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聚力,共筑德育之心:一名班主任的实践与感悟
摘要
关键词
班主任能力;德育;实践
正文
教育,就是一场“遇见·育见”的旅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格,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我铭记“立德树人”的教育信条,在教育实践的沃土里辛勤耕耘,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治班能力、学生管理能力以及家校协同能力。这些能力于我而言,并非冰冷生硬的指标,而是在日常教育生活中,如涓涓细流般浸润着学生心灵的温度与智慧。
一、专业能力:于细微处播种德育之花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我深知自己的每一个举动都会影响到学生。德育,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像春风化雨般浸润学生心田的细雨。于是,我尝试将传统的班会课变革为“德育微课堂”,用短暂的时间,讲述学生身边的“微故事”,让德育在无形中触动他们的心灵。
例如,一节美术课后,教室里废纸四起,却似乎无人在意这一场“狼藉”。看到此情此景,我没有直接灌输大道理,而是引导学生去算一笔“垃圾账”。我指着教室墙角的垃圾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班每天打扫卫生,都会清出满满一大袋垃圾。我们学校一共有45个班级,一天至少有45袋垃圾,那么一个月会产生多少垃圾呢?”当孩子们惊讶地发现每天制造的垃圾数量时,他们的好奇心被激发了,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很快给出我答案。我接着说:“一个月1350袋,一年就是16200袋。”孩子们听后,眼睛瞪得大大的,不可置信。我趁机带领他们开启了一场“垃圾的旅行”,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环保的重要性。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分成若干小组,利用课间休息时间,蹲在垃圾桶旁认真细致地数着纸团的数量,积极主动地追着保洁阿姨询问“这些垃圾最后去了哪里”,甚至有学生把已经丢进垃圾桶里的半节铅笔捡了回来,用笔套套上,又继续使用。
二、治班之道:赋予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班集体,理应像一片郁郁葱葱、蓬勃生长的森林,每棵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姿态,但又能在相互依存、共同生长中,汇聚成一片繁茂的景象。因此,我致力于构建“班级自治共同体”,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班级的主人。
我将班级事务细致地分解为无数个细小而具体的岗位:“文明监督员”肩负着守护课间秩序的重任,让课间充满欢声笑语的同时又秩序井然;“图书管理员”认真负责地记录图书的流转,确保每一本书都能找到它的读者;“情绪消防员”关注班级同学的情绪,如遇“火情”,及时出面灭火……当孩子们满怀期待地参与竞选上岗时,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比任何奖状都更加耀眼动人。而在众多的班级自治举措中,最别具一格的,当属“班级法庭”。
有一回,班里办了一场“图书漂流角”的活动,小航和小泽因一本课外书吵到脸红脖子粗——小航说是他上周已经预约借阅,小泽说他先到先得。两人你拉我扯,谁也不肯让步。我没急着夺书,只说一句:“走,找‘班级法庭’评理去。”那天的“法官”是副班长小欣,她让双方各自陈述,底下的"陪审员"们炸开了锅,大家各执一词,一阵喧闹后,小欣突然敲了敲自制的木槌:“我有个主意!”她让小航先看上午,中午把书传给小泽,还在漂流角贴了张“抢手书借阅表”,规定热门书一次看两小时,超时要在表上画星星道歉。最后俩男孩握手言和,在表上签字时相视一笑。
看着那张被孩子们画得花花绿绿的借阅表,我忽然觉得这比任何班规都管用。孩子们在吵吵闹闹里琢磨出的道理,比老师讲十遍"要守规矩"都记得牢。就像魏书生老师说的"管理是集体的骨架",这骨架得让孩子们自己搭,才撑得起一个热热闹闹、活活泼泼的班集体。
三、学生管理:用心读懂每一颗独特的星
“摘星中队”是我们的中队名称,每个孩子都是天上独一无二的星。有的星光芒璀璨、耀眼夺目,有的星则含蓄内敛、默默发光。而我的神圣使命,便是用心去读懂每颗星独特的运行轨迹,用耐心和爱心陪伴着他们在追寻光明的道路上,慢慢成为更好的自己。
小杰在我们班,就像一颗迷失了方向、偏离轨道的星星。由于他在智力发育方面存在特殊情况,课堂上常常会毫无预兆地离开座位,旁若无人地去扔垃圾、上厕所,有时还会莫名其妙地发出咯咯的笑声,或者用力地拍打桌子。有一次,我正在绘声绘色地讲课文,小杰突然哇哇大哭起来,整个班级瞬间像炸开了锅一样,一片混乱。我调整状态,平静地走到他身边,询问得知,原来在我讲解《慈母情深》一课,一声声的“妈”的呼唤中,他想到了自己的妈妈。针对小杰的情况,我在《学生档案》中记录下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小杰需要更加具体、形象的规则来引导。而后,我以贴纸小红花引导小杰,只要他听懂一个指令、做好一件小事,就奖励他一朵小红花。虽然小杰的转变过程是缓慢且充满波折的,常常是刚坐安稳没几分钟,就又忍不住起身开始走动。每当这时,我就指着小红花告诉他“小杰,小红花等着你去领呢!”经过一个学期的具体、形象的引导,小杰已经基本遵守课程秩序,甚至有时候学会了听看着老师讲课或者安静地写字帖。
看着那张天真无邪的脸,我时常想,这颗星何尝不想找一个前进的方向呢?只是他有自己的运行轨迹,而我能做的,就是读懂这颗星,让他发出自己的光。
四、家校协同:共筑教育的合力之桥
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家校双方就如同河流的两岸,共同齐心协力,托举着孩子这叶小舟在人生的海洋中破浪前行。因此,我积极主动地搭建家校共育的桥梁,让教育的合力如同温暖的春风,吹遍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之路。
线上共育群成为了我与家长沟通的重要平台。我在群里分享孩子们的精彩瞬间,让家长感受到孩子在学校的成长与变化。“小宁今天帮同学讲题时,那耐心的模样就像个小老师,讲解得头头是道。”“小靖的作文,描写妈妈白发的那一段,情真意切,让人为之动容,读来让人心疼。”家长们纷纷送来点赞,这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氛围,为教育注入了强大的合力。
而“亲子任务包”则是寻求家校合力的一块平衡木,将需要家长配合的通知或简单任务,转化为增进亲子互动、促进共同学习的小活动,避免“通知单向飞,家长被动收”的局面。例如,在学习了以“童年”为主题的单元课文,布置学生回去了解家长的童年,以“饭后家人们聊聊天”作为亲子任务,这样的任务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课堂学习,这何尝不是一种教育合力呢!
回顾近年作为一名班主任的德育之路,我深感每一步都踏实而有力。专业能力是深耕的犁铧,治班之道是精心的栽培,学生管理是滋润的灌溉,家校协同是温暖的春风。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愿继续像一位勤劳的农夫,在教育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默默耕耘、静静守望,期待每一颗种子都能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2]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3]苏霍姆林斯基.家长教育学[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