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高职院校生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基于深圳某学院的调研分析
摘要
关键词
数字化赋能;高职院校;生涯教育;教育信息化;数据驱动;深圳
正文
引言
在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教育数字化战略转型的双重背景下,高职院校生涯教育面临提质增效的迫切需求。传统生涯教育模式在覆盖面、个性化程度与响应速度上已难以满足新时代高职学生多元化、动态化的职业发展诉求。数字化技术的深度融入,为重构生涯教育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创新路径[1]。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沿与科技创新高地,其高职院校在教育数字化探索中具有典型性与示范性。本文以深圳某高职院校为研究样本,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审视数字化赋能生涯教育的实施现状,剖析深层瓶颈,提出系统性改进策略,以期为提升高职院校生涯教育实效性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引。
一、数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生涯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技术应用表层化:工具赋能与教育目标的脱节
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引入各类信息化平台支持生涯教育,如在线职业测评系统、就业信息推送平台、生涯规划微课等。然而,技术应用多停留于“工具替代”层面,未能实现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深层变革。
表1:深圳某高职院校生涯教育平台功能使用情况调查(N=850)
功能模块 | 使用频率(%) | 认为有帮助(%) | 主要用途描述 |
职业测评 | 45.6 | 38.2 | 入学初测,无后续跟踪 |
在线课程 | 62.1 | 29.7 | 选修课补充,完成学分为主 |
就业信息发布 | 89.3 | 51.4 | 被动接收,信息过载 |
个性化推荐 | 18.7 | 9.5 | 推荐内容与专业匹配度低 |
在线咨询 | 23.4 | 15.8 | 响应慢,互动性差 |
数据来源:2024年深圳某高职院校学生问卷调查
调研发现,深圳某高职院校虽已部署生涯管理系统,但其主要功能集中于信息发布与档案管理,智能化程度低,缺乏对学生职业兴趣、能力发展、岗位匹配的动态追踪与个性化干预。超过68%的教师反映平台仅用于“通知发布”与“材料归档”,而仅有12.3%的学生认为系统对其职业决策提供了实质性帮助。
(二)数据孤岛现象突出:跨系统协同的失效
生涯教育涉及教务、学工、就业、心理、实习等多个职能部门,需整合学业成绩、行为表现、实习经历、职业倾向等多维数据。然而,调研显示,该校现有信息系统呈现“烟囱式”架构,教务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就业平台、心理健康系统彼此独立,数据标准不一,接口封闭,导致信息无法互通。
生涯指导教师无法实时获取学生课程表现或实习评价,难以开展精准辅导;就业部门推送岗位时,缺乏对学生能力画像的支撑,匹配效率低下。
表2:深圳某高职院校生涯教育相关系统数据互通情况(N=6个主要业务系统)
系统名称 | 是否开放API | 数据共享程度(0-10) | 主要共享数据类型 | 更新频率 |
教务管理系统 | 否 | 2.1 | 课程成绩 | 学期末 |
学生事务管理系统 | 部分 | 4.3 | 奖惩记录、社团参与 | 实时 |
心理健康系统 | 否 | 1.5 | 无 | — |
实习实训管理平台 | 否 | 3.0 | 实习单位、岗位、评价 | 月度 |
就业服务平台 | 部分 | 3.8 | 投递记录、签约状态 | 实时 |
数字化学习平台 | 是 | 6.5 | 在线学习时长、课程完成度 | 实时 |
注:数据共享程度按信息可获取性与完整性评分,10分为完全互通
据系统审计数据显示,生涯教育相关数据中仅有31.2%实现了跨部门共享,而高达67.8%的数据存储在独立数据库中,形成信息孤岛。
(三)主体能力鸿沟:师生数字素养的结构性矛盾
数字化转型不仅依赖技术系统,更取决于人的能力。调研发现,师生在数字素养方面存在显著“结构性矛盾”:一方面,部分教师对数字化工具接受度低,缺乏数据解读、平台操作与在线互动能力;另一方面,学生虽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但在信息甄别、数据隐私保护、数字工具深度应用等方面存在盲区。
教师层面,问卷调查显示,仅37.6%的生涯教育教师能熟练使用数据分析工具进行学生发展评估,超过52%的教师依赖经验判断而非数据支持开展辅导。同时,41.3%的教师表示缺乏系统培训,对新兴AI职业推荐、大数据画像等技术感到陌生且难以驾驭。学生层面,尽管94.2%的学生日常使用手机App进行学习与社交,但在使用生涯平台时表现出“被动使用”特征。
表3:师生数字素养能力自评(Likert 5点量表,N=教师65人,学生500人)
能力维度 | 教师平均得分 | 学生平均得分 | 能力差距指数 |
平台操作熟练度 | 3.2 | 4.1 | -0.9 |
数据解读与应用 | 2.5 | 2.8 | -0.3 |
在线互动与反馈能力 | 3.0 | 3.6 | -0.6 |
信息甄别与隐私保护 | 3.8 | 2.4 | +1.4 |
数字工具创新应用 | 2.1 | 3.3 | -1.2 |
说明:得分越高表示能力越强;能力差距指数 = 学生得分 - 教师得分
综上所述,当前高职院校生涯教育的数字化进程虽已起步,但仍面临技术应用浅层化、数据协同低效化与主体能力失衡等多重挑战。破解这些问题,亟需从系统整合、数据治理与能力建设三方面协同推进。
二、数字化赋能高职院校生涯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平台整合:构建“三位一体”智能服务系统
针对当前平台碎片化、功能重复、交互性弱的问题,应打破“系统林立”的格局,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构建集“生涯学习—发展评估—就业支持”于一体的智能化综合服务平台。该系统应以学生职业发展全周期为主线,整合课程资源、能力测评、实习实训、岗位匹配与校友网络等模块,实现“一站式”服务。建议采用微服务架构与开放API接口,确保系统可扩展性与跨平台兼容性。
同时,引入人工智能推荐引擎,根据学生专业背景、兴趣倾向、学习轨迹动态推送个性化学习路径与职业发展建议,提升服务精准度。平台还应支持移动端应用与多终端同步,增强使用便捷性,推动生涯教育从被动接收向主动参与转变。
(二)数据驱动:完善生涯教育决策支持机制
破解“数据孤岛”难题,关键在于建立统一的数据治理体系。首先,制定校级数据标准与共享协议,明确教务、学工、就业、心理等部门的数据责任与权限边界,推动核心数据(学业成绩、实习表现、职业测评结果)的集中归集与动态更新。其次,建设校级教育数据中台,依托大数据技术对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清洗、融合与建模,生成“学生生涯发展数字画像”,实现从“经验判断”向“数据洞察”的转型。在此基础上,开发可视化决策支持系统,为教师提供个体预警、群体分析与政策评估等功能,提升教育干预的科学性与时效性。此外,应加强数据伦理建设,确保数据采集与使用合法合规,保障学生隐私权益。
(三)生态协同:培育数字化教育共同体
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教育文化的重塑。应构建由学校管理者、生涯教师、信息技术人员、企业导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数字化教育共同体。一方面,建立常态化的数字素养培训机制,针对教师开展数据解读、平台操作与智能工具应用培训,提升其“数智育人”能力;面向学生开设数字生涯规划工作坊,增强其信息管理、自我认知与技术工具应用能力。
另一方面,鼓励跨部门协作与校企协同,如联合企业开发真实岗位数据模型,引入行业导师参与在线指导,丰富生涯教育的实践维度。此外,职业生涯教育可借助数字化手段开展职业启蒙、职业认知和职业体验[2],通过AI职业模拟体验与职业情境融合教学等形式,帮助学生在沉浸式、互动性的学习中建立初步的职业概念与兴趣导向.提升学生数字素养。最后,设立数字化生涯教育创新项目与激励机制,激发师生共创活力,推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数字化育人生态。
三、结语
数字化赋能高职院校生涯教育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本文基于深圳某高职院校的调研,揭示了技术应用表层化、数据孤岛与主体能力鸿沟等现实困境,并提出平台整合、数据驱动与生态协同的系统对策。未来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推动技术、数据与教育深度融合,构建智能、可持续的生涯教育新生态。
参考文献
[1]施炜毅,吴庆畅. AI技术助推高职生涯教育创新发展:机遇、挑战与策略[J].职业技术,2025,24(05):16-22.
[2]程歌星,胡德鑫. 知识生态学视域下日本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驱动逻辑、实践样态与本土镜鉴[J].教育与职业,2025,(13):63-71.
本文系2024年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生涯教育现状、问题与提升路径研究——以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为例》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