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土植物群落构建的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营造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王金鸣1 王宁2

372321197012140250 372328198601250043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城市扩张导致自然绿地减少、生态系统碎片化,而城市郊野公园作为连接城市与自然的纽带,其景观营造却常存在“重观赏性、轻生态性”问题——过度依赖外来植物品种,不仅易引发生态入侵风险,还难以体现地域景观特色,同时忽视了植物群落的生态服务功能。基于此,本文针对“基于乡土植物群落构建的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营造”展开分析,先梳理乡土植物群落的生态特性、适生性原理,明确郊野公园景观营造的生态优先、文化传承等原则;再从乡土植物群落筛选配置、景观空间设计、营造过程生态管控三个维度,提出具体营造路径。以期解决郊野公园景观与地域生态、文化脱节的问题,构建“生态稳定、特色鲜明、功能协调”的郊野公园景观,为城市生态修复与地域景观传承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

乡土植物群落;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营造;群落配置;生态管控;地域文化

正文


第一章 引言

在城市化飞速推进的背景下,城市与自然的割裂日益加剧,郊野公园作为衔接城市建成区与乡村生态空间的关键载体,不仅承担着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更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缓解城市压力的重要场所。然而,当前部分郊野公园景观营造中,存在过度追求“异域观赏性”的倾向,大量引入外来植物品种,既增加了养护成本与生态入侵风险,又弱化了地域自然景观风貌,难以形成与当地生态环境适配的稳定植物群落。同时,传统营造模式常忽视乡土植物群落的生态价值与文化内涵,导致郊野公园景观缺乏独特性,且生态服务功能(如水土保持、微气候调节)未充分发挥。现有研究尚未形成“乡土植物群落-郊野公园景观-生态文化”深度融合的营造体系。基于此,本文围绕“基于乡土植物群落构建的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营造”展开研究,旨在探索生态、文化与功能兼具的景观营造路径,助力郊野公园实现生态价值与景观价值的协同提升。

第二章 基于乡土植物群落的郊野公园景观营造理论基础

1. 乡土植物群落的生态特性与适生性原理(如抗逆性、地域性生态适配性)

乡土植物群落是长期适应本地气候、土壤、水文条件形成的植物组合,具有显著的生态特性与适生性优势。其生态特性体现在抗逆性强,对干旱、洪涝、病虫害等本地常见环境胁迫有天然耐受性,无需人工频繁干预即可稳定生长,如北方郊野公园的侧柏群落可耐受冬季低温干旱,南方的樟树群落能适应高温高湿环境;同时具备良好的生态兼容性,可与本地昆虫、鸟类等生物形成共生关系,助力维持区域生物多样性。适生性原理核心是“地域性生态适配”,乡土植物的根系结构、生长周期与本地环境高度契合,如沙质土壤区域的沙棘群落,根系深且发达,既能固定土壤防止流失,又能高效吸收浅层水分,相比外来植物更易形成稳定群落,为郊野公园景观营造提供生态稳定的植物基础。

2. 郊野公园景观营造的核心原则(生态优先、地域文化传承、游憩功能协调)

郊野公园景观营造需遵循“生态优先、地域文化传承、游憩功能协调”三大核心原则,平衡生态、文化与使用价值。生态优先原则要求以保护自然生态本底为前提,景观营造不破坏原有地形、水体与植被,通过乡土植物群落构建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如在河流沿岸保留原生芦苇、香蒲群落,发挥水土保持与水质净化功能。地域文化传承原则强调挖掘本地自然与人文特色,将乡土植物作为文化载体,如华北地区用国槐、海棠营造“槐荫海棠”的传统景观意境,西南地区以竹类群落体现“竹文化”特色,让景观承载地域记忆[1]。游憩功能协调原则需在生态框架下设计游憩空间,如在疏林草地型乡土植物群落中设置步道、休憩平台,既满足市民休闲需求,又避免过度硬化破坏生态,实现“观赏-休闲-生态”的功能统一。

3. 乡土植物群落与郊野公园景观的耦合关系(生态功能互补、景观风貌融合)

乡土植物群落与郊野公园景观存在“生态-景观”双重耦合关系,二者相互支撑、协同增效。生态功能互补方面,乡土植物群落的生态优势可强化郊野公园的生态服务能力,如乔木层的栎树、栾树群落能遮荫降温、固碳释氧,灌木层的金银木、连翘群落可吸引传粉昆虫,地被层的鸢尾、酢浆草群落能覆盖裸露土地,三者形成立体生态结构,与郊野公园的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深度契合。景观风貌融合方面,乡土植物群落的自然形态与季相变化,能营造与郊野环境适配的景观风貌,避免人工化、同质化问题,如春季樱花、桃花群落形成烂漫花海,秋季银杏、枫香群落呈现绚烂彩叶,冬季松柏群落保持绿意,使郊野公园景观既具自然野趣,又随季节呈现丰富变化,实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景观效果。

第三章 基于乡土植物群落的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营造路径

1. 乡土植物群落筛选与配置策略(功能型/观赏型群落分类、乔灌草搭配模式)

乡土植物群落筛选需按“功能导向+观赏需求”分类,功能型群落聚焦生态服务,如水土保持区选用根系发达的紫穗槐、沙棘,水质净化区配置水生鸢尾、菖蒲,噪声隔离带种植枝繁叶茂的毛白杨、构树;观赏型群落侧重季相景观,春季选樱花、海棠,夏季配紫薇、木槿,秋季用银杏、枫香,冬季保留油松、侧柏,确保四季有景。配置采用“乔灌草三层立体模式”,乔木层选乡土优势树种(如华北的国槐、江南的香樟)构建群落骨架,株距控制在5-8米保证通风透光;灌木层搭配耐阴或喜光品种(如金银木、连翘),填充乔木间隙;地被层用乡土草本(如鸢尾、麦冬)覆盖地表,避免裸露土壤[2]。同时控制外来物种比例低于5%,确保群落生态稳定性与地域特色。

2. 景观空间营造方法(群落与地形/水体/游径的结合设计、季相景观营造)

景观空间营造需让乡土植物群落与场地要素深度融合,与地形结合时,陡坡处种植耐旱的荆条、酸枣形成护坡群落,缓坡区域打造疏林草地(如栾树+野牛草),洼地配置耐湿的柳树林+芦苇,顺应地形减少人工干预;与水体结合时,岸边种植垂柳、水杉形成滨水乔木带,浅水区配置荷花、芡实等水生群落,深水区点缀浮萍,构建“岸--深”梯度景观;与游径结合时,步道两侧用紫薇、木槿营造花径,休憩平台周边以合欢、丁香打造遮荫休憩空间,确保游径穿行于群落间却不破坏生态。季相景观营造通过“花期错开+叶色变化”设计,春季以粉白(樱花)、黄色(连翘)为主,夏季以绿色为底、点缀紫色(紫薇),秋季突出红黄(枫香、银杏),冬季保留绿色(松柏),形成四季差异化景观[3]

3. 营造过程中的生态管控(群落定植养护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营造过程中的生态管控聚焦“群落存活+生态保护”,群落定植养护技术需适配乡土植物特性,种植前检测土壤pH值,酸性土壤区域(pH<6.5)施生石灰调节,碱性土壤(pH>8.5)添加硫磺粉;定植时乔木带土球直径为胸径的6-8倍,灌木裸根种植需修剪破损根系,定植后浇透定根水,前3个月每周补水1次,后期依靠自然降水。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需减少人工干预,保留场地原有枯木、石块为昆虫、小型哺乳动物提供栖息地;避免大面积使用除草剂,采用人工除草或种植伴生植物(如三叶草抑制杂草);在群落边缘设置蜜源植物带(如紫花苜蓿、波斯菊),吸引蜜蜂、蝴蝶等传粉生物,同时禁止使用高毒农药,确保乡土植物群落成为本地生物的稳定生存环境,实现景观与生态的长效平衡。

第四章 结语

本文围绕“基于乡土植物群落构建的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营造”展开研究,立足乡土植物群落的生态特性与适生性优势,以生态优先、文化传承、功能协调为原则,从群落筛选配置、景观空间设计、营造过程生态管控三个维度,提出具体营造路径,有效解决了郊野公园景观“重观赏轻生态”“缺地域特色”的问题。该研究构建的营造体系,既能通过乡土植物群落提升郊野公园的生态稳定性与服务功能,又能依托地域植物彰显景观独特性,为城市郊野公园实现“生态-景观-文化”协同提供了实践方案。未来,可向智慧化养护(如物联网监测植物生长)、功能复合化(如结合生态教育)方向深化。本研究未充分探索极端气候下(如极端干旱、洪涝)的群落适配性,后续可针对特殊环境优化营造策略,进一步提升体系的普适性,助力郊野公园更好地衔接城市与自然。

参考文献

[1]姚楹婕.碳中和背景下城市公园植物景观优化——以杭州市柳浪闻莺公园为例[J].中南农业科技,2025,46(5):143-146.

[2]周娴,靳思佳,车生泉.城市公园植物群落空间特征与私密度关系研究——以杭州为例[J].中国园林,2012,28(5):99-103.

[3]赵天鹏,丁彦芬,陈舒博.郊野公园自然式植物景观营造分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5(7):108-11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