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德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体育学科;德育元素;课堂教学
正文
引言:在“五育并举”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学科具有特殊的育德价值,但是长期以来,体育学科存在“重技能、轻德育”的教学现象,使得体育的育人功能受到阻碍,如何将德育融入课堂,让抽象的观念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这是体育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希望通过对体育课堂德育融入的实证探究,提出体育课堂德育融入的策略,并对其效果进行科学评价,进而为推动体育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操作性参考。
1. 体育教学中德育元素的理论基础与价值探索
1.1 “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德育的时代诉求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强调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结合起来,而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强身健体”,更在于“健全人格”。体育运动本身就是德育资源,比如遵守规则的契约精神、公平竞争的公正精神、团队合作的集体精神、挑战自我、永不放弃的奋斗精神。在核心素养视域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将德育元素融入体育教学中,是适应“立德树人”时代要求,实现从“教体”到“育人”的必然选择,更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
1.2 体育学科核心德育要素解析
体育教学里蕴含的德育要素是很多方面的,可以依照运动项目特点以及教学情况去挖掘提炼,首要的就是规则意识和公正精神,任何体育项目都是建立在规则基础之上的,学生在学习并遵守规则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树立起规则意识,法治观念以及公平竞争的道德准则,其次就是团队协作和集体荣誉感,在球类,田径接力这类集体项目当中,学生要学习怎样和同伴交流,合作,为了共同的目的而奋斗,这就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以及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再者是挫折教育和坚毅品质。体育竞赛具有挑战性、不确定性,学生在面对胜利与失败、顺境与逆境时,能够学会正确对待得失,磨炼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品质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最后是尊重与包容的品质。体育活动要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观众,跨文化体育交流还要学会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包容的健康心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2. 体育课堂中德育元素融入的实证研究设计
2.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遵循教育研究的伦理原则,采用准实验研究法,选择某中学初二年级两个平行班为研究对象,保证两个班的人数、男女比例、体育成绩初测水平、班级管理风格等基本一致的前提下,用抽签方式决定一个班为实验班(n=40),另一个班为对照班(n=40)。研究周期为一个完整的学期(约16周)。
研究综合采用多种方法来收集数据,以保证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中学生体育品德认知与行为自评问卷》的调查,问卷包括规则意识、团队意识、拼搏精神、尊重他人等内容,同时也采用了课堂观察法,研究者根据自己的思路提前设计好了《体育课堂学生行为观察记录表》,每周对两个班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行为表现,如是否遵守课堂纪律、团队互动情况、对待输赢的态度等进行打分,并做出质性描述,最后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法,实验结束后,从实验班中随机抽取10名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学生对于融入德博元素的体育课的感受、态度及深层次想法[1]。
2.2实验流程与干预措施
本研究实验流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是对授课教师进行德育融入教学策略培训,编制和修订问卷、观察量表等研究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获得基线数据。
第二阶段为干预实施阶段,此阶段是本研究的核心阶段,对照班教师按照常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注重运动技能的讲解与练习,实验班在保持教学大纲、运动技能不变的基础上,开展德育元素融入干预,主要措施有:一是教学设计的德育目标化,授课教师每节课教案中确定本节课要渗透的1-2个德育点,如篮球课中强调“团队配合”,长跑练习中强调“意志磨练”等。 第二、教学过程的情境创设,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合作性的情景,如分组对抗赛,团队体能闯关等,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德育。第三、教学评价的价值导向,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仅仅是看到学生会不会,而是对学生积极的品德行为给予及时的肯定与强化,如学生主动帮助同学,公平比赛等。
第三阶段是总结阶段,在一个学期的实验结束后,对两班学生进行后测,回收整理两班学生的问卷、观察记录和访谈资料,运用SPSS22.0软件对量化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对质性的资料进行编码和主题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3.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德育认知与课堂行为的量化分析
数据分析表明,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实验班学生在体育品德的认知与行为上都有了明显进步,从问卷调查数据看,实验班前测成绩与对照班在体育品德各维度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实验的起点是相同的,从后测数据看,实验班“规则意识”“团队合作”“拼搏精神”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班(p<0.05),而且实验班自身的后测得分也远高于前测得分(p<0.01),对照班在后测中得分虽然有所提高,但前后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从课堂行为观察上看,实验班学生“主动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参与团队配合”“面对困难不放弃”等行为发生的频率以及质量评分均比对照班高,这些数据直接说明,系统的德育融入教学干预对学生的体育品德提升具有直接而明显的积极效果。
3.2 学生内在体验与感悟的质性探究
焦点小组访谈得到的结果给量化数据做了深入诠释,学生多数人觉得,带着德育元素的体育课变得“有趣”又“有意义”,有个学生说,“以前觉得体育课就是玩,现在老师会教我们怎么跟队友打好配合,输了球会一起总结,感觉我们整个小组更团结了”,这表明教学情境的营造有益于学生对团队协作的体验和认同,另一个学生说到,“练长跑的时候,老师讲了奥运冠军怎样坚持的故事,之后叫我们去突破自己的极限,我真做到的时候,感觉很厉害。 ”这说明价值引领、精神鼓励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访谈内容显示,学生开始把课堂上学到的“公平竞争”“尊重对手”之类的观念用在别的地方,出现了品德内化并迁移到其他活动中的苗头,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认同的变化,就是德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良好效果[3]。
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实证来表明,在体育教学里系统地加入德育元素是可行的,研究显示,以明确的德育目的为方向,通过形成体验式的情景和价值引领式的评价,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品德认知,改良课堂行为,加强体育精神的内化,这是对“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也是对体育育人功能的扩充,以后的研究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增添样本并增长时延,教育工作者要提升德育意识,把德育融入到教学的全部过程当中,真正做到体育“以体育人”。
参考文献
[1]王晓东,毛振明.论体育品德的内涵、结构及其培养[J].体育学刊,2017,24(1):83-88.
[2]孙麒麟.核心素养导向的体育课程德育审视与实施路径[J].中国学校体育,2019(7):14-17.
[3]潘绍伟,于素梅.体育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实现:困境与出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3):88-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