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建筑材料供应链;协同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全周期流程;利益协调机制;供应链效率
正文
第一章 引言
在建筑业工业化转型加速与“双碳”目标推进的背景下,建筑材料供应链作为连接生产端与施工端的核心纽带,其运行效率直接决定工程建设的工期、成本与绿色化水平。传统材料供应链中,供应商、承包商、施工方各自为战,信息传递滞后、流程衔接断层等问题频发,不仅导致材料供应延误、库存成本高企,还可能因材料质量追溯不畅影响工程安全,供应链协同管理已成为行业提质增效的关键突破口。当前,建筑材料供应链协同仍面临多重阻碍:信息共享缺乏统一平台导致数据孤岛,利益分配不均引发主体协同动力不足,全周期流程缺乏统筹规划造成资源浪费。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一环节优化,尚未形成系统性的协同管理体系。基于此,本文围绕建筑材料供应链协同管理展开研究,旨在构建科学的协同模式与支撑体系,破解供应链协同困境,助力建筑业供应链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 建筑材料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核心理论与协同逻辑
1. 建筑材料供应链的核心特征与协同管理理论基础(如供应链管理理论、协同治理理论)
建筑材料供应链的核心特征体现在“环节复杂性”“需求波动性”与“主体多元性”:环节上涵盖材料研发、生产、采购、运输、仓储、现场配送等全链条,且各环节衔接紧密;需求随施工进度动态变化,如工期调整可能导致材料用量与供应节奏突变;主体涉及供应商、制造商、承包商、施工方等,各方目标存在差异(如供应商追求利润、施工方关注供应时效),需通过协同实现目标统一[1]。其协同管理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供应链管理理论与协同治理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强调通过整合链上资源,优化“供-产-销”流程,减少冗余环节,提升整体效率;协同治理理论则聚焦多元主体的协作机制,通过明确权责、搭建沟通渠道,化解利益冲突,实现“1+1>2”的协同效应,二者共同为建筑材料供应链协同管理提供理论支撑,确保协同方向与实践路径契合行业特性。
2. 建筑材料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关键要素(如信息共享、利益分配、流程衔接)
建筑材料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关键要素,是保障协同体系有效运转的核心支撑。信息共享是协同的基础,需打破供应商、承包商、施工方的数据壁垒,实时共享材料生产进度、库存数量、施工需求变化等信息,避免因信息滞后导致供应与需求错配;利益分配是协同的动力,需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根据各主体投入(如供应商的产能投入、施工方的需求预测精度)与贡献度,合理分配成本节约、效率提升带来的收益,避免因利益失衡削弱协同意愿;流程衔接是协同的关键,需打通采购计划制定、材料生产、运输调度、现场配送各环节,明确各环节衔接节点与责任主体,如采购计划需结合施工进度动态调整,运输方案需匹配材料到场时间,确保供应链流程顺畅无断层。
3. 材料供应链“供应商-承包商-施工方”协同逻辑框架构建
材料供应链“供应商-承包商-施工方”协同逻辑框架,以“需求驱动、信息互通、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为核心,形成闭环协同体系。需求端由施工方根据施工进度生成材料需求计划,经承包商审核后传递至供应商,明确材料规格、数量、到场时间,实现“需求精准传递”;信息端依托统一平台,供应商实时反馈材料生产状态,承包商跟踪运输进度,施工方共享现场接收与使用情况,达成“全链条信息透明”;责任端明确三方权责边界,如供应商对材料质量与供应时效负责,承包商统筹采购与运输协调,施工方及时反馈需求变更,避免责任推诿;利益端通过建立收益分配与风险共担机制,将成本节约收益按比例分配,因一方违约导致的损失由责任方承担,确保三方协同动力持续,共同提升供应链整体效率。
第三章 建筑材料供应链协同管理模式构建与运行保障
1. 建筑材料供应链协同组织架构与权责分工设计
建筑材料供应链协同组织架构采用“决策-协调-执行”三级联动模式,打破传统各主体分散管理的壁垒。决策层由供应商、承包商、施工方核心负责人组成,负责确定协同目标(如成本降低率、供应准时率)、审批协同方案、调配关键资源(如优先保障紧缺材料产能);协调层设专职协同管理中心,承担三方日常沟通对接,解决材料质量争议、供应进度偏差等问题,定期输出协同工作报告;执行层包含各主体的协同专员,供应商端专员负责生产进度反馈,承包商端专员统筹采购与运输,施工方端专员提交需求与验收信息[2]。权责分工上,决策层对协同成效负总责,协调层需在24小时内响应跨主体问题,执行层确保信息传递及时、数据准确,避免出现协同真空,为协同管理模式落地提供组织支撑。
2. 全周期协同管理流程优化(采购计划、生产供应、运输仓储、现场配送)
全周期协同管理流程围绕“采购-生产-运输-配送”四大环节优化衔接机制。采购计划阶段,施工方结合进度计划生成需求清单,承包商联合供应商分析材料用量波动规律,制定动态采购方案,避免过量或短缺采购;生产供应阶段,供应商根据采购计划调整产能,实时共享生产进度,若遇原材料短缺提前72小时预警,三方协商调整生产计划;运输仓储阶段,承包商统筹运输资源,与供应商、施工方确认运输路线与到场时间,仓储环节采用联合库存管理,共享库存数据,减少积压;现场配送阶段,施工方提前规划材料接收场地,供应商与承包商按施工工序排序配送,避免现场堆放混乱,实现各环节无缝衔接,提升供应效率。
3. 协同管理支撑体系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利益协调机制、风险共担机制)
协同管理支撑体系从技术、利益、风险三方面构建保障。信息共享平台整合三方数据,涵盖需求计划、生产进度、运输轨迹、库存数量等模块,支持实时查询与自动预警,如库存低于安全阈值时自动提醒补货,打破数据孤岛;利益协调机制以“按贡献分配”为原则,设定成本节约、供应准时率等考核指标,将收益按供应商(30%)、承包商(40%)、施工方(30%)比例分配,激发协同意愿;风险共担机制明确风险责任,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由三方按4:3:3分担,供应延误风险若因供应商导致则其承担60%损失,因施工方需求变更则其承担70%,通过风险共担降低单一主体压力,保障协同管理长期稳定运行[3]。
第四章 结语
本文围绕建筑材料供应链协同管理展开研究,明确供应链“环节复杂、需求波动、主体多元”的核心特征,以供应链管理与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解析信息共享、利益分配等关键协同要素,进一步构建“决策-协调-执行”三级组织架构、全周期协同流程及信息共享与风险共担支撑体系,有效破解供应链主体割裂、流程脱节等问题。未来,建筑材料供应链协同管理将向“数字化+绿色化”融合方向发展,如依托物联网实现材料全周期溯源,结合低碳目标优化供应链资源配置。本研究未充分探索跨境建筑材料供应链的协同适配性,后续可针对国际物流、跨境合规等场景设计专项协同方案,并深化AI技术在需求预测、风险预警中的应用,持续拓展协同管理的实践边界与价值。
参考文献
[1]杨超,代建涛.工程管理视角下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J].中国地名,2025(7):0121-0123.
[2]钱春芳,于双.建筑材料企业零碳供应链管理融合策略研究[J].消费与品牌传播,2025(10):0029-0031.
[3]何桢,梁奇伟,谢晓波,宋扬.供应链质量生态管理视角下供应商智联协同质量管理模式研究——以联想集团“极限左移”模式为例[J].供应链管理,2025,6(5):15-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