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学生自律品质中的实践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常叶忠

朔州市怀仁市新家园寄宿制学校 038300

摘要

小学阶段是个体人格发展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自律品质作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意识的核心内容,对于其终身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在小学生自律能力培养中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基于课程标准与教育心理学理论,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自律教育的实施路径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氛围以及师生互动等维度的分析,发现系统性的课程设计与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明显提升学生的自律意识与行为表现。文章最后提出优化课程资源、提升教师素养和构建家校协同机制等建议,为今后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品格教育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借鉴。


关键词

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自律品质;品格教育;课堂实践

正文


引言
自律是指个体在没有外在强制的情况下,能够自觉调控自身情绪、行为和思想,并遵循社会规范和内在价值准则的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正处于行为习惯形成和道德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自律品质的培养既是道德教育的目标,也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承载着培养学生基本价值观念和法律意识的职责,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有效引导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将立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深入分析其在促进学生自律品质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与优化路径。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定位与育人目标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根本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为其今后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从育人目标上看,该课程不仅仅在于知识传授,更强调品德养成与行为规范的内化。课程通过引导学生理解道德规范、法律意识以及公民责任,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约束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置,兼顾了认知发展与情感态度,强调教育的实践性与渗透性,能够通过持续性、系统性教学引导学生形成稳定的行为准则和自律意识。尤其是在当代社会价值多元、信息碎片化的背景下,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效对学生的行为认知进行引导与规范,防止其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道德偏差或行为失范。

二、自律品质的教育内涵与发展阶段特点
自律品质作为个体品格结构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本质是对自我行为的合理管理与自我驱动的内在动力。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自律能力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可塑性,随着年龄增长和社会经验的丰富,自我调控能力逐步增强。小学阶段是培养自律意识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儿童正从他律走向自律,个体开始有意识地遵守规则、调整情绪并承担责任。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教育的系统引导尤为重要。自律不仅表现在遵守课堂纪律、完成作业任务等具体行为上,更体现在对错误行为的自我约束、对目标任务的自我驱动和对道德规范的自觉认同之中。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结合认知水平与心理特征,通过具体、生动、易于理解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自律观念,并在日常行为中得以体现与巩固。

三、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自律教育的实施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理论框架与教学设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教学方式也逐渐多样化。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自律教育的实施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教师对自律教育的理解较为片面,往往仅停留在行为控制层面,忽视了自律的内在动机培养与情感认同构建。其次,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主体性未得到充分发挥,缺乏探究与反思空间,不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此外,课程内容虽然涉及规范与规则教育,但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导致学生无法形成稳定的道德认知结构。再者,教学评价体系偏重知识掌握与行为表现,忽视过程性评价与品格成长的跟踪记录,难以全面反映学生自律水平的提升情况。家庭与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配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律教育的持续推进。

四、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自律品质的有效路径
提升小学生自律品质需要通过科学设计与多元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意识的渗透与强化。首先,应在课程内容设计中融入自律主题,使相关知识点与实际生活情境结合,增强学生对规则意义与道德规范的理解。通过将抽象的道德理念具象化、生活化,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自律的价值。其次,教学方法应以启发式、合作式为主,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观点,引导其在互动中建立自我认知与行为反思的机制。教师要转变教学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中营造平等、尊重、包容的氛围,使学生在安全感中表达自我,形成内在驱动。同时,还应利用课后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拓展自律教育的时空边界,使学生在多种实践情境中强化行为规范与责任意识。在评价机制上,应重视过程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学生成长记录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方式全面呈现自律品质的培养轨迹。此外,家校协同机制的构建同样关键,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协作,通过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明确自律培养的方向与方法,形成教育合力。

五、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行为习惯与品格塑造的影响
随着课程理念的不断更新,道德与法治课程正在逐步从内容中心学生发展中心转变,课堂教学更加强调能力提升与品格培育的融合。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改革,不仅提升了课程的实际效能,也在学生行为习惯与品格塑造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在行为层面,学生对规则的遵守意识增强,自主完成任务的意愿提升,日常生活中的礼貌行为、文明用语、责任担当等行为表现更加明显。在心理层面,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与自我调控能力得到提升,面对问题时更能够理性应对并进行情绪管理。在道德认知层面,学生对于公平、诚信、合作等价值观念的理解更为深入,逐步形成稳定的道德判断标准。这些变化表明,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构建学生自律品质方面具有长效机制,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支撑。因此,课程教学改革应继续深入推进,将自律教育作为课程核心价值之一,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真正实现知识传授与品格养成的统一。

结论
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与人格品质养成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自律品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本文通过对课程育人目标、自律教育内涵、实施现状及实践路径的系统分析,明确了当前课程中自律教育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优化策略。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多元有效的教学方法、系统完善的评价机制以及家校共育的支持体系,是推动自律品质发展的重要保障。未来应进一步推动课程与学生发展的深度融合,将自律教育落到实处,使其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核心素养,为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红.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自律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研究[J]. 教育导刊, 2021(12):98-102.
[2] 郭艳. 品格教育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 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2022(04):55-60.
[3] 陈志. 小学德育教学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02):112-11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