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红松针阔混交林林下经济作物种植与林分保护协同模式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张林1 康芹2

510824198104281945 512903197502058379

摘要

东北地区红松针阔混交林是重要森林生态系统,林下经济发展与林分保护的协同是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关键。研究先解析核心要素:明确该林分特征与林下微环境适宜性,梳理林下经济作物种植制约因素及林分保护关键阈值,确定技术方法与数据采集规范。在此基础上构建优化协同模式:筛选适宜林下种植的经济作物并制定搭配方案,设计包含种植密度、管理措施的技术路径,建立生态与经济双维度的效益评估及调控机制。该研究为红松针阔混交林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林分生态功能保护提供科学方案,对东北林区生态安全维护与林业经济升级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关键词

东北地区;红松针阔混交林;林下经济作物;林分保护;协同模式

正文


0 引言

东北地区红松针阔混交林兼具生态屏障功能与林业经济价值,既是维系区域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的核心生态系统,也是发展林下经济、提升林农收益的重要载体。当前,林下经济作物种植与林分保护常存在矛盾——不合理种植易导致林分密度失衡、林下光照与土壤环境破坏,而单一保护又难以充分发挥资源经济潜力。如何在保障红松针阔混交林生态功能稳定的前提下,科学发展林下经济,成为东北林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基于此,聚焦该区域林下经济作物种植与林分保护的协同关系,探索适配的模式与技术路径,可为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推动东北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 红松针阔混交林林下种植与林分保护的核心要素分析

1.1 红松针阔混交林的林分特征与林下微环境适宜性

系统分析东北地区红松针阔混交林的林分结构特征与林下微环境条件,为协同模式构建提供基础依据。林分特征方面,重点关注林分垂直分层(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结构完整性,红松与阔叶树种(如椴树、白桦)的伴生比例及空间配置规律,以及林分郁闭度的整体分布特征,明确其对林下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调控作用。林下微环境适宜性研究围绕光照强度、土壤理化性质(肥力、湿度、透气性)、空气湿度等关键要素展开,结合红松针阔混交林的林冠截留、枯落物分解等生态过程,分析不同林分状态下微环境的差异,判断其对各类经济作物生长的适配性,为后续作物筛选与种植方案设计奠定生态基础。

1.2 林下经济作物种植的制约因素与林分保护的关键阈值

深入梳理林下经济作物种植面临的限制条件,同时明确林分保护需坚守的核心阈值,化解二者潜在矛盾。制约因素方面,从生态与技术层面分析:生态上,林分郁闭度过高导致的光照不足、林下土壤养分竞争激烈、作物与林木的生态位重叠等问题;技术上,现有种植模式对林分扰动过大、缺乏适配的作物管理技术等短板。林分保护关键阈值研究聚焦维持林分生态功能的核心指标,包括红松等优势树种的保存率、林分郁闭度的合理区间(避免过低导致水土流失、过高抑制作物生长)、林下枯落物层的厚度与完整性(保障土壤肥力与生物多样性),以及林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要求,确保经济作物种植不突破生态底线。

1.3 研究的技术方法与数据采集规范

制定科学统一的技术方法与数据采集标准,保障研究过程的严谨性与结果的可靠性。技术方法上,采用样地调查法开展林分特征与微环境研究,通过设置代表性样地,系统观测林分结构参数与环境因子;运用生态位理论与物种共生原理,分析作物与林木的相互作用关系;结合层次分析法与综合评价法,构建协同模式的效益评估框架。数据采集规范方面,明确样地布设需覆盖不同林分生长阶段与立地条件,确保样本的代表性;统一林分参数(郁闭度、树种组成)、微环境因子(光照、土壤指标)的观测方法与记录标准;对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整理与质量校验,建立完整的数据档案,为后续协同模式构建与优化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1] 

2 林下经济与林分保护协同模式的构建与优化

2.1 适宜林下种植的经济作物筛选与搭配方案

结合红松针阔混交林的林下微环境特征(光照强度、土壤湿度、温度等),筛选生态适应性强且经济价值高的林下经济作物,并制定科学搭配方案。优先选择耐阴性好、根系浅、不与红松争夺养分的作物类型,如药用植物(人参、细辛)、食用菌(木耳、香菇)、耐阴草本(玉竹、黄精)等,避免种植需强光、深根系或高水肥的作物,防止破坏林分土壤结构与植被层。同时,根据林分年龄与郁闭度差异设计搭配模式:幼龄林可搭配需适度光照的作物,中龄林侧重耐阴作物种植,近熟林结合林下空间特点采用“草本+菌类”立体搭配,确保作物种植与红松生长、林分结构稳定相适配,实现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初步协同。

2.2 协同模式的技术路径(种植密度、管理措施)设计

围绕“种植不破坏林分”核心原则,设计协同模式的关键技术路径。种植密度方面,根据不同作物类型与林分郁闭度确定合理间距,控制单位面积作物种植量,避免因密度过高导致林下光照不足、土壤肥力透支;同时预留红松生长空间,保障林分天然更新与通风透光条件。管理措施上,采用生态友好型方式:施肥优先选用有机肥,减少化学肥料对土壤与林分的影响;灌溉采用滴灌、渗灌等节水技术,避免大水漫灌破坏土壤结构;除草以人工或机械方式为主,禁止使用对红松有害的除草剂。此外,明确作物采收时间与方式,避免采收过程中损伤红松根系与幼苗,确保林分生态功能不受干扰[2]

2.3 协同模式的效益评估(生态、经济)与调控机制

构建涵盖生态、经济双维度的协同模式效益评估体系,并建立动态调控机制。生态效益评估聚焦林分结构稳定性(郁闭度、物种多样性)、土壤质量(肥力、孔隙度)、生态功能(涵养水源、固碳)等指标,判断模式对林分生态系统的影响;经济效益评估则关注作物产量、投入产出比、林农增收幅度等,衡量模式的经济可行性。基于评估结果建立调控机制:若出现林分郁闭度下降、土壤退化等问题,及时调整作物种植密度或更换作物类型;若经济效益未达预期,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优化种植与管理技术,或引入产业链延伸措施提升附加值。同时,制定模式适配性标准,根据不同林分条件动态调整技术参数,保障协同模式长期稳定运行[3]

3 结语

针对东北地区红松针阔混交林林下经济与林分保护的协同发展需求,研究通过筛选适宜经济作物并制定搭配方案,设计包含种植密度、管理措施的技术路径,构建生态与经济双维度效益评估及调控机制,形成了一套适配该区域的协同发展模式。结果表明,该模式可在保障红松针阔混交林林分结构稳定、生态功能完好的前提下,有效提升林下经济产出效益,切实平衡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该研究为东北红松针阔混交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可落地的实践方案,对推动林区生态安全维护、促进林农增收及林业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未来可进一步结合林分生长动态,优化不同林龄阶段的作物搭配与管理技术,同时探索“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延伸路径,为协同模式的长效运行与推广提供更全面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吴晓莆,朱彪,赵淑清,朴世龙,方精云.东北地区阔叶红松林的群落结构及其物种多样性比较[J].生物多样性,2004,12(1):174-181.

[2]张健,郝占庆,李步杭,叶吉,王绪高,姚晓琳.长白山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种子雨组成及其季节动态[J].生态学报,2008,28(6):2445-2454.

[3]侯瑄珠,李楠.原始阔叶红松林中不同生活型阔叶植物枝叶性状的变异及权衡[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5,49(3):163-17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