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具身认知教学中“情境创设与身体感知匹配度”的实践反思与改进路径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孙龙

苏州工业园区星澄学校,江苏 苏州 215000

摘要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体验在认知形成中的核心作用,为小学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小学体育具身认知教学中,情境创设与身体感知的匹配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本文阐述小学体育具身认知教学中情境创设与身体感知匹配度的内涵,分析当前教学中二者匹配存在的问题,进行实践反思,探索改进路径,并提出相关保障措施,旨在为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体育素养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体育;具身认知教学;情境创设;身体感知;匹配度;改进路径

正文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和运动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具身认知教学主张通过身体的参与和体验来建构知识与技能,契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情境创设作为具身认知教学的重要手段,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运动场景,激发身体感知的主动性。然而,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部分教师在情境创设时忽视学生的身体感知规律,导致情境与感知脱节,影响了具身认知的效果。因此,研究小学体育具身认知教学中情境创设与身体感知匹配度的实践反思与改进路径,对优化体育教学过程、提升学生运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情境创设与身体感知匹配度的内涵

2.1核心概念界定

情境创设是指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构建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和实践性的场景,引导学生融入其中并开展运动活动的教学行为。身体感知则是学生在运动过程中,通过身体各部位的感觉器官(如肌肉、关节、前庭等)获取运动信息,形成对动作、空间、力量等方面的感知体验。匹配度是指情境创设的内容、形式、难度等要素与学生身体感知的需求、能力、规律之间的契合程度,二者匹配度高,能促进学生在情境中通过身体体验深化对运动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2.2匹配的内在逻辑

在具身认知视角下,情境是身体感知的载体,身体感知是情境作用于认知的桥梁。二者的匹配遵循“情境刺激—身体体验—感知内化—技能形成”的逻辑链条:适宜的情境为身体感知提供精准的刺激信号,学生通过身体的运动、触摸、平衡等体验,将情境中的信息转化为身体记忆,进而内化为运动认知,形成稳定的运动技能。反之,若情境与身体感知不匹配,会导致身体感知混乱,难以形成有效的运动认知。

三、当前情境创设与身体感知匹配存在的问题

3.1情境创设脱离学生身体感知水平

部分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过于追求形式的新颖性,忽视小学生的身体发育特点和运动能力基础。例如,为了增加趣味性,设计超出学生身体控制能力的复杂情境,导致学生在运动中无法准确感知动作要领,只能被动模仿,难以实现身体与情境的有效互动。

3.2情境要素与身体感知需求不契合

情境创设的要素(如场景复杂度、任务难度、规则设定等)未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感知需求。如在跑步教学中,创设的“追逐游戏”情境若仅强调速度而忽视呼吸节奏、步伐协调等身体感知要点,会使学生专注于完成任务而忽略对自身运动状态的感知,影响跑步技能的精准掌握。

3.3情境反馈与身体感知调节不同步

情境创设中缺乏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学生无法根据身体感知调整运动行为。例如,在跳跃教学的情境中,学生完成动作后,教师未针对其落地时的身体平衡、发力部位等感知体验进行反馈,导致学生难以知晓自身动作与标准动作的差距,无法通过感知调节优化动作。

四、情境创设与身体感知匹配度的实践反思

4.1对教学目标与感知导向关联性的反思

教学目标的设定未充分融入身体感知导向,导致情境创设缺乏明确的感知培养指向。部分教师将教学目标简单定位为技能掌握的结果,而忽视通过情境引导学生感知动作的形成过程,使得情境创设与身体感知的匹配失去核心依据,影响了具身认知的系统性。

4.2对学生主体地位与感知差异关注的反思

在情境创设中,教师主导性过强,未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感知差异。小学生的身体发育速度、运动经验存在差异,对同一情境的身体感知反应各不相同,但教师往往采用统一的情境设计,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感知需求,降低了匹配的针对性。

4.3对情境动态调整与感知反馈机制的反思

情境创设缺乏动态调整意识,未根据学生的身体感知反馈及时优化。教学中,情境一旦设定便固定不变,即使发现学生感知困难,也未对情境要素进行调整,导致匹配度持续偏低,难以实现具身认知的递进式发展。

五、提升情境创设与身体感知匹配度的改进路径

5.1基于学生感知水平设计梯度化情境

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运动能力,将情境按难度、复杂度进行梯度划分。从低阶的简单情境开始,逐步增加情境的挑战性,使学生的身体感知能够循序渐进地适应情境刺激。同时,在每个梯度的情境中,明确核心的身体感知要点,引导学生聚焦感知体验,实现情境与感知的阶梯式匹配。

5.2围绕运动技能要素优化情境要素配置

针对不同运动技能的核心要素(如力量、速度、协调性等),优化情境的场景、任务、规则等要素。例如,在投掷教学中,创设“投准目标”情境时,合理设置目标距离、大小,使学生在投掷过程中能清晰感知手臂发力、身体协调等关键感知点,确保情境要素与身体感知需求精准对应。

5.3建立情境反馈与感知调节联动机制

在情境创设中嵌入即时反馈环节,通过教师点评、同伴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将学生的身体感知体验转化为具体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根据反馈调整身体动作,形成“感知—反馈—调节—再感知”的闭环,促进情境与感知的动态匹配。

六、提升匹配度的保障措施

6.1加强教师具身认知理论与教学能力培训

通过专题培训、教研活动等形式,加深教师对具身认知理论的理解,提升其基于身体感知规律设计情境的能力。组织教师学习儿童身体发育心理学、运动感知学等知识,掌握分析学生身体感知特点的方法,为情境创设与感知匹配提供理论支撑。

6.2构建多元化的感知评估体系

建立涵盖身体动作协调性、感知准确性、情境适应能力等维度的评估体系,通过课堂观察、运动记录、学生反馈等方式,全面评估情境创设与身体感知的匹配效果。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匹配度持续优化。

6.3开发适配性的教学资源与工具

开发与不同运动技能匹配的情境教学资源包,包括情境设计方案、感知引导话术、辅助教具等,为教师创设情境提供参考。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如慢动作回放、运动轨迹动画)帮助学生直观感知自身动作与情境的匹配状态,增强感知的清晰度。

6.4建立教学反思与经验共享机制

鼓励教师定期对情境创设与身体感知匹配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记录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通过举办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形成优化匹配度的集体智慧,推动小学体育具身认知教学的整体提升。

七、结语

小学体育具身认知教学中,情境创设与身体感知的匹配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情境脱离感知水平、要素不契合、反馈不同步等问题,需要通过实践反思不断改进。通过设计梯度化情境、优化要素配置、建立联动机制、平衡趣味与实效等路径,结合教师培训、评估体系构建、资源开发等保障措施,能够有效提升二者的匹配度。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对小学生身体感知规律的研究,不断创新情境创设方法,使情境真正成为连接身体与认知的桥梁,促进学生在具身体验中提升体育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叶浩生.具身认知论——理论渊源及研究进展[J].心理学报,2011(05):589-604.

[3]季浏.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用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