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探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吴爱礼

朔州市怀仁市新家园寄宿制学校 038300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融入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认同与法律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依托,探讨了如何在该课程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文献分析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研究表明,通过课堂教学的渗透、校内外活动的结合、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等策略,可以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小学生的思想教育中。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小学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面实施。


关键词

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教育;教育实践

正文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它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承载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尚在培养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然而,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如何通过课程实施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思想转化,仍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点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分析,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实践,提出适合当前教育环境的教学策略与优化建议,以期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全体中国人民共同认同和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十二个基本内容。它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理论基础。

对于小学生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尤为重要。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想尚在发展之中,社会责任感、道德认同与法律意识的培养对其今后的人生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不仅是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也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现状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自实施以来,一直承担着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规范的重要任务。然而,当前该课程在实践中的实施效果参差不齐,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方面,部分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未能有效地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另一方面,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式仍然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引导,导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效果不理想。

尽管有一些地区和学校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但总体来看,学校的整体教育策略与实施方法尚未形成系统性与规范性,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此外,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主要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的内化和自觉的行为转化。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融入,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活动相结合,推动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成为了当前教育实践中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策略
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需要在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首先,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应用至关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仅要停留在理论讲解上,还要通过学生熟悉的社会现象、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等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和认同这些价值观。例如,通过讲述身边的爱国事例、诚信故事等,让学生在感同身受的情境中形成价值认同。

其次,课堂教学的互动性需要增强。通过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辩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思考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单向灌输,更要通过课堂的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价值观的构建过程中,从而加深对这些核心价值的理解和内化。

此外,校内外活动的结合也十分重要。课堂教学虽然可以为学生提供基础的理论知识,但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的养成更多依赖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生活实践。学校可以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参观社会公益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能够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感受到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意义,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践行这些价值。最后,教师应通过榜样的力量来进行教育引导。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以身作则,展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实践,成为学生的榜样。

四、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措施
要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教育效果,除了教学策略的创新外,还应注重教材内容和教学资源的优化。一方面,教材内容应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除了经典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外,还应融入更多生动的现实案例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使用,提供更为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例如,通过动画视频、虚拟仿真实验等形式,将抽象的价值观念具象化,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需要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之中。首先,应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定期对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认知与实践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教学调整。其次,学校应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文化建设等方式,构建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合作也不可忽视,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对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实践至关重要。

结论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课堂教学、生活实践和校外活动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自觉的行为规范。未来,学校应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丰富教育内容,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化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社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明.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研究[J]. 教育教学研究, 2022(03):45-48.
[2] 王娜.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研究[J]. 现代教育, 2021(09):12-15.
[3] 张莉. 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分析[J]. 教育学报, 2023(06):89-9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