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区域适应性评价与推广路径优化
摘要
关键词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区域适应性;评价体系;推广路径;优化策略
正文
0 引言
水资源短缺与农业用水效率偏低的矛盾,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提升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区域适配性与推广成效迫在眉睫。当前,不同区域在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农业生产模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导致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常出现“水土不服”问题,而传统推广路径也面临模式单一、机制不畅等局限。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可知,现有成果多聚焦单一技术特性或局部区域应用,缺乏系统性的区域适应性评价框架与普适性的推广路径优化方案。基于此,本文通过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明确技术适配标准,结合实际需求优化推广策略,旨在为不同区域科学选用节水灌溉技术、高效推进技术落地提供支撑,助力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绿色发展。
1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区域适应性评价体系构建
1.1 区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区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需充分衔接不同区域的实际差异,从多维度构建全面且贴合实际的评价框架。自然条件维度重点选取气候特征、土壤类型、水资源禀赋等核心指标,其中气候特征涵盖年均降水量、蒸发量及干旱发生频率,土壤类型聚焦保水保肥能力与渗透系数,水资源禀赋则包括当地水资源总量、农业用水占比及水质状况。经济水平维度纳入区域人均GDP、农业生产投入能力、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以反映技术应用的经济可行性。技术特性维度关注技术操作复杂度、设备维护成本、节水效率及与当地种植结构的匹配度。同时,需通过文献梳理、专家咨询及实地调研等方式,对各指标进行筛选与权重分配,确保指标体系既全面覆盖关键影响因素,又能突出不同区域的核心适配需求,为后续评价工作奠定科学基础。
1.2 区域适应性评价方法选择与优化
区域适应性评价方法的选择需兼顾科学性与实用性,在对比分析常用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适配。首先梳理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等主流方法的适用场景与优缺点,其中层次分析法适用于指标权重确定,但主观性较强;模糊综合评价法擅长处理模糊性评价问题,却对数据完整性要求较高;灰色关联分析法在数据样本量较小时优势明显,但分辨率有限。结合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区域适应性评价特点,优化组合评价法:以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降低主观偏差,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处理不确定性、提升结果合理性,借灰色关联分析法补充数据不足、增强适用性。同时引入熵权法修正主观权重,实现主客观结合,提升评价科学性与精准度,准确反映区域适配程度。
1.3 区域适应性评价等级与标准确定
区域适应性评价等级与标准确定需结合实践需求,形成清晰可操作的依据。参考国家及行业标准,结合区域农业生产实际与技术应用目标,将适应性划分为高度适配、中度适配、低度适配、不适配四个层级,并从自然条件匹配度、经济可行性、技术适配性三方面制定标准:高度适配需三者高度契合,节水效益显著;中度适配要求三者基本符合,技术经小幅调整可适用;低度适配表现为三者存在一定限制,技术需较大改造;不适配指三者严重不符,技术难以应用。通过实地调研与专家论证细化标准数值与描述,确保其兼具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价值[1]。
2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推广路径优化策略
2.1 基于主体需求的推广模式创新
推广模式创新需以不同参与主体的实际需求为核心导向。针对农户,需结合其种植规模、文化水平与生产习惯,开发轻量化、易操作的推广形式,如组织田间实操培训、编制通俗化技术手册,让农户直观掌握技术应用要点;面向农业合作社与规模化经营主体,侧重技术集成应用与效益分析,提供定制化技术组合方案,满足其规模化生产中的高效节水需求;对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强化技术传递的桥梁作用,建立“技术专家-推广员-主体”的联动沟通机制,及时反馈主体需求并调整推广重点。同时,借助数字化手段搭建线上推广平台,整合技术资讯、视频教程、咨询服务等功能,打破时空限制,提升推广模式的灵活性与覆盖面,确保技术推广精准对接各类主体的差异化需求[2]。
2.2 政策与市场协同的推广机制优化
政策与市场的协同发力是提升推广成效的关键。在政策层面,需完善激励与引导机制,通过精准补贴降低主体技术应用成本,例如对购置节水设备给予分级补贴,对技术应用成效显著的主体提供额外奖励;同时,明确地方政府推广责任,将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纳入农业发展考核指标,推动政策落地执行。在市场层面,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鼓励节水设备生产企业、技术服务公司参与推广,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主体参与”的市场化推广格局;搭建技术交易与服务平台,促进节水技术成果转化与供需对接,通过市场竞争激发技术创新活力。此外,建立政策与市场的协调联动机制,定期评估政策效果与市场动态,及时调整补贴标准、市场规范等内容,实现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的有机结合,提升推广机制的高效性与可持续性。
2.3 技术服务与保障体系完善路径
技术服务与保障体系的完善是技术稳定推广的重要支撑。在技术服务方面,构建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全链条服务网络,产前为主体提供技术选型咨询,结合区域适应性评价结果推荐适配技术;产中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现场指导,解决设备安装、调试及日常操作中的问题;产后建立定期回访制度,跟踪技术应用效果,提供维修保养与升级改造建议。在保障体系建设上,强化人才队伍培育,通过校企合作、定期培训等方式,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的专业能力与服务水平;健全资金保障机制,整合财政资金、社会资本,设立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专项基金,为服务体系建设与主体技术应用提供资金支持;完善风险防控机制,针对技术应用中的自然风险、设备故障风险等,联合保险机构开发专属保险产品,降低主体应用风险,全方位筑牢技术推广的服务与保障防线[3]。
3 结语
本研究围绕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区域适应性与推广路径展开,通过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明确了技术区域适配标准,从主体需求、政策市场协同、服务保障三方面提出了推广路径优化策略,为不同区域科学选用技术、高效推进落地提供了系统性方案。受研究范围与数据可得性限制,评价指标的动态调整机制及推广策略在特殊气候区域的适配性仍需深化探索。未来可进一步结合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模式变革,完善评价体系;同时加强跨区域实践验证,推动推广策略与地方实际更精准结合,助力农业节水技术持续发挥效益,服务于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乡村振兴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庆华,白玉慧,倪红珍.节水灌溉方式的优化选择[J].水利学报, 2002, 33(1):0047-0052.
[2]翟治芬,严昌荣,刘爽,等.适应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评价研究进展[C]//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2011.
[3]门宝辉.选择节水灌溉方式的灰色关联投影法[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4, 000(006):476-4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