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女生青春期心理特点及疏导路径探析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何燕君

肇庆市汇星小学

摘要

随着社会发展与教育理念的更新,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议题。特别是处于青春期初期的小学高年级女生,其特有的心理发展特征亟待教育工作者关注。本文基于高年级女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探讨教师如何通过心理疏导与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女生;青春期;心理疏导

正文


小学高年级是学生身心发展极为关键的阶段,此阶段的心理健康发展会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成长路径。作为从儿童期向少年期转变的重要时期,学生的生理发育(如身高、体重、性征等)以及认知能力都处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女生普遍比男生更早进入青春期,女生开始拥有自主意识,情感也变得丰富。这个阶段对于女生来说是一种蜕变,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心理活动都开始进入了一种新的状态。[1]

基于高年级女生身心发展所呈现出的特点,开展契合其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应当建立系统化的心理疏导机制,从认知发展、情绪管理、社会适应等多个维度,采用科学合理的干预策略,促进女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本文基于小学高年级女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心理疏导路径的探索。

一、小学高年级女生青春期心理特点分析

小学高年级女生正处于青春期初期阶段,其心理发展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这一时期的生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体内荷尔蒙水平持续上升,促进身体各系统发育成熟(特别是第二性征的显现)。这些显著的生理变化往往直接引发相应的心理状态调整。

在心理发展方面,该阶段女生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首先,女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对自身外貌、能力、性格等方面格外关注,越发在意自我形象以及旁人的评价,自尊心、自信心逐渐增强。其次,认知需求急速扩展,表现为对周围事物的好奇与探究欲不断增强,不再满足于只是玩乐和学习。

在人际交往方面,小学高年级女生如同含苞待放的花蕾,对友谊的渴望愈发细腻而深刻。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青春期特有的情感敏感性特征,她们在建立深度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同伴群体的影响。

在师生与亲子关系方面,该阶段女生显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发展态势,她们开始显露出一定程度的叛逆苗头,渐渐减少对成人的绝对依赖,转而锻炼自主思考能力,初步形成属于个人的价值判断体系。此外,相较于同龄男生,高年级女生对学业的表现以及未来规划有更高自我要求随着学业压力的不断增加课余活动时间减少女生通常性格没有男生活跃不利于释放天性这也导致女生更加容易焦虑。

二、小学高年级女生心理疏导路径探析

在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德育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2]针对即将或已经步入青春期的女生群体,教师应当将德育理念有机融入日常班级管理,在心理疏导工作中实施更具针对性的精细化指导。

(一)情感建设,建立信任

在开展心理疏导工作时,教师应当把握以下关键要点:首先,要给予高年级女生充分的表达空间,耐心倾听其内心感受真实想法;其次,要培养真诚的同理心,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理解她们的处境与困惑。通过这种基于理解尊重的互动方式,才能建立起稳固的信任关系,为女生营造安全的心理支持环境,这构成了有效心理疏导的重要基础。

(二)课程设计,活动实施

基于学校德育课程及心理健康课程体系,构建多维度的成长教育平台,科学系统地助力女生平稳度过青春期。

1.科学认知课程:开设“青春成长指南”系列课程,帮助女生认识青春期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女生科学认识自我变化,让女生懂得欣赏自己的变化,同时学会人际交往的基本方法等

2.主题班会研讨:聚焦女生成长困惑,如青春期异性交往边界、自我形象管理、同辈压力应对等开展互动式主题班会。例如,开设《画出情绪小怪兽》班会课,将抽象的情绪具象化,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面对和识别自己的情绪。相较于男生来说,女生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所以采用“画情绪”的方法,对于女生教学效果更好。

3.体验式心理剧场通过角色互换、情境演绎等方式,还原青春期常见的社交场景(如遭遇“小团体”排斥、被调侃外貌等),学生在互动体验中体会“情绪会说话,困难能破解”在安全信任的氛围中探索自我、缓解压力、获得成长。

(三)家校合作,共促成长

青春期的女孩子往往情感愈发细腻敏感,这要求家长掌握特别的智慧:不用过分紧张她的每一次情绪波动,也不要轻易把她的多愁善感否定掉,试着弄懂她独特的性格特性,用始终如一的关爱伴她长大。教师应当着力构建家校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通过多元化渠道提升家长的心理育人能力。具体而言,可借助“家长会”举办家长心理健康课堂,定期“入户家访”进行个性化家校面谈,建立常态化的电话沟通机制,向家长推送优质教育视频资源……帮助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环境对女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

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要着重引导家长营造温馨民主的家庭氛围,重视子女的情感需求表达,建立良性亲子互动模式。同时要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观察技巧和沟通方法,建立早期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心理问题。此外,还需建立家校定期反馈制度,共同制定干预方案,开展效果跟踪评估,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女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关注特殊,精准疏导

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需培养敏锐观察力,着重聚焦以下几类特殊群体女生:首先是单亲家庭女生,这类学生往往要面对家庭结构不完整产生的情感缺失问题;其次是家庭碰到重大变故的学生,如亲人离世、父母离异或者患重大疾病等情形,这类学生易出现创伤后应激反应;第三类则是留守儿童,她们长期缺乏父母陪伴,易产生孤独感以及不安全感;第四类是背负过大学业压力的学生,常表现为过度焦虑、完美主义倾向等特征;最后是身体发育过早以及过晚的女生,这类学生一般会碰到身体形象困扰与同伴压力难题。

面对特殊群体,教师应建立起动态监测机制,必要情况下实施专业心理评定。可综合运用行为观察、深度访谈标准化心理测量等多元方法,准确识别学生的心理困惑,创建个性化心理档案为后续针对性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三、结语

小学高年级女生的心理发展乃是系统工程,需搭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机制,在这个进程里,德育发挥出价值引领以及方法指导的双重功用,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关键引路人,教师要不断开拓德育与心理疏导的融合路径,运用理论指导跟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模式,为高年级女生打造良好的成长天地,助力每一位学生达成全面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陈芬芬.小学高年级女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析[J].科普童话.2019,(26160.

[2]梁翠萍.谈小学高年级女生青春期心理疏导[J/OL].https://mp.weixin.qq.com/s/aVCwNJ_FJ6LliqFcxyXFyg,2025年7月.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