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蒋蕴萌

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 215000

摘要

“双减”政策的出台对小学教育尤其是语文作业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同时,保证作业的育人功能与学科价值,成为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的重点课题。小学语文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既是学生语言积累和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核心素养和培养语文能力的关键环节。本文立足“双减”背景,分析当前小学语文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目标定位、内容选择、形式创新、评价方式和家校协同等方面探讨作业优化设计的路径。研究表明,作业优化不仅要减少机械性、重复性的练习,更要突出针对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使作业真正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结论认为,优化后的语文作业应当以“提质减量”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写作能力与人文素养,推动小学语文教育在“双减”背景下走向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双减;小学语文;作业优化;素质教育;核心素养

正文


引言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主干学科,承担着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语文作业设计存在数量过多、内容单一、形式僵化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负担沉重,学习兴趣下降,甚至出现“为了作业而作业”的现象。这与新课改提出的“减负提质”要求相矛盾。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教育主管部门对小学阶段作业数量和校外培训负担提出了明确限制,这为作业改革提供了契机和动力。作业优化不意味着简单地减少数量,而是要在科学统筹与精准设计的基础上,提升作业的有效性和育人价值。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研究需要重点回答三个问题:一是作业优化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何在;二是当前语文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三是在新形势下应如何优化作业设计,使其既符合减负要求,又能落实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本文将围绕上述问题展开探讨,提出相应的策略与路径。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

作业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其设计理念与目标应与教育政策和课程标准保持一致。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些素养的形成需要通过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的结合才能实现。从教育学角度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意义建构与情境学习,作业优化正是要为学生提供真实情境与探究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形成能力。素质教育理论则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反对片面追求分数和应试成绩,作业设计应从“量”的堆积转向“质”的提升。从政策导向看,“双减”不仅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政策,更是推动教育回归本质、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语文作业优化的价值取向应立足于“减负不减质”,通过科学设计提升作业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使其成为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二、当前小学语文作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小学语文作业中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首先是数量偏多,重复性强。部分教师以作业量来衡量学习效果,忽视作业的质量,导致学生机械完成、缺乏思考。其次是内容单一,形式缺乏创新。作业多以抄写、背诵和练习题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思维能力。第三是与生活脱节,缺少实践性。很多作业只停留在书本知识层面,学生无法将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导致语文学习缺乏现实意义。第四是评价方式单一。教师对作业的评价多停留在对错判断和分数反馈,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方法和过程的关注。第五是家校沟通不足。部分家庭对语文作业缺乏科学指导,甚至存在过度干预或完全放任的现象,影响了作业的教育功能。这些问题不仅削弱了语文作业的育人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双减”的政策初衷。

三、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原则与目标

“双减”背景下,作业优化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第一是科学性原则,即作业设计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避免超纲和过量。第二是目标导向性原则,作业应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突出对语言积累、思维训练和人文教育的落实。第三是趣味性原则,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自主完成作业。第四是实践性原则,将作业与生活结合,强调知识的应用与迁移。第五是层次性原则,考虑学生的差异,设计分层作业,既满足基础性要求,又兼顾拔高性需求。优化后的作业目标应从“完成任务”转向“促进发展”,既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又促进其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

四、小学语文作业优化的路径探索

在具体实践中,语文作业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路径展开。首先是阅读类作业的创新。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作业应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结合读书笔记、读后感、手抄报等形式,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思维深度的提升。其次是写作类作业的多样化。传统写作作业往往过于程式化,教师应设计贴近生活的写作任务,如写日记、采访记录、家庭故事等,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表达情感与观点。第三是口语交际类作业的开展。可以通过演讲、辩论、讲故事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合作精神。第四是综合实践类作业的设计。结合节日活动、社区调查、家庭劳动等实践任务,引导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应用语文知识,增强学习的实践性与趣味性。第五是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作业。通过线上平台推送个性化任务,借助多媒体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实现作业的个性化和智能化。第六是构建多元评价机制。教师不仅要重视作业结果,更要关注过程,鼓励学生自评与互评,提升反思能力。通过这些路径,语文作业能够实现“减量提质”的目标。

五、案例分析与实践效果

在一些地区的实践探索中,小学语文作业优化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例如,有学校在阅读教学中引入“整本书阅读”作业,要求学生在一学期内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并通过交流会、创意绘本和小论文展示阅读成果。这一举措显著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理解能力。在写作教学中,有教师设计“社区观察日记”作业,让学生记录社区生活中的故事和问题,不仅锻炼了写作能力,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在口语交际方面,部分学校设置“家庭故事分享”作业,让学生在家庭聚会上讲述故事,并记录家人反馈,既增进了亲子关系,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这些案例表明,优化后的语文作业能够在减少负担的同时提升实效,真正实现“双减”的目标。

结论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不仅是减轻学生负担的需要,更是提高教育质量、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业设计应从数量控制转向质量提升,从单一形式转向多样化创新,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关注,从教师单一评价转向多元主体评价。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作业优化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语言积累与思维发展,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然而,作业优化仍面临教师理念转变不足、资源建设不完善和评价机制滞后等挑战。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推动作业资源共享,完善评价体系,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合力,共同为学生营造轻负高效的学习环境。唯有如此,小学语文作业才能真正发挥其育人功能,推动语文教育在“双减”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瑶.新课标导向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5,(21):150-152.

[2]陈丽珍.“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优化探索[J].求知导刊,2025,(20):53-55.

[3]周瑞强.“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方法研究[J].甘肃教育,2025,(14):167-16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