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提升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中的实践探索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刘彦娥

朔州市怀仁市新家园寄宿制学校 038300

摘要

随着新时代教育目标的不断深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本文立足于道德判断能力的理论内涵与发展规律,结合小学阶段学生认知特点,深入分析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对道德判断能力提升的具体影响。通过系统梳理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实际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构建以价值引导、情境体验与反思对话为核心的教学策略体系。研究发现,小学阶段是道德判断能力形成与提升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责任观与规则意识,也为其日后健康人格与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奠定基础。文章最后就课程优化与教学改革提出相关建议,为基础教育阶段德育课程的科学实施提供参考路径。


关键词

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道德判断能力;价值教育;课程实施

正文


引言
道德判断能力作为个体在面对社会规范、价值冲突与行为选择时作出合乎伦理判断的重要能力,是道德认知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小学阶段作为儿童从他律向自律转变的重要时期,其道德判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社会适应能力与人格发展水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承担着道德教育的基础功能,也作为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学生形成初步价值判断能力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当前在双减政策与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背景下,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效能,充分发挥其在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已成为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学习成效的系统分析,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提升学生道德判断能力方面的实践路径,为今后课程改革与教育创新提供理论基础与操作参考。

一、小学阶段道德判断能力的认知基础与发展特征
道德判断能力主要指个体在面对道德情境时,能够基于内在的价值观与社会规范进行理性分析与伦理评价的能力。根据认知发展理论,小学阶段的学生逐步从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思维模式向规则导向与合作取向的道德判断水平过渡。此阶段学生虽然已初步具备区分是非对错的能力,但其道德判断尚缺乏深度的推理逻辑与价值权衡。道德认知在此阶段表现出以下特征:一是对权威的依赖性较强,道德判断往往依据外在指令进行;二是规则意识逐步建立,但灵活应用能力较弱;三是情感因素对判断结果具有显著影响,存在感性大于理性的现象。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发展阶段,通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社会实践中体验道德困境、进行价值比较与道德推理,从而实现判断能力的逐步提升。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目标与内容构成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国家课程体系中的德育主干课程,其教育目标包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责任意识与法治观念。课程内容依据学生成长规律与认知水平分层设定,涵盖个人修养、家庭关系、集体意识、国家认同与法律常识等多个方面。在课程目标层面,强调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理解道德与法律的基本要求,形成行为自觉与规则意识;在内容安排上,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逐步引导其将道德认知由个体行为扩展至社会角色与公民责任。课程结构强调价值内化、情感认同与行为养成的统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方式与社会参与能力。

三、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提升道德判断能力的教学策略分析
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与思维参与感。首先,价值引导应作为教学的起点与核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明确课程中的价值目标,通过问题设定与情境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行为背后的价值逻辑,鼓励其表达自身的道德观点,并在对比中形成理性判断。其次,情境体验是强化判断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道德情境,如集体讨论、角色扮演与道德难题演练,使学生在特定社会关系与行为后果中进行情感投入与价值权衡,提升其道德推理的逻辑性与情境适应力。再次,反思对话是深化道德理解的有效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堂讨论后进行自我反思与同伴交流,通过对不同观点的理解与碰撞,促使学生拓展思维广度与伦理深度,形成多元视角下的道德判断体系。

四、当前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尽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体系构建与目标设置方面日益完善,但在实际教学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课程实施重知识传授轻思维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偏向于讲解知识点与规范要求,忽视了对学生道德推理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知行脱节、认同弱化。二是教学设计缺乏深度与情境感,部分教师对道德判断能力的认知停留在抽象层面,缺乏情境式、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使课程缺乏吸引力与启发性。三是评价体系过于单一,仍以纸笔测试为主,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在判断能力、情感态度与行为选择等方面的成长变化。四是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缺乏道德教育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难以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伦理探讨。

五、构建道德判断能力导向下的课程优化路径
为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道德判断能力提升中的作用,应在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层面进行系统优化。首先,重构课程内容结构,强化价值问题的呈现与分析。课程设计应以学生可能面临的道德困境为中心,围绕真实生活中的价值冲突展开,引导学生在多元价值选择中形成个体判断能力。其次,转变教学方式,构建互动式、探究式课堂。应广泛运用问题导向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与情境模拟等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思维参与度与判断自主性,促进其在交互中构建道德意义。再次,完善评价机制,实施多维度动态评价。通过学生作品分析、行为观察、同伴评价与教师评语等方式,综合考察学生的道德理解、判断过程与行为表现,为教师教学调整与学生自我发展提供依据。同时,应加强教师培训与教研支持,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机制,提升其在道德教育中的设计能力、引导能力与反思能力,构建师生共育的课程文化生态。最后,应强化家庭与社区的协同育人作用,将课程教育延伸至课外生活,引导学生在家庭与社会互动中巩固与应用所学道德认知,形成内在的价值信念与行为规范。

结论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应在教学目标、内容呈现与教学方式上有意识地聚焦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本文围绕小学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特征,分析课程内容与教学实践中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以价值引导、情境体验与反思对话为核心的教学路径。研究表明,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注重学生思维的激发与判断能力的养成,而非仅限于道德知识的灌输。未来课程实施中,应加强系统化设计与实践创新,推动评价机制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构建更加科学、有效与持续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机制,为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与公民意识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伟.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探索[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05):43-45.
[2] 王丽君.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研究[J]. 基础教育参考, 2021(19):58-61.
[3] 朱文杰. 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阶段特征与教育策略[J]. 中国德育, 2023(03):73-7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