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器学习的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事故预警模型构建
摘要
关键词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事故;机器学习;预警模型;风险数据;模型优化
正文
0 引言
建筑工程施工环境复杂、风险源密集,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等安全事故频发,不仅造成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还严重影响工程建设进度。传统施工安全管理多依赖人工巡查与经验判断,存在风险识别不全面、事故预警滞后、误判率高等问题,难以适配现代建筑工程规模化、复杂化的安全管理需求。机器学习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与风险预测能力,为施工安全事故的提前预警提供了新路径。基于此,深入剖析施工安全事故的致因机理与风险特征,明确机器学习在预警中的适配性,构建科学的预警模型并优化其性能,对提升施工安全风险管控精度、减少事故发生、推动建筑行业安全管理智能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1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与机器学习预警的核心要素分析
1.1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类型特征与致因机理(风险源、触发条件)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类型多样且各具特征,主要有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坍塌、触电等。高处坠落多发生于脚手架、塔吊作业场景,突发性强、伤亡率高;物体打击因物料堆放不当、防护缺失引发,后果与坠落物重量、高度相关;坍塌源于基坑支护失效、模板支撑不稳,呈渐进发展后突发。致因机理上,事故由风险源与触发条件共同作用:风险源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违规操作、防护缺失)、物的不安全状态(设备老化、材料不合格)、环境不利因素(恶劣天气、复杂地形);触发条件含风险源叠加(如高空作业设备故障+人员违规)、应急处置不当等。明确事故类型特征与致因机理,是精准识险、科学构建预警模型的核心前提。
1.2 机器学习在事故预警中的适配性(算法特性、数据需求、应用边界)
机器学习在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预警中具有显著适配性,其算法特性与预警需求高度契合。从算法特性看,决策树、随机森林算法擅长处理多维度风险数据,可精准挖掘风险因素与事故的关联;LSTM、GRU等深度学习算法能捕捉风险数据的时序变化,适配事故发展的动态过程;支持向量机在小样本数据场景下仍有较高预测精度,可应对施工数据积累不足的问题。数据需求方面,机器学习预警需高质量的多源数据,包括施工人员行为数据(操作规范度、培训记录)、设备运行数据(参数变化、故障记录)、环境数据(温湿度、风力)及历史事故数据,数据的完整性与时效性直接影响模型性能。应用边界上,机器学习预警需结合施工场景实际,无法完全替代人工现场巡查,尤其在应对极端突发风险(如地震、强台风)时,需与人工应急机制协同,确保预警的全面性与可靠性[1]。
1.3 预警模型构建的关键指标(预警准确率、响应时效、误报率)
预警模型构建需明确核心关键指标,以衡量其有效性与实用性。预警准确率是核心,指模型正确预测事故发生的概率,需针对不同事故类型设定差异化标准,如高处坠落、坍塌等严重事故的预警准确率需不低于90%,确保关键风险不遗漏。响应时效强调从识别风险异常到发出预警的时间间隔,施工场景需控制在分钟级以内,例如机械异常运行信号出现后3分钟内触发预警,为现场处置预留充足时间。误报率需严格控制,通常要求低于5%,避免频繁误报导致管理人员警惕性降低或资源浪费;同时需结合事故严重程度设定分级误报容忍度,对高风险事故的误报控制更严格。此外,指标间需协同平衡,如通过优化算法降低误报率时,需避免牺牲预警准确率与响应时效,确保模型整体性能达标[2]。
2 基于机器学习的施工安全事故预警模型构建与优化
2.1 施工安全风险数据采集与特征工程(数据来源、预处理、特征提取)
从多维度构建施工安全风险数据体系并开展特征工程。数据采集结合施工场景,通过智能安全帽、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人员行为、设备状态、环境条件等动态数据,同时整合历史事故、安全检查记录等静态数据,保障数据全面性。预处理阶段,用插值法补全缺失数据,3σ原则剔除异常值,主成分分析简化冗余信息;再从时间(持续时长、变化速率)、空间(位置、影响范围)、关联(多风险源耦合)维度提取关键特征,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机器学习模型可识别的特征向量,为预警模型奠定高质量数据基础[3]。
2.2 机器学习预警模型的选型、训练与融合(单一模型、多模型融合策略)
结合施工安全事故预警需求,完成模型的选型、训练与融合优化。单一模型选型上,综合对比算法适配性:选用逻辑回归模型处理线性风险关系,快速识别基础安全隐患;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处理多特征非线性数据,提升复杂风险的识别能力;引入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捕捉风险数据的时序变化规律,增强对渐进式事故的预警能力。模型训练阶段,将预处理后的数据集按7:3比例划分为训练集与验证集,采用交叉验证法调整模型参数(如随机森林的树数量、LSTM的隐藏层节点数),同时通过数据增强技术(风险场景模拟、特征重组)扩充样本量。最终构建多模型融合框架,采用加权投票法整合各模型输出结果,平衡单一模型的局限性,进一步提升预警模型的准确性与鲁棒性。
2.3 预警模型的验证方法与动态优化机制(性能测试、参数迭代、场景适配)
结合施工安全事故预警需求,完成模型选型、训练与融合优化。单一模型选型上,选逻辑回归处理线性风险以识别基础隐患,用随机森林处理多特征非线性数据提升复杂风险识别能力,引入LSTM捕捉风险时序变化以增强渐进式事故预警能力。模型训练阶段,将预处理数据按7:3划分为训练集与验证集,用交叉验证调整参数(如随机森林树数量、LSTM隐藏层节点数),通过风险场景模拟、特征重组扩充样本。最终构建多模型融合框架,以加权投票法整合输出,平衡单一模型局限,提升预警准确性与鲁棒性。
3 结语
针对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预警依赖经验、精准度不足的问题,研究从数据处理、模型构建、性能优化三方面形成系统性方案:通过多源风险数据采集与特征工程,夯实预警数据基础;依托多算法选型训练与融合框架,提升事故风险识别精度;借助双重验证与动态优化机制,保障模型适配性与实用性。实践表明,该预警模型有效提升了施工安全事故预警的准确性与时效性,为风险前置管控提供了科学工具。该研究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智能化提供了可行路径,具有重要实践价值。未来可结合数字孪生、实时数据传输技术,进一步优化模型对复杂场景的适配能力与预警响应速度,助力建筑行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赵伟,李书全.基于机器学习的建筑施工人员安全能力预测模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23,33(7):51-57.
[2]王国英,刘永灿.基于机器学习的建筑工程进度预测与风险预警模型研究[J].计算机应用文摘,2025,41(15):118-120.
[3]王震.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研究[J].山西建筑,2025,51(17):173-1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