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小学语文“识字与阅读融合”教学策略对识字兴趣的影响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低年级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阅读教学;融合策略;识字兴趣
正文
一、引言
识字是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也是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的基础。然而,传统的识字教学往往孤立进行,以机械记忆、反复抄写为主,形式单一枯燥,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导致识字兴趣低下,影响识字效果和后续语文学习。
二、“识字与阅读融合”教学的理论依据
2.1情境学习理论
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应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意义需要在具体情境中建构。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其形、音、义的结合与具体语境密切相关。在阅读情境中,汉字以词语、句子、段落的形式出现,学生能借助上下文理解汉字的含义和用法,使抽象的汉字符号与具体的意义建立联系,这种情境化的识字方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提升学习兴趣。
2.2整体语言教学理论
整体语言教学理论主张语言学习是一个整体过程,反对将语言分割为孤立的技能进行教学。识字、阅读、写作等语言技能相互关联、相互促进。阅读为识字提供了丰富的语境和复现机会,识字则为阅读扫清障碍,二者融合能够形成“以读促识、以识助读”的良性循环,使学生在整体语言环境中感受汉字的魅力,增强识字的主动性和兴趣。
三、低年级小学语文“识字与阅读融合”的教学策略
3.1立足文本语境,随文识字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语境开展识字教学。当遇到生字时,不急于孤立讲解,而是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猜测字义、辨析字形、感知字音。例如,在阅读描写春天的课文时,遇到“芽”字,可让学生联系“小草发芽了”的语境理解“芽”与植物生长的关系,通过“草字头”联想其字义,使识字与文本理解同步进行,让学生体会到识字是阅读的需要,增强识字的目的性。
3.2精选阅读材料,分层识字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和认知水平,精选适合的阅读材料,如绘本、儿歌、童话等,材料中的生字密度应适中,既包含已学汉字,也渗透适量生字。将阅读材料按难度分层,从简单的图文对照绘本到简短的儿歌,再到情节简单的童话,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阅读中逐步接触和巩固生字。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圈画、标注等方式突出生字,引导学生关注并学习,使识字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自然发生。
3.3设计阅读活动,互动识字
围绕阅读内容设计多样化的互动活动,将识字融入活动过程。例如,在阅读绘本后,开展“找朋友”游戏,让学生从绘本中找出带有相同偏旁的汉字;进行“词语接龙”活动,利用绘本中的生字组成词语进行接龙;组织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复述故事、对话交流中运用所学汉字。通过互动活动,使识字与阅读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生字,提升识字兴趣。
3.4结合阅读拓展,迁移识字
利用阅读延伸活动拓展识字渠道,实现识字的迁移运用。在阅读一篇课文或绘本后,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拓展材料,如同一主题的儿歌、短文,或作者的其他作品,让学生在新的阅读语境中复现所学汉字,同时接触新的生字。此外,鼓励学生将阅读中认识的汉字运用到口头表达和简单的写话中,如讲述故事、写几句话日记等,使识字从阅读向表达迁移,让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价值,增强识字动力。
四、“识字与阅读融合”教学策略对识字兴趣的影响机制
4.1增强识字的意义感,激发内在动机
在阅读融合的教学中,汉字不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承载着文本意义的基本单位。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到汉字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认识到识字是理解文本、享受阅读乐趣的必要条件,从而将识字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求,激发主动识字的动机,提升识字兴趣。
4.2丰富识字的情境性,降低学习难度
阅读为识字提供了生动的情境,学生能借助上下文的提示理解汉字的形、音、义,减少了机械记忆的负担。例如,在阅读故事时,学生通过情节发展自然记住“哭”“笑”等字的含义和用法,这种情境化的学习方式使识字过程更轻松,降低了学习难度,避免了枯燥感,有助于维持学生的识字兴趣。
4.3增加识字的趣味性,提升参与热情
融合教学策略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和活动设计,使识字过程与阅读的乐趣相结合。绘本的精美图画、儿歌的韵律节奏、童话的奇幻情节等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学习汉字。互动活动中的游戏、表演等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识字成为一种愉快的体验。
五、“识字与阅读融合”教学对识字兴趣影响的评价体系
5.1评价主体多元化
构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在融合教学中的识字参与度、情绪表现等;学生通过简单的自我评价表,反思自己在阅读中识字的感受和兴趣变化;家长观察孩子在家中阅读和识字的主动性,如是否主动翻阅带字读物、是否乐于分享认识的新字等,形成全方位的评价视角。
5.2评价内容全面化
评价内容不仅包括学生的识字量和识字准确性,更要关注识字兴趣的表现,如识字的主动性(是否主动询问生字、是否喜欢在阅读中找生字)、参与度(是否积极参与识字互动活动)、情感体验(是否觉得识字有趣、是否害怕遇到生字)等。同时,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与识字兴趣的关联性,如阅读量是否增加、阅读时是否因识字增多而更顺畅。
六、“识字与阅读融合”教学实践的挑战与对策
6.1挑战
在融合教学中,若过于侧重阅读体验,可能导致生字学习不扎实;若过分强调识字,又会破坏阅读的连贯性和趣味性,难以平衡二者的教学目标,影响融合效果和识字兴趣的培养。
适合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材料需同时满足趣味性、适龄性和识字价值,既要能吸引学生阅读,又要包含适量的生字且复现率合理。目前符合这些要求的优质材料相对缺乏,给教学带来困难。
6.2对策
在备课时,明确每节课的识字和阅读目标,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情况,灵活调整教学侧重点。对于生字密度大、难度高的文本,适当放慢阅读节奏,加强识字指导;对于生字少、故事性强的文本,则以阅读体验为主,在阅读中自然渗透识字,确保二者目标协调统一。
教师可结合教学需求,自编或改编阅读材料,如将课文改编成儿歌、绘本,或选取经典童话进行简化改编,控制生字数量和难度,增加生字复现率。同时,建立班级图书角,收集各类适合低年级的读物,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选择。
七、结论
低年级小学语文“识字与阅读融合”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影响学生的识字兴趣,其理论基础源于情境学习理论、整体语言教学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通过随文识字、分层阅读识字、互动活动识字、拓展迁移识字和借助工具自主识字等策略,能使识字过程更具情境性、意义性和趣味性。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45-62.
[2]窦桂梅.小学语文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78-90.
[3]识字教学研究课题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34-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