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实践视域下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及教学应用策略
摘要
关键词
生活实践;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教学应用策略
正文
前言:
生物是探究生命的学科,其课程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资源相对比较落后,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了让学生对生物课程感兴趣,更好的理解生物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拓展生物课程资源。改变传统教学,采取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生物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教学应用,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
一、生物课程资源的内涵
课程资源一般情况下主要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校内资源主要指的是教材,在学校里学生可以通过相关的教材资源学习到知识提高能力。校外资源的范围相对比较广泛,主要指的是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乡土资源等。校外资源能够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生物知识,而且,还能够引导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利用到实际生活中。课程资源能否充分地发挥作用不仅与学校和社会的资源有关,关键在于教师能都将这些资源融入到学生的课程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素质能力。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地挖掘生物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
二、生活实践视域下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及教学应用现状
(一)生活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虽然大多数教师对生活化资源的价值有所认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对生活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资源开发的范围较窄,大多局限于教材中提及的常见例子,未能充分挖掘生活中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如地方特色生物、家庭生活中的生物现象等。另一方面,对已发现的资源缺乏深度加工,只是简单地将其引入课堂,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和优化,难以充分发挥资源的教学价值。
(二)资源与教学融合不深入
当前,生活化资源与初中生物教学的融合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部分教师只是在课堂中简单提及生活实例,没有将资源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导致资源应用与知识讲解脱节。在教学方法上,也未能根据生活化资源的特点进行创新,仍然以传统讲授为主,学生难以真正参与到基于生活化资源的探究学习中,无法实现资源应用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
三、生活实践视域下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及教学应用的有效策略
(一)以理论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生活化教育立足于实际生活,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和个性而定。在教学中,很多知识要点与教学内容都可以用生活案例展开教学。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书本上的知识处理与解决生活问题。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做好引导工作,带领学生在实践、思考中分析解决与处理生物学科的需要,该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点印象,甚至能够让学生形成知识理解感、认同感与成就感。例如,在教授《光合作用》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或是分析为什么有些植物在大自然中会出现一边长势良好,一边长势很差的情况。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了解到植物需要光合作用成长,如果缺少光合作用植物的长势就无法得到保障。随后,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回到家中准备一盆豆芽,随后将豆芽放在窗台下方,保障一半豆芽能够得到光合作用,一半豆芽得不到光合作用,在这样的实验对比下,观察与分析光合作用的作用。学生在回家实验的过程中,能够明白光合作用的价值与意义。趣味化、生活化的教学形式和学习任务能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且实验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与理解,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就地取材
生物是与生活环境、社会联系最直接、最贴近的学科,课程资源最为丰富。课本中的资源是经过专家们精挑细选,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由于地区不同,会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此,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教师应注重就地取材。例如,珊瑚和珊瑚虫分别作为非生物和生物的例子,相对于乡村中学和内地学校,没有见过珊瑚虫和珊瑚的实例,尽管可以通过视频了解,但毕竟没有目睹,不利于加深印象。可是在生活中,可以很容易找到蝉蜕和蝉,这也一样起到观察、区别生物非生物的效果。又如,农田生态系统除了让学生观看图片视频,可直接带学生到学校围墙外,即可以近距离的接触农田,也能深入了解农田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生活及环境。再如,软体动物中课本中提到的螠蛏,现在由于物流的提升,一般城市市场上都能购买得到,但相对农村中学就存在困难。而农村中学学生的优势是:家的周围随处可以找到软体动物的,特别是田螺类,这样可安排学生到田间沟渠采集田螺,甚至是环节动物的蚂蝗也很容易找到。还如,花的结构,当按进度上到《花开花和结果》这里时已经到深秋,桃花是春天开花的植物,因此只能用模型和标本,但标本要提前采集,保存不便。而此时路面上的羊蹄甲开正艳,美丽木棉花也正是花开时节,可以用它们代替。而且它们的花瓣大而鲜艳,也具有代表性。当然,在学习小肠时,根据小肠是主要吸收场所的结构特点,课本列举出特点,学生难以理解,就算有小肠实物也难理解。用教室随手可取的毛巾先折叠,呈褶皱,在指出上面的细毛假设为绒毛,把毛巾展开就可以体现增加的表面积。最后,在教授肺泡结构的特点时,教师可以用一串串的枇杷或葡萄套在网袋中,既体现肺泡多、面积大,又能体现肺泡外包绕丰富的毛细血管。采用就地取材的方式来开发课程资源进行生物教学是极好的方式,既有助于学生学习生物知识,还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生活,意识到生物的学科魅力,感悟大自然和生命的伟大。
(三)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教师不能将生物教学看作是脱离实验观察的课本教学,应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组织学生根据生物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规律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来验证理论知识,加深对生物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教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这一内容时,教师开始就可以给学生定一个生物观察的研究目标,然后组织学生走进植物园,让学生分组选择几株植物或者几只动物进行研究观察,集中分析植物或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以及对它们所产生的影响,最后再回到教室进行讨论交流,选择小组代表来发表本组的观点。生物教学仅依靠生物教材是无法满足的,生物学习需要学生放宽眼界,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园图书馆对生物教材进行补充,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图书馆学习以开阔视野,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例如,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读与生物相关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看课外生物资料缓解学习压力,端正学生适度观看课外生物读物的态度。当然,教师也可以定期安排生物课组织学生共同阅读生物资料,更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的学习。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强生物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物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生物教学质量。在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利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提高知识和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生物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昌友.课程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利用[J].教育教学论坛,2020(02):336-337.
[2] 杨思平.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构建[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9(01):106-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