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GIS技术的水利工程施工全过程可视化管理系统设计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李忠毅1 霍艳红2

372301197502050738 130925198610285843

摘要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涉及多维度、全流程复杂信息,传统管理模式存在数据割裂、可视化程度低等问题。研究聚焦施工全过程管理需求,先解析核心要素:明确水利施工管理的关键维度与需求,分析BIM与GIS技术的融合适配性及功能互补性,梳理系统设计的技术约束与工程适配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设计体系:设计“BIM+GIS”融合的系统架构与功能模块,建立施工全流程数据整合及可视化呈现机制,规划系统与业务的协同联动及应用流程。该系统可实现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等信息的一体化可视化管理,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对推动水利工程管理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关键词

BIM+GIS技术;水利工程;施工全过程;可视化管理系统;系统设计

正文


0 引言

水利工程施工具有工期长、场景复杂、涉及多专业协同等特点,对施工进度、质量、安全及资源的一体化管理提出高要求。传统管理模式依赖人工记录与分散化数据处理,易出现信息割裂、进度与现场实景脱节、风险预警滞后等问题,难以适配精细化管理需求。BIM技术擅长构建精细化三维模型,GIS技术具备宏观空间分析与地理信息整合优势,二者融合可为施工全过程可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但当前“BIM+GIS”在水利施工管理中的应用缺乏系统设计,数据融合、功能适配及业务协同机制尚未完善。基于此,聚焦水利工程施工场景,设计一体化可视化管理系统,探索技术融合下的管理优化路径,为提升水利施工管理效率与精准度提供保障。 

1 BIM+GIS技术应用于水利施工管理的核心要素分析

1.1 水利工程施工全过程的管理维度与关键需求

水利工程施工全过程含前期准备、施工实施、竣工验收阶段,需围绕多维度管理明确关键需求。管理维度涵盖进度(把控土方开挖、混凝土浇筑等工序衔接)、质量(监控原材料、工艺及实体检测)、安全(关注高空/临水作业风险与防护)、资源(统筹人材机调配)、成本(跟踪费用与预算偏差)管理。关键需求为:打破进度、质量、安全等各管理维度的数据壁垒,建立统一数据交互通道以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与跨部门联动;通过可视化技术直观呈现施工场景与进度、质量等核心数据的动态对应关系,提升管理决策的直观性与精准度;具备多维度风险预警能力,依托实时数据监测及时识别施工异常并自动发出预警,切实保障水利工程施工全过程有序、高效推进。

1.2 BIMGIS技术的融合适配性及功能互补性

BIMGIS技术在水利施工管理中具有高度融合适配性与显著功能互补性。适配性体现在二者均以空间信息为核心,BIM的微观精细化建模能力与GIS的宏观空间分析能力可形成技术协同,支撑施工多尺度管理需求。功能互补上,BIM能构建含几何、属性信息的精细化三维模型,精准呈现构件细节,满足质量检查、工序模拟等需求;GIS擅长整合地形、水文等地理数据,通过空间查询、叠加分析等功能实现施工宏观规划、资源调配及大范围风险评估。二者融合后,BIM可为GIS提供精准工程数据,GIS能拓展BIM应用场景,如优化施工总平面布置、实现施工进度与现场实景动态关联[1]

1.3 系统设计的技术约束与工程适配原则

系统设计需考量技术约束与工程适配原则,保障落地性与实用性。技术约束上,需解决BIMGIS数据(如Revitshp格式)的格式转换、坐标统一及精度匹配,避免数据丢失偏差;兼顾施工区复杂地形与弱网环境下系统流畅性,及大数据处理的硬件承载能力;确保与现有施工管理软件的互联互通。工程适配需遵循实用性,聚焦核心需求设计功能,剔除冗余;坚持动态适配,依施工周期与工况变化调整功能及数据采集;兼顾易用性,设计简洁界面适配管理人员习惯,降低使用门槛[2]

2 水利工程施工全过程可视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体系

2.1 基于“BIM+GIS”的系统架构与功能模块设计

BIM微观建模+GIS宏观空间分析”为核心,构建分层递进的系统架构与适配水利施工管理的功能模块。系统架构分为数据层、融合层、应用层:数据层整合BIM模型数据(构件参数、施工进度)、GIS地理数据(地形地貌、周边环境)及施工业务数据(质量检测、安全记录);融合层通过数据格式转换、空间坐标匹配技术,实现BIMGIS数据的深度耦合;应用层围绕施工管理需求,设计五大功能模块——进度可视化管理(模型与进度联动展示)、质量追溯(构件质量数据关联模型标注)、安全风险管控(危险区域GIS空间定位与预警)、资源优化配置(人员设备GIS分布与调度)、实景对比分析(BIM模型与现场实景融合校验),确保各模块功能互补,形成覆盖施工全流程的管理闭环。

2.2 施工全流程数据整合与可视化呈现机制构建

建立施工全流程数据整合标准与多维度可视化呈现机制,打破信息割裂壁垒。数据整合方面,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规范,明确BIM模型(构件属性、施工工序)、GIS地理信息(坐标系统、地形精度)及业务数据(检测报告、进度计划)的格式要求与关联规则;通过接口开发实现与施工管理软件(如进度管理、质量检测系统)的数据互通,自动同步更新数据,确保数据实时性与一致性。可视化呈现机制上,针对不同管理场景设计差异化展示形式:进度管理采用“BIM模型时间轴动画+GIS区域进度热力图”,直观呈现整体与局部进度偏差;安全管理通过“GIS地图风险点标注+BIM模型隐患三维定位”,精准识别风险位置;质量追溯采用“模型构件点击查数据+质量趋势可视化图表”,实现质量信息一键溯源,提升数据解读效率与管理直观性[3]

2.3 系统与施工管理业务的协同联动及应用流程设计

设计系统与水利施工管理业务的深度协同机制及标准化应用流程,保障技术与业务高效衔接。协同联动上,建立系统-业务双向反馈机制:系统实时推送进度预警、质量异常等信息至对应岗位,接收管理人员指令并自动更新模型数据;打通现场作业层连接,通过移动终端实时上传施工数据,实现现场-后台同步。应用流程按施工逻辑分三阶段:准备阶段导入BIMGIS数据,完成信息配置与规则设定;实施阶段按周期更新数据,开展动态监控调度;验收阶段用系统整合数据生成可视化报告支撑评估。同时制定操作规范与培训方案,确保管理人员熟练应用,最大化系统效能。 

3 结语

    针对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复杂需求与传统模式局限,研究围绕BIM+GIS”技术融合,构建了涵盖架构设计、数据整合、业务协同的施工全过程可视化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BIMGIS的功能互补,实现了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等信息的一体化整合与可视化呈现,有效解决了数据割裂、管理粗放等问题。 其设计既适配水利工程施工的场景特性,又深度衔接管理业务流程,为施工管理提质增效提供了可行技术方案,对推动水利工程管理向数字化、精细化转型具有重要实践价值。未来可进一步优化数据融合精度与智能预警功能,探索与AI、物联网等技术的结合,持续提升系统的综合管理效能。

参考文献

[1]刘计成.基于BIM+GIS的水利工程施工场地三维规划与动态管理[J].区域治理,2025(19):0076-0078.

[2]刘威.基于BIM技术的水利工程施工全过程协同管理研究[J].水上安全,2024(10):61-63.

[3]赵鹏.水利工程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5(7):141-14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