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室内装修污染控制措施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李燕1 李猛强2 刘超3

372325199006172066 37230119911113241X

摘要

随着居民生活品质提升与室内装修行业快速发展,个性化装修需求推动装修材料与工艺愈发多样,但也导致甲醛、苯系物、TVOC等污染物释放风险增加。当前室内装修中,存在环保材料选型不科学、施工工艺粗放、装修后污染治理不彻底等问题,污染物长期超标不仅影响室内空气质量,还可能引发呼吸系统疾病、神经损伤等健康风险,威胁人居健康。基于此,本文针对建筑室内装修污染控制措施展开分析,先明确主要污染物种类、释放规律及健康影响机制,梳理污染防治、室内空气动力学等理论基础;再从装修前期源头控制、施工过程管控、装修后净化三个阶段,构建全流程污染控制措施体系。以期解决室内装修污染管控碎片化问题,为降低装修污染浓度、保障室内人居健康、推动装修行业绿色转型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方案。


关键词

建筑室内装修;污染控制;污染物释放规律;源头控制;全流程管控;人居健康

正文


第一章 引言

在居民生活品质提升与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室内空间成为人们日常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而装修作为优化室内环境的核心环节,其带来的污染问题却逐渐成为人居健康的隐形威胁。随着装修行业多元化发展,各类新型材料与复杂工艺的应用,使得甲醛、苯系物、TVOC等污染物来源愈发广泛,且部分污染物存在“长期缓慢释放”特性,即使装修后通风数月,仍可能超标。当前室内装修污染控制存在明显短板:前期材料选型依赖经验,易忽视隐性污染物;施工中工艺不规范加剧污染物挥发;装修后治理多采用单一通风手段,难以彻底清除顽固污染。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一环节治理,缺乏全流程管控思维。基于此,本文围绕建筑室内装修污染控制措施展开研究,旨在构建覆盖“前期-过程-后期”的全流程控制体系,破解装修污染管控难题,为保障室内空气质量、守护人居健康提供技术支撑,推动装修行业向绿色健康方向升级。

第二章 建筑室内装修污染的污染特性与控制理论基础

1. 室内装修主要污染物的种类与释放规律(如甲醛、苯系物、TVOC

室内装修主要污染物按危害程度与来源可分为三类,其释放规律受环境影响显著。甲醛多源于人造板材、胶粘剂、涂料,常温下呈气态,释放周期长达3-15年,温度每升高1℃,释放速率提升15%-30%,如夏季高温或冬季供暖时,室内甲醛浓度易翻倍;苯系物(苯、甲苯、二甲苯)主要来自油漆、防水材料、家具皮革,具有挥发性强的特点,释放周期较短(3-6个月),但短期内浓度高,施工后1-2个月是释放峰值期;TVOC(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涵盖烷烃、烯烃等多种化合物,来源于涂料、清洁剂、软装织物,释放规律与苯系物类似,施工后3个月内浓度逐步下降,但部分成分(如邻苯二甲酸酯)释放周期可达1年以上[1]。三者在密闭空间中易叠加累积,导致室内空气质量超标,需结合释放周期制定差异化控制策略。

2. 装修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机制(如呼吸系统损伤、神经毒性作用)

装修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具有“累积性”与“靶向性”,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皮肤接触两种途径作用于人体。呼吸系统损伤方面,甲醛、TVOC等污染物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引发黏膜水肿、炎症,长期吸入会降低肺功能,诱发过敏性鼻炎、哮喘,高浓度甲醛还可能导致支气管痉挛;苯系物具有强脂溶性,可穿透呼吸道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破坏造血功能,增加白血病等血液疾病风险。神经毒性作用表现为污染物通过血脑屏障影响神经系统,如甲苯、二甲苯会干扰神经递质合成,导致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长期接触可能引发神经衰弱综合征;甲醛则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造成睡眠障碍、情绪波动,儿童、老人等免疫力较低人群,受神经毒性影响更为显著,需重点关注。

3. 室内装修污染控制的理论支撑(如污染防治理论、室内空气动力学)

室内装修污染控制以污染防治理论与室内空气动力学为核心理论支撑,为措施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污染防治理论遵循“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递进逻辑,强调优先从源头减少污染物产生(如选用低毒材料),再通过过程管控(如优化施工工艺)降低释放量,最后通过末端治理(如净化技术)清除残留污染,避免单一依赖末端治理导致的被动管控。室内空气动力学则聚焦污染物在室内的扩散规律,通过分析空气流动速度、气压差对污染物分布的影响,指导通风方案设计,如利用“正压通风”原理,使室外新鲜空气压入室内,将污染物从窗户、门缝排出;同时结合气流组织模拟,确定通风口位置与数量,确保室内无污染物滞留死角,为通风换气、空气净化等控制措施的高效实施提供理论指导。

第三章 建筑室内装修全流程污染控制措施体系构建

1. 装修前期污染源头控制(环保材料选型、装修方案优化)

装修前期污染源头控制聚焦“从根源减少污染物引入”,核心在于环保材料选型与装修方案优化。环保材料选型需严格遵循国家标准,优先选用E0级人造板材(甲醛释放量≤0.050mg/m³)、水性涂料(VOC含量≤100g/L)与无溶剂胶粘剂,避免使用含苯溶剂型油漆;选购时核查材料“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十环认证),并要求商家提供第三方检测报告,确保污染物含量达标[2]。装修方案优化需减少高污染环节,如简化吊顶造型降低人造板材用量,采用一体化家具减少胶粘剂使用;同时控制材料总量,即使单种材料达标,大量叠加仍可能导致污染物累积超标,例如客厅人造板材使用面积不超过墙面面积的30%,从源头降低污染负荷,为后续污染控制奠定基础。

2. 装修施工过程污染管控(施工工艺改进、现场污染物减排)

装修施工过程污染管控通过“优化工艺+现场管理”减少污染物挥发与扩散。施工工艺改进针对高污染工序制定规范,如墙面涂刷采用“一底两面”薄涂工艺,每遍涂刷间隔≥4小时,确保涂料充分干燥,减少VOC残留;人造板材切割后及时涂刷封边漆,封堵板材断面的甲醛释放通道;粘贴壁纸时选用糯米胶等环保胶粘剂,避免使用溶剂型胶水。现场污染物减排需强化过程管理,施工区域保持每日8小时以上通风,使用工业风扇加速空气流通;设置专门材料堆放区,避免涂料、胶粘剂在施工区域长时间敞口放置;施工人员操作时佩戴防毒面具、手套,减少污染物接触,同时每日施工结束后清理现场废料,防止残留材料持续释放污染物,降低施工阶段的污染扩散风险。

3. 装修后污染治理与净化(通风换气、物理吸附、生物净化技术)

装修后污染治理与净化需结合污染物特性,采用“多技术协同”实现高效净化。通风换气是基础手段,采用“自然通风+机械通风”结合模式,自然通风选择晴朗无风天气,每日开窗通风4-6小时,高温季节可延长通风时间;机械通风在室内安装新风机,设置“新风进风+污染排风”双通道,加速室内外空气置换,尤其针对甲醛等长期释放污染物,需持续通风3个月以上[3]。物理吸附采用活性炭、分子筛等吸附材料,放置于衣柜、抽屉等密闭空间,每20-30天更换一次,避免吸附饱和后二次释放;对TVOC等易挥发污染物,可搭配光触媒净化装置,在紫外线照射下分解污染物。生物净化技术通过摆放绿萝、常春藤等具有吸附能力的植物,辅助降低室内污染物浓度,每10㎡放置1-2盆,形成“通风+吸附+生物净化”的立体治理体系,确保室内空气质量达标后再入住。

第四章 结语

本文围绕建筑室内装修污染控制措施展开研究,明确甲醛、苯系物等主要污染物的释放规律与健康危害,以污染防治理论、室内空气动力学为支撑,构建“前期源头控制-施工过程管控-装修后净化”的全流程污染控制体系,提出材料选型、工艺改进、多技术协同净化等具体措施,有效破解传统装修污染管控碎片化、被动化的问题。该体系可从源头减少污染引入、过程降低污染扩散、后期高效清除残留,为降低室内装修污染浓度、保障人居健康提供实践路径,同时为装修行业绿色转型提供技术参考。未来,室内装修污染控制将向“智能监测+精准治理”方向发展,如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污染物浓度,联动净化系统自动启动。本研究未充分探索低温低湿等特殊气候下的净化技术适配性,后续可针对特殊环境优化治理方案,进一步提升控制措施的普适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毛业聪.建筑室内设计装修与质量控制的研究[J].陶瓷,2025(4):227-228.

[2]贾黎春,杨丽芳.精装修建筑室内空气污染状况及控制措施探讨[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9(1):12-17.

[3]黄唯.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研究[J].建筑与装饰,2024(13):61-6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