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路径与效果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大单元整体教学;实践路径;教学效果
正文
引言
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传统以单篇课文为单位的教学模式,易导致知识碎片化、能力培养割裂,难以支撑核心素养的整合发展。大单元整体教学通过将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重组,围绕核心主题设计连贯的学习活动,成为落实素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当前,部分小学在大单元教学实践中存在目标模糊、内容拼凑、活动零散等问题,影响了教学效能。因此,研究核心素养导向下大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路径,对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锚定素养目标,构建单元育人蓝图
大单元整体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基于核心素养确定单元育人目标,实现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转变。
一是分解素养目标,明确单元定位。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的学段要求,结合单元主题将抽象素养目标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单元目标。例如,将“语言建构与运用”细化为“在语境中积累词语并准确表达”“梳理文本信息并形成自己的观点”等具体能力目标;将“文化传承与理解”转化为“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等品格目标。同时,明确单元在学段素养发展中的承续作用,确保目标与前后单元形成梯度衔接。
二是整合单元要素,搭建育人框架。以核心主题为统领,梳理单元内课文、习作、口语交际、语文园地等要素的内在关联,构建“主题—目标—内容—活动—评价”一体化的育人框架。例如,围绕“家国情怀”主题单元,将课文学习、古诗诵读、“我心中的祖国”习作、“家乡故事分享会”等活动串联起来,使语言学习、思维训练与文化浸润相互融合,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二、整合教学内容,搭建素养发展支架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以结构化的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内容的精选与重组,为学生搭建循序渐进的素养发展支架。
一是依据素养目标筛选重组内容。打破教材原有篇目顺序,以单元核心素养目标为标准,筛选具有典型性、时代性的文本素材,补充与主题相关的课外读物、生活案例、文化资源等,丰富单元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同时,按照“基础积累—理解运用—迁移创新”的逻辑重组内容,使学生在螺旋上升的学习中逐步发展素养。例如,在“观察与发现”主题单元中,可整合课文《爬山虎的脚》《蜜蜂》、科普短文《有趣的昆虫》及学生观察日记范例,形成从“学习观察方法”到“实践观察记录”的内容链。
二是设计跨学科联结的单元任务。结合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共通素养点,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例如,在“传统文化”主题单元中,可联结美术学科的“传统工艺绘制”、音乐学科的“民歌欣赏”,设计“制作传统文化手抄报并分享”的任务,使学生在语言表达中融入审美体验与文化理解,实现多素养的协同发展。
三、设计进阶活动,引导深度探究体验
大单元整体教学的活动设计需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阶梯式任务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实践体验中发展核心素养。
一是构建“问题链—活动串”的学习路径。围绕单元核心问题设计一系列子问题,形成具有逻辑关联的“问题链”,并针对每个问题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构成“活动串”。例如,在“人与自然”主题单元中,核心问题为“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子问题可设为“课文中的人与自然是什么关系?”“生活中存在哪些破坏自然的现象?”“我们能为保护自然做些什么?”,对应开展“文本分析”“社会调查”“方案设计”等活动,引导学生从文本理解走向生活实践。
二是突出实践性与体验性。活动设计应注重为学生提供语言运用的真实情境,如角色扮演、辩论、实地考察、项目创作等,使学生在“用语文”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同时,活动难度需逐步提升,从低阶的识记、理解,到高阶的分析、评价、创造,确保学生在挑战中获得素养的进阶发展。
四、实施多元评价,追踪素养发展轨迹
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需突破传统纸笔测试的局限,通过多元评价全面追踪学生的素养发展过程与成果。
一是构建“过程+结果”的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聚焦学生在单元学习中的参与度、探究深度、合作表现等,通过课堂观察、活动记录、成长档案袋等方式收集证据;结果性评价则关注学生对单元核心知识的掌握与素养目标的达成度,可采用单元测评、项目成果展示、口头汇报等形式。二者结合,全面反映学生的素养发展水平。
二是推行“多元主体+多维内容”的评价方式。评价主体不仅包括教师,还可引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参与,从不同视角捕捉学生的进步;评价内容需覆盖语言能力、思维方法、文化理解、学习习惯等多个维度,避免单一的知识评价。例如,在单元结束后,可组织“学习成果分享会”,由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探究报告等,师生共同从“表达清晰度”“思维创新性”“文化感悟深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五、强化教师协同,提升单元设计能力
教师是大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者与实施者,其专业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需通过协同合作与专业发展提升实践水平。
一是建立跨年级、跨学科的教研共同体。以大单元设计为主题开展集体备课,通过“分工研讨—集中打磨—试教改进”的流程,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单元任务设计,确保跨学科活动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资深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传承单元设计经验,促进团队整体能力的提升。
二是加强素养导向的专项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案例研讨、工作坊等形式,帮助教师理解核心素养与大单元教学的内在关联,掌握单元目标分解、内容整合、活动设计的方法与策略。同时,鼓励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在反思与改进中提升单元教学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结束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整体教学,是实现语文育人价值的重要路径。通过锚定素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设计进阶活动、实施多元评价、强化教师协同,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碎片化局限,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自信等核心素养的整合发展。未来,小学语文学科需进一步深化对大单元教学规律的探索,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路径,使教学过程更贴合学生的素养发展需求,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3]崔允漷.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变革[J].全球教育展望,2018(01).
[4]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三位一体[J].课程・教材・教法,2016(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