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临时用电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建筑工程;临时用电;安全管理;技术措施;制度完善;人员培训;监督机制;风险防控
正文
1 引言
建筑工程临时用电是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施工进度、质量与人员安全。由于施工现场环境复杂、用电设备多样、负荷变化频繁,临时用电系统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近年来,因临时用电管理不当引发的触电事故与电气火灾时有发生,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些事故暴露出部分项目在设备配置、线路敷设、保护措施、管理制度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加强临时用电安全管理,识别并消除潜在隐患,已成为建筑施工安全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文旨在分析当前临时用电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为提升施工现场用电安全水平提供参考与借鉴。
2 临时用电安全管理主要问题
2.1 用电设备与线路配置不规范
部分建筑工程在临时用电设备选型与线路布设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一些项目为降低成本,选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设备或已接近报废的机具,导致运行稳定性差、故障频发。线路敷设过程中,忽视了施工环境的特殊性,随意拖拽电缆、跨越通道或直接铺设在地面,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容易因机械碾压、磨损或受潮引发漏电事故。部分配电箱设计不合理,出线回路混乱,标识不清,增加了操作难度和误操作风险[1]。
保护装置的配置与使用也存在问题。有些项目未按规定安装漏电保护器,或选用参数不匹配的产品,导致保护功能失效。接地接零系统不完善,重复接地设置不到位,无法有效防止触电事故。此外,季节性因素考虑不足,高温、雨雪、大风等天气条件下缺乏针对性防护措施,进一步增加了设备与线路的安全隐患。
2.2 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尽管多数建筑企业制定了临时用电安全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执行中存在打折扣的现象。制度内容往往流于形式,缺乏结合项目实际的具体措施和操作细则,导致一线人员在执行过程中无所适从。责任分工不明确,电气管理人员、安全员与作业人员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协作,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
现场检查与隐患整改机制不健全。日常巡查流于表面,未能深入排查用电系统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发现的问题未能及时整改,留下安全隐患。用电审批制度执行不严,临时用电作业随意性大,缺乏必要的技术交底和安全确认。此外,部分项目为赶进度,忽视用电安全管理要求,擅自增加用电负荷或私拉乱接,进一步加剧了安全风险。
2.3 人员安全意识与操作技能不足
施工现场电气作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人员缺乏系统的安全培训和必要的操作技能,对临时用电规范和操作规程了解不够深入。一些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违规操作现象时有发生,如带电作业、无证上岗、擅自拆卸电气设备等。
非电气专业人员随意操作电气设备的情况也较为普遍,他们对用电风险认识不足,容易因误操作引发事故。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偏重理论讲解而缺乏实操训练,导致作业人员在面对复杂现场情况时难以正确应对。此外,缺乏持续的安全教育与考核机制,作业人员的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成为临时用电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
3 改进策略与实施路径
3.1 技术措施优化
技术措施优化是提升临时用电安全性的基础。首先,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项目实际需求进行设备选型,确保所有电气设备具备合格证书与检验报告,杜绝使用淘汰或不合格产品。配电箱设计应符合三级配电两级保护要求,明确回路标识,合理配置漏电保护器与过载保护装置,确保动作灵敏可靠。线路敷设应根据施工总平面图进行统筹规划,采用架空或埋地方式,避免随意拖拽与地面铺设,对穿越通道的电缆应加设防护套管并固定牢固[2]。
在接地接零系统方面,应建立完善的TN-S三相五线制,确保保护零线与工作零线严格分开,重复接地设置符合规范要求。针对不同施工阶段和季节变化,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如高温季节加强设备散热,雨雪天气做好防水防潮,大风天气加固线路支撑。引入智能监测技术,对关键回路的电流、电压、温度及漏电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异常并预警,提高用电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3.2 管理制度完善
管理制度的完善是保障临时用电安全的关键。应结合项目特点制定详细的临时用电专项方案,明确设计参数、设备清单、线路走向及防护措施,并经技术负责人审批后实施。建立健全电气安全责任制,明确电气工程师、安全员、班组长及作业人员的职责,确保责任到人。完善用电审批制度,任何临时用电作业必须经过申请、审批、交底、验收等环节,严禁私自接电或增加负荷。
加强现场检查与隐患整改力度,实行日常巡查与定期专项检查相结合,对发现的问题建立整改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人与期限,确保闭环管理。建立电气设备台账,记录设备采购、使用、检修及报废全过程,实现可追溯管理。针对施工进度变化,及时调整临时用电方案,确保系统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状态。通过制度的刚性执行,形成规范有序的用电管理体系。
3.3 人员培训与监督机制
人员培训与监督机制是提升临时用电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应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对电气专业人员开展深入的技能培训,包括设备安装调试、故障排查、应急处置等内容;对普通作业人员则重点进行用电安全基础知识教育,提高其风险识别与自我保护能力。培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现场演示增强效果,并定期组织考核,确保培训质量[3]。
建立全方位的监督机制,施工现场应配备专职电气安全员,负责日常巡查与技术指导。鼓励作业人员参与安全监督,发现违规行为及时制止并报告。对违反用电规定的行为实行严格处罚,形成震慑作用。同时,建立应急演练制度,定期组织触电事故与电气火灾应急处置演练,提高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持续的培训与严格的监督,营造人人重视用电安全的良好氛围。
4 结语
本文围绕建筑工程临时用电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展开研究,从设备配置、线路敷设、管理制度与人员技能等方面分析了当前普遍存在的不足。通过技术措施优化、管理制度完善与人员培训监督的综合实施,可有效提升施工现场用电安全性与可靠性。研究表明,临时用电安全管理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将安全要求贯穿施工全过程。未来应进一步推广智能化监测与信息化管理手段,强化动态监管与风险预警能力,持续提升建筑工程临时用电安全管理水平,为工程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翔.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分析[J].居业,2024(8):137-139.
[2]姚鹏程,樊国德.浅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17(9):00043-00043.
[3]徐益文,周贤杰.建筑工程临时用电的安全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09,6(5):32-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