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探究学习
正文
引言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核心目标的学科,它不仅承担着为学生提供自然科学知识的任务,更强调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导向的提出为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核心素养不仅强调知识的掌握,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它要求教育者能够通过课程和课堂教学实现学生在思维品质、实践能力、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科学课堂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部分教师过于关注知识点的讲解与记忆训练,忽视了学生探究兴趣和实验能力的培养;部分课堂仍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在教学设计上也存在单一化、形式化现象,导致课堂缺乏活力与创新。因此,探索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小学科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
小学科学课程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品质、科学态度与责任、科学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科学探究能力是学生在面对自然现象和科学问题时能够主动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科学思维品质则包括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要求学生能够在探究过程中保持理性和创造性。科学态度与责任强调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应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对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科学知识与技能则是学生理解和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小学科学课堂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更要在知识传授中融入能力训练与价值观教育。其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二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探究兴趣,提升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三是通过科学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因此,小学科学课堂必须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进行系统设计和模式创新。
二、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科学课堂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教学目标片面化。许多教师仍然停留在以知识掌握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上,忽视了能力培养与素养提升,导致课堂缺乏深度与广度。其次,教学方式单一,缺乏探究性与互动性。教师在课堂中过多使用讲授和灌输的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动手操作与自主思考的机会,这与科学教育应有的探究性特征相背离。第三,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节。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未能将科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导致学生难以感受到科学学习的意义。第四,实验教学不足。受制于学校条件和教师经验,实验与探究活动在科学课堂中的比例较低,学生缺少实践体验的机会。第五,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多数课堂依赖结果性评价,注重知识记忆与答案正确性,而忽略过程性评价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科学课堂在落实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亟需通过模式创新予以改进。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目标导向
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明确目标,即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任务。在具体目标上,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与好奇心,使其愿意主动提出问题并参与探究。第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引导他们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和探究方法,学会在证据基础上得出结论。第三,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他们在探究中保持批判性和创造性,敢于质疑和创新。第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感,使其树立尊重事实、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并能关注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
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路径探索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模式创新,可以从多个路径进行探索。首先是创设探究情境。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逐步解决问题,在情境中激发探究欲望。其次是强化问题导向。课堂教学应围绕问题展开,教师要善于提出启发性和层次性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和自主探究。第三是推进项目化学习。通过跨学科整合,将科学学习与数学、信息技术、社会实践等学科结合,设计综合性项目,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升科学思维和合作能力。第四是加强实验与动手操作。小学科学课堂应以“做中学”为基本原则,通过动手实验和实地考察,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升创新能力。
五、案例分析与实践启示
在一些地区的教育实践中,小学科学课堂模式创新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某小学在学习“植物的生长”单元时,教师并未直接讲解植物生长规律,而是引导学生分组种植不同环境下的植物,进行长时间观察和记录,并在小组讨论中交流数据和现象。学生通过对比实验现象,逐渐得出了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结论。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探究学习与问题解决的结合,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既掌握了知识,又提升了科学思维与合作能力。在另一案例中,学校将“校园垃圾分类与环保”作为项目化学习的主题,要求学生通过调查、实验和宣传设计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最终在校园内形成了垃圾分类制度。
结论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是落实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创设探究情境、强化问题导向、推进项目化学习、加强实验操作、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和构建多元化评价等路径,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兴趣、探究能力和思维品质。然而,实践中仍面临教师专业发展不足、课程资源匮乏和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加以改进。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建设优质课程资源,推动跨学科融合和信息化应用,以不断优化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唯有如此,小学科学教育才能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新时代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明,吴忠明,王家壹,等.基于知识增强大语言模型的小学科学测试题生成方法[J/OL].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1-10[2025-09-03].https://doi.org/10.14188/j.1671-8836.2025.0054.
[2]翟纯德.自制教具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家长,2025,(21):183-185.
[3]张燕,李萌.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效果的实验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5,27(04):157-1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