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李迎莉

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 215000

摘要

综合实践课程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类型,承担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素养的关键任务。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创新能力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以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为研究对象,探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与价值,从课程目标、实施策略、教学资源、课堂评价和师资发展等方面分析了其落实路径。研究发现,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实践体验的广阔空间,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平台。通过问题导向学习、项目化学习、跨学科整合、信息技术支持和多元化评价等途径,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结论指出,综合实践课程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同时也面临教师专业发展不足、课程资源匮乏和评价体系不完善等挑战。未来应在政策引导、资源建设和师资培训等方面持续发力,以促进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在创新教育中的长效发展。


关键词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创新能力;路径研究;素质教育;项目化学习

正文


引言

创新能力是当代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也是小学教育阶段必须高度重视的关键能力。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产物,强调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自主参与、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课程体系较为重视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应试教育环境下习惯于机械学习而缺乏创造性思考空间。随着课程标准对综合实践课程的定位日益明确,这一课程逐渐成为落实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课程目标模糊、资源不足、教师专业水平有限、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因此,探究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更对教育改革和未来人才培养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一、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价值定位与创新能力的内涵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强调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与传统课堂注重知识灌输不同,综合实践课程更强调活动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它通过引导学生在生活化和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指提出新颖观点的能力,更包括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分析问题的逻辑性、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改进的能力。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思维灵活、想象力丰富的关键时期,综合实践课程能够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独特的契机。课程价值不仅体现在学科知识的补充,更在于通过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性成长,使其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多角度思考,在任务挑战中形成独立自主的精神品质。

二、当前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尽管综合实践课程在理念层面得到了广泛重视,但在具体实施中仍面临诸多困境。首先,课程目标定位不够明确,部分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流于形式,未能真正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多时候,活动仅停留在表面操作层面,学生缺乏深度思考与自主探究的机会。其次,课程资源匮乏,活动设计缺乏系统性和生活化,学生在活动中难以获得真实情境的体验,导致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打折扣。第三,教师专业发展不足。许多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程的理解存在偏差,缺乏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项目化教学的经验,使得活动组织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第四,评价体系单一,往往侧重于对活动结果的展示而忽视了学生在过程中的探索精神和思维创新,这不利于激励学生在实践中勇于尝试和突破。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综合实践课程创新功能的发挥,迫切需要通过科学路径加以改进。

三、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导向

在落实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不仅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是通过实践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综合素养。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从真实情境出发,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创新的价值。在具体目标层面,一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能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产生探究欲望;二是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任务挑战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与解决问题;三是发展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让他们在小组合作与团队任务中学会倾听、沟通与协调;四是增强学生的实践与反思能力,通过反思不断改进思路,形成持续创新的意识。只有在这些目标的指引下,综合实践课程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

在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路径有效落实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一,问题导向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激发创造性思维。第二,项目化学习。将综合实践课程与项目化学习结合,通过跨学科整合设计综合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经历发现问题、查找资料、合作探讨和成果展示的完整过程,提升综合运用与创新能力。第三,生活化情境创设。教师应善于将课程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找到问题的价值,从而增强创新实践的积极性。第四,信息技术支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数字化工具,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第五,多元化评价。评价应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和创新表现,注重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的结合,以激励学生在探索中不断进步。通过这些路径的实施,学生能够在活动中真正体验创新的过程,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

五、案例分析与实践启示

在一些学校的课程探索中,综合实践课程的创新功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例如,某小学开展的“校园环保设计”项目,要求学生从校园实际出发,发现环境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和小组讨论,提出了诸如垃圾分类制度、节能设计和绿化改造等创新方案,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也提升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另一个案例是“社区服务调查”活动,学生走入社区进行调研,设计问卷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最终形成了社区服务改进的建议书。这类项目化活动的实施,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问题导向、项目化学习、生活化情境创设、信息技术支持和多元化评价等路径,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发展。研究发现,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和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教师在理念转变、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中不断探索。尽管当前课程实施中仍存在目标不明、资源不足和教师专业发展有限等问题,但综合实践课程在创新教育中的优势与潜力已经逐渐显现。未来的发展应进一步加强教师的跨学科培训,建设丰富的课程资源库,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并推动家校社协同合作,共同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环境。唯有如此,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才能真正成为落实创新教育的重要平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社会适应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闫亮.岭南非遗舞蹈传承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尚舞,2025,(16):109-111.

[2]张新杰,李燕娟.系统论视角下大中小学外语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研究[J/OL].系统科学学报,1-5[2025-09-03].https://link.cnki.net/urlid/14.1333.N.20250821.1015.002.

[3]李德显,李叶,王鹤霖.中小学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构成及提升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5,45(23):26-3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