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职业技能”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开发思考--以《高铁情境汉语》为例
摘要
关键词
一带一路;中文 + 职业技能;新形态一体化教材
正文
国际本土化人才的培养作为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一环,受到“三教”改革的直接影响。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载体,其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习者的职业发展。国家提倡的打造“中文 + 职业技能” 项目,应该打破中文课程与职业技能课程相互独立的局面,构建 “中文 + 职业技能” 双线贯通的一体化标准体系,教材建设是重中之重。这类教材既要考虑中文语言与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又要满足不同实训情境下的教学需求。我校教学团队开发具有“课证融合、情境仿真、智慧教学、校企合作”特色的《高铁情境汉语》教材,让学生在体验中国高铁技术和中国传统文化中,贴合HSK考纲考点要求,提升汉语交际能力,为高铁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
一、精准定位需求,对接国际人才市场
“中文+职业技能”项目教材的内容应该是中文学习与职业技能的深度融合,而不是简单的拼接,需要精准对接人才培养需求。
(一)海外中资企业需求
众多在海外参与高铁建设、运营的中资企业,急需大量能够与中国技术人员顺畅沟通的当地员工。例如,在老挝中老铁路高铁项目中,由于语言障碍,工程推进、日常运维以及技术培训等环节都面临挑战。据企业反馈,具备基础汉语能力的本土化员工,在工作效率上会更高效。通过与这些企业的沟通洽谈,了解他们对员工汉语水平、专业术语掌握程度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要求,为教材内容的选取与编排提供方向。
(二)留学生学习需求
来华学习高铁相关专业的留学生,其汉语基础、学习目标和学习习惯各不相同。学校大部分留学生来自教育资源有限的国家和地区,汉语学习起点低,但对实用技能型汉语需求强烈;而有些留学生虽有一定汉语基础,但在高铁行业专业词汇与实际工作场景中的表达却遇到很多挑战。通过访谈等方式,收集留学生对教材难度、情境设置、教学方法的意见,确保教材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留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参照国际标准,打造专业品质
教材的编撰依据铁路类专业行业标准和各个岗位需求进行筛选,确保知识的专业性和实用性,例如铁道运营管理专业需涵盖运营时刻表的理解、铁路调度等实际工作内容。此外,在难易程度上,遵循学习者认知规律,从基础到复杂、从理论到实践逐步推进,让学习者在掌握基础中文和相关职业技能后,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一)中文语言能力标准
在中文语言学习上,参照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的《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将《高铁情境汉语》教材内容按语言技能从低到高划分,选择职业情境下频繁使用的词汇、知识点和对话,还要并将其融入技能教学的各个环节。一方面,要帮助学员掌握与职业领域相关的中文词汇、句型和表达逻辑,确保其能在工作场境中用中文进行有效沟通;另一方面,要系统传授职业技能知识与操作规范,让学员在提升中文能力的同时,切实增强职业竞争力。例如,在初级阶段,着重培养留学生在高铁车站购票、问询等简单场景下的听、说能力,词汇选择以日常生活常用词与高铁基础词汇结合为主;中级阶段,提升到在车厢服务、设备操作讲解等场景中的读、写能力,引入更多专业术语和复杂句式;高级阶段,则聚焦于高铁技术研讨、项目合作洽谈等场景下的综合语言运用及文化运用能力。
(二)职业技能标准
依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以及教育部发布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指南 (试行)》,结合高铁行业特点,确定教材中职业技能部分的教学内容与等级划分。如将高铁乘务员、信号工、检修工等不同岗位的技能要求融入教材,从初级工的基础操作规范、中级工的故障排查与处理,到高级工的技术优化与管理,使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掌握对应职业技能标准。
三、情境教学设计,融合语言与技能
(一)课证融通——教材基于HSK考试大纲,兼顾语言考证和专业学习的需要
《高铁情境汉语》教材是以HSK大纲为纲,体现“课证融合”“考教结合”的特点。第1~4册的词汇和语法是与HSK1~4级别所规定的词汇和语法完全对接的。第5册与HSK5级别所规定的语法大纲完全对接,词汇涵盖了HSK5级别大纲所规定的大部分生词。教材作为课程的载体,充分考虑了课程对学习者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注重对听、说两方面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兼顾读、写、译三方面的基础要求。充分考虑了汉语能力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注重提升学习者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在高铁情境下灵活运用HSK的词汇、语法要求,很好地兼顾了课程学习与考证的需要。
(二)情境仿真——教材设定在高铁情境下学习语言,实现工作情境与学习情境的结合
《高铁情境汉语》以某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专业的留学生为第一视角,以其在中国交友、旅游、生活、学习和实习为主线,创设与高铁特定的语言环境相关联的场景为学习背景,引导学生在学习汉语词汇和知识点的同时,探究地解决高铁情境中遇到的问题,掌握轨道交通专业相关专业术语和基础知识,了解中国高铁文化和中国人的生活。为留学生创设乘坐高铁交通工具旅游情境、实习实训现场为情境、高速铁路线路维修、高铁员工培训、职乘等各个不同的情境现场,通过设置情境对话让学习者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
以第一册为例,以留学生李明乘坐高铁出行的经历为主线,在问讯处、进出站口、候车大厅、检票口、车厢等场所创设教学情境。每个情境包含多个与所在场所相关的子情境对话,如在问讯处,设置关于列车时刻、车次查询、行李规定等对话;同时,还设计与留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延伸对话,将高铁场景与生活场景相融合,增强语言学习的实用性与趣味性。
(三)智慧化教学——教材配套提供全套数字化资源,支持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支持泛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
《高铁情境汉语》配备了全套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了包括“纸质教材+数字化资源+MOOC”三者组成的新形态立体化教材体系。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文件、微课、对话视频、图片、高铁专业名词解释、练习题、中国诗词欣赏等,教学内容与网络资源通过上百个二维码链接,使教材与网络教学资源成为有机整体,让学习者在学习教材的每一个知识点时,随时可以从教学资源库调取对应知识点的教学录像、PPT、对话视频、习题等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微课视频根据学生汉语程度,采用英语、双语、汉语等授课语言渐次进行。同时,借助虚拟现实技术(VR等构建仿真实训环境,留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模拟高铁乘务员接待乘客、信号工检修设备、调度员指挥列车运行等工作场景,亲身体验职业中文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过程,提高实践能力与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四)技术赋能数智化,融入文化元素,提升学习体验
该教材配套视频资源,利用先进数字化技术,以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维度呈现教材内容,如实际工作场景的中文对话视频、技能操作演示视频等,帮助学习者更直观地理解和模仿。通过动画演示等让留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对于对话场景,配备标准的汉语发音音频,以及生动的人物对话视频;在教材内容中巧妙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让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和高铁技能的过程中,感受中国文化魅力。例如,在讲解高铁车厢礼仪时,介绍中国尊老爱幼、注重公共秩序的文化传统;在提及高铁沿线城市风光时,引入当地的风俗习惯、发展建设等内容。通过这些文化元素的加入,提升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提升学习体验,促进跨文化交流。另外,练习册也设计了针对性的语言练习和技能实操任务,如模拟工作情境的对话练习、技能操作的步骤描述写作等,帮助学员巩固所学知识。
(五)校企合作开发——企业专家参与编著,实现了教材开发过程的产教融合
《高铁情境汉语》经过严格的质量审核,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语言知识部分符合中文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职业技能内容由行业专家进行审核,保证其符合最新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要求。同时,教材的编写团队具备跨学科背景,既有中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也有熟悉相关职业领域的专业人士,以确保教材在语言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方面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它由我校协同轨道交通行业龙头企业,跨界组建了涵盖轨道交通、旅游、语言、文学、历史和计算机专业的校企合作的编著团队。教材所有情境来源于真实的工作场景,所有图片、视频、文本等资源来自于业务一线。教材从策划、编写、审稿、资源配备、版式设计都充分考虑了企业、院校、职教专家、信息技术专家的意见,实现了教材开发全过程的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
四、结论
《高铁情境汉语》“中文 + 职业技能” 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开发,是顺应时代需求、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通过精准的需求调研、严格参照国际标准、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及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有望培养出一批批既懂汉语又精通高铁技术的国际化本土人才,为中国高铁技术的海外推广与国际人文交流搭建坚实桥梁,助力构建更加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未来的教材开发与完善过程中,还需持续关注行业动态、学习者反馈,不断优化教材内容与形式,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国际形势与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田硕,李宝贵.工业中文教材开发[J].国际中文教育,2025(01).
[2]汤少岩.“中文+职业技能”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5,38(07) .
[3]张璞.“中文+职业技能”新形态教材建设的现实审视与推进路径[J].职业教育研究,2025(06).
[4]李诺恩,史翠玲,梁宇.“三教”视域下“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现存问题与发展进路[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25,23(01).
[5]居景雨.老挝“中文+职业技能”学习需求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24.
[6]张志朋,刘冬霞.服务走出去企业“中文+职业技能”双语教材开发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4,45(17).
[7]谢永华.“一带一路”视域下“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功能、困境与可持续发展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33).
[8]孙雨桐.“中文+职业技能”文化类教材的研发路径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23(06).
作者简介:骆秀红,1984年8月生,河北衡水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合作学院。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来华留学生管理与培养、中文+职业技能等。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高等教育专项)《“一带一路”倡议下构建“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2022GXJK5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