与专业精神培养
通过讲述地质前辈的事迹,可以激励学生热爱地质,献身地质科学。在地质学的创立过程中,有无数的地质前辈前赴后继,他们的执著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永久的丰碑。例如,在地质年代学的课程设计中,将地质年代学与地质科学家的个人经历相结合,讲述“地层学之父”威廉·史密斯在遭遇逆境、深陷牢狱、居无定所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对地质学的热情,把自己全部的力量都献给了地质事业。
中国地质力学创始人李四光、著名构造地质学、地层古生物学和石油地质学家黄汲清等地质学前辈在艰苦环境下取得的傲人成就,能够鼓舞学生崇尚科学精神,学习他们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坚持真理的科学品格,强烈执着的创新意识,诲人不倦的师表风范,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通过《温家宝地质笔记》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地质工作者的爱国热情、敬业精神和对地质事业的贡献,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
4.2 中国地质成就与民族自豪感培育
展示国内先进科研成果,增强学生对党的领导和国内地质科学研究的信心,是《普通地质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案例。无论是古代张衡的地动仪,还是1975年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都向世界昭示了我国地震科学的领先水平。特别是在党领导下,中国不仅是世界上首个地震临震预报成功的国家,之后又成功进行了13例临震预报,2019年实现了震前提前预警,大大减少了人员的伤亡。
自1997年起,中国地层学与古生物学界先后拿下了国际11颗“金钉子”(被誉为地质学上的奥林匹克金牌),成为全球“金钉子”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知识内容增加了学生对党的领导和我国地球科学研究的信心和荣誉感以及民族自豪感。通过客观事实的讲解和典例介绍,能够提升同学们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4.3 中国传统文化与地质思维融合
将中华古代文明与地质知识相结合,可以促使学生勤奋学习地学知识。在风化作用的课程设计中,以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和古代采矿法中用到的火爆泣(温差风化),作为启发式教学案例,充分将课程内容与传统文化、工艺相结合,再现了我国古人在运用地学知识方面的智慧。
将地质知识与诗词画结合,展现中国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也是有效的课程思政方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词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在《普通地质学》的课程设计中,注重与诗词的结合,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又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在河流剥蚀地质作用的课程设计中,把古诗、古画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将苏轼写的“大江东去,浪淘尽”用到了实处。
表2 中国传统文化与地质知识结合的思政案例
序号 | 传统文化元素 | 地质知识点 | 思政价值 | 教学效果 |
1 | 李冰父子都江堰工程 | 风化作用原理 | 古代科技智慧 | 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
2 | 古诗词中的地质意象 | 河流侵蚀作用 | 中华美学传承 | 多学科融合思维 |
3 | 古代采矿技术(火爆法) | 岩石物理性质 | 先人实践精神 |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
4 | 传统山水画中的地貌 | 地貌特征识别 | 审美素养提升 | 人与自然和谐观念 |
4.4 时政议题与专业视野拓展
合理嵌入时政议题,增强课程思政的时代特征,是《普通地质学》课程思政的重要策略。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加,我国参与国际事务越来越频繁,相应地涉及与地质学方向相关的时政议题也越来越多。例如,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在“一带一路”能源以及矿产资源战略方面的策略,并提出自己的认识。相应议题的嵌入,既让学生活学活用了专业知识,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
在《普通地质学》的资源与环境内容方面,讨论国家所面临的那些环境和资源问题,增加对资源、环境和地质灾害的认知,使学生意识到人与地球的和谐发展,唤起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一个崭新的地球科学观,使学生以促进人类能更持久地、高质量地生活在地球上,注重谋求人类与地球和谐协调发展为主要着眼点。
5 课程思政的成效与评价
5.1 育人成效分析
通过系统的课程思政建设,《普通地质学》课程在育人成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首先,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了课程思政元素,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由于趣味性强,增加了学生听课的兴趣,有利于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地质精神的传承。最终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有自信、有担当、有能力的大学生。
短期来看,课程思政的开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长远来看,课程思政的持续进行,能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建立起科学社会主义的工程伦理观,提升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些成效不仅体现在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更会对他们的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5.2 评价方法创新
课程思政的评价需要多元化方法。课程小组根据思政元素的不同种类和特点,设计并实施了不同的考核方法。例如,对于学生广义思政水平的考核,在理论考试时,设计了开放性题型,让学生自由发挥,提出自己对地质问题本身、与地质相关的环境问题或地质问题工程处理措施的看法或态度。通过这种方式考核学生的地质思维方式、人与自然和谐理念、工程伦理观念,以及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政能力水平。
此外,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读书报告、小组讨论等形式评价课程思政的效果。例如,让学生阅读《温家宝地质笔记》,以读书报告的形式完成学习内容。通过阅读这本书,地质学专业的大学生可以从中汲取知识和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实践表明,这些评价方法切实可行、有效。
6 结论与展望
《普通地质学》课程思政建设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其自然融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中,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通过展示中国地质成就、传承地质前辈精神、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结合时政议题等多种途径,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和专业使命感,为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地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1).
[2] 秦奔, 密文天. 地球科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融入"普通地质学"课程的探索[J].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3): 97-100. DOI: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926.011.
[3] 朱志军,张树明,丁婷.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普通地质学为例[J].高教学刊,2023,9(11):145-147+152.DOI:10.19980/j.CN23-1593/G4.2023.11.035.
基金项目:2024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思政工作名师工作室“李向东名师工作室”资助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以‘普通地质学’为例”(MSGZS2024-09)。
作者简介:宫晨(1998-),男,内蒙古宁城人,硕士,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相关的教学和研究;武景龙(1982-),男,内蒙古化德人,硕士,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沉积岩的教学和研究;孔旭(1984-),男,四川怀化人,博士,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变质岩相关的教学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