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施工阶段监理对关键工序质量风险的管控机制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崔志浩1 王振龙2

370602197607014312 372321198809220850

摘要

随着我国水资源调配、防洪减灾需求日益增长,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其建设规模与技术复杂度持续提升。施工阶段的关键工序(如混凝土浇筑、坝体防渗、金属结构安装)直接决定工程结构安全与长期运行性能,但受技术难度高、施工环境复杂、多参建方协同难度大等因素影响,关键工序易出现工序偏差、材料缺陷、工艺不达标等质量风险,传统监理管控多侧重事后整改,缺乏全流程、系统性的风险防控机制,难以从源头规避质量隐患。基于此,本文针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施工阶段监理对关键工序质量风险的管控机制展开分析,通过明确关键工序与风险类型、设计全流程管控机制,以期完善监理管控体系,提升关键工序质量风险防控能力,保障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质量安全与长期效益。


关键词

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施工监理;关键工序;质量风险;管控机制;全流程管控

正文


第一章 引言

随着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向规模化、复杂化推进,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在防洪、发电、水资源调配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其工程质量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与区域经济发展。施工阶段的关键工序(如坝体混凝土浇筑、防渗墙施工、发电机组安装)是决定工程结构安全与功能实现的核心环节,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将导致工程隐患甚至引发安全事故。然而,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施工环境复杂(如高水头、复杂地质)、工序衔接紧密、参建单位多,关键工序易受技术、管理、环境因素影响,产生质量风险。传统监理管控多聚焦事后整改,缺乏全流程风险预判与防控,难以满足工程高质量建设需求。因此,研究施工阶段监理对关键工序质量风险的管控机制,对保障工程质量安全、提升监理工作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 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关键工序与质量风险监理基础

2.1 施工阶段关键工序的识别标准(影响工程结构安全、功能实现的核心工序)

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施工阶段关键工序的识别,以“影响工程结构安全、功能实现”为核心标准,通过多维度评估确定关键对象。从结构安全维度,直接承载工程荷载、保障整体稳定性的工序为关键项,如坝体混凝土浇筑(决定坝体强度与抗渗性)、坝基处理(防止坝体沉降或渗漏)、金属结构安装(如闸门、启闭设备,影响枢纽防洪调度功能),此类工序若存在质量问题,将直接威胁工程结构安全。从功能实现维度,关乎枢纽核心功能(防洪、发电、供水)的工序需重点识别,如水电站发电机组安装(影响发电效率与稳定性)、输水隧洞衬砌(保障输水能力与防渗性)、溢洪道施工(决定防洪泄洪能力)。识别过程中需结合工程设计文件、技术规范,通过专家论证与风险评估,明确关键工序清单,为后续监理管控提供靶向对象[1]

2.2 关键工序质量风险的类型划分(技术风险、管理风险、环境风险)

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关键工序质量风险可按影响因素划分为技术、管理、环境三类。技术风险源于施工技术与工艺的适配性问题,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合理导致强度不达标、防渗墙施工技术参数(如墙体厚度、垂直度)控制不当引发渗漏、金属结构焊接工艺缺陷导致结构强度不足,此类风险直接影响工序施工质量与技术指标达标率。管理风险与参建单位管理体系相关,包括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不足(如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施工方案审批不严格(方案缺乏针对性或未经过技术论证)、质量检测流程不规范(检测数据造假或漏检),管理漏洞易导致工序质量失控。环境风险则由施工环境不确定性引发,如汛期高水位导致坝体浇筑中断、复杂地质条件(如断层、溶洞)影响基础处理质量、极端天气(高温、严寒)导致混凝土养护不当,环境因素易干扰工序正常施工,增加质量风险概率。

2.3 监理管控的核心依据(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监理合同)

监理对关键工序质量风险的管控需以明确的核心依据为支撑,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与监理合同。法律法规层面,需遵循《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等国家与行业法规,明确监理单位的质量管控责任与权限,如对不合格工序的否决权、对施工单位违规行为的制止权,确保监理工作合法合规。技术规范是工序质量判定的核心标准,涵盖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规范(如《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如《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监理需依据规范明确关键工序的质量指标(如混凝土强度等级、防渗墙渗透系数),作为风险识别与管控的技术标尺。监理合同则界定监理工作范围、内容与权责,明确监理对关键工序的管控深度(如是否需全过程旁站)、报告义务(如质量风险上报流程),为监理开展管控工作提供合同约束与依据。

第三章 监理对关键工序质量风险的全流程管控机制设计

3.1 施工前风险预防机制(工序技术交底核查、材料设备进场验收、方案审批)

施工前风险预防机制聚焦源头管控,通过三项核心措施规避潜在风险。工序技术交底核查中,监理需审核施工单位向作业班组的交底内容,确认是否涵盖关键工序技术参数、质量标准、风险点及应对措施,同时见证交底过程,确保作业人员准确掌握技术要求,避免因交底不清导致操作偏差。材料设备进场验收时,监理需按规范抽样检验,核查材料质量证明文件(如混凝土骨料级配报告、钢筋力学性能检测报告),对关键设备(如混凝土拌合设备、防渗墙施工机械)检查其合格证与试运行情况,杜绝不合格材料设备进入施工环节。方案审批环节,监理需严格审查关键工序施工方案,重点评估技术可行性、风险防控措施、应急预案,对存在漏洞的方案要求修改完善,审批通过后方可允许施工,从技术源头降低风险。

3.2 施工中风险监控机制(现场巡检、平行检验、工序交接验收)

施工中风险监控机制通过实时监测及时发现质量隐患,保障工序质量受控。现场巡检需监理人员按既定频率(如混凝土浇筑期间每2小时一次)巡查关键工序施工情况,重点检查是否按审批方案操作(如混凝土振捣是否到位、钢筋绑扎间距是否合规),采用目测、尺量等方式初步判断质量状况,对发现的轻微问题当场要求整改,重大问题立即签发停工令[2]。平行检验是监理独立开展的质量检测,针对关键指标(如混凝土强度、防渗墙厚度),监理在施工单位自检基础上,按比例抽样送检或现场检测,确保检测数据真实可靠,避免施工单位自检造假。工序交接验收时,监理需核查上一工序质量检测报告,对关键工序(如坝体分缝浇筑)组织现场验收,确认质量达标后方可允许进入下一工序,防止不合格工序衔接引发连锁风险。

3.3 施工后风险处置与闭环机制(问题整改监督、复检验收、风险复盘)

施工后风险处置与闭环机制确保质量问题彻底解决,形成管理闭环。问题整改监督中,监理针对施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向施工单位下发整改通知书,明确整改要求、时限与责任人,全程跟踪整改过程,对整改难度大的问题(如混凝土表面裂缝处理),要求施工单位制定专项整改方案并审核,防止整改流于形式[3]。复检验收是整改完成后的质量验证,监理按原质量标准对整改部位重新检测(如裂缝处理后的渗透检测、强度检测),确认整改合格后方可闭合问题,对整改不合格的要求重新整改,直至达标。风险复盘需在关键工序完成后,监理组织相关方梳理本次工序的质量风险点、管控措施效果,分析未管控到位的原因,形成风险复盘报告,将经验教训纳入后续工序监理管控,持续优化管控机制。

第四章 结语

本文围绕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施工阶段监理对关键工序质量风险的管控机制展开研究,明确了关键工序识别标准与质量风险类型,梳理了监理管控的核心依据,设计了“施工前预防-施工中监控-施工后闭环”的全流程管控机制。研究表明,通过全流程、靶向性的监理管控,可有效识别与规避关键工序质量风险,保障工程质量安全。但研究仍存在局限,如未充分考虑极端环境下(如特大洪水、强地震)的应急管控,且对多参建方协同管控的联动机制研究不足。未来需完善极端工况下的监理应急管控方案,强化监理与施工、设计单位的协同联动,同时结合智慧监理技术(如BIM、物联网监测)提升管控效率,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高质量建设提供更完善的监理支撑。

参考文献

[1]黄孝琪,陈展红,雷东,刘提,纪旻.输变电工程施工阶段安全质量综合控制体系的研究[J].华东科技(综合),2019(6):250-250.

[2]刘玉光,袁长进.水运工程施工阶段监理与质量控制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2025(5):104-106.

[3]李露露.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创新与质量控制研究[J].中国地名,2025(5):0100-010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