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指导下的项目化学习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教学策略探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赵彦斌

山东省临邑第一中学,山东 德州 251500

摘要

在新时代人才需求不断演变以及高中历史学科新课程改革持续深入的大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愈发聚焦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提升。项目化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恰好契合了新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对于促进高中历史课堂实现转型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基于此背景,本文先是简要阐述了项目化学习的内涵及其相关要点,接着深入剖析了项目化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最后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针对性地提出了高中历史项目化学习的教学策略,期望能为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成效有所助益。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历史课堂;项目化学习;教学策略

正文


一、项目化学习相关概述

项目化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助力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中提升综合素质。推行时,教师首要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认可学生主体角色,激发其学习热情。围绕教学内容,激励学生参与学习,放手让其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提问、小组合作找答案。解决问题时,教师明确任务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完成任务中,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攻克难题,教师鼓励学生多元表达见解,提升思考与表达能力。项目化学习以实践活动为基础、问题为导向构建学习目标与内容,教师依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发挥主导作用,留意学生知识掌握运用情况。它倡导自主探索为主、合作辅助,注重实践与成果展示,能有效培育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开展时,教师要促学生参与实践,提供资源支持,引导自主规划学习。

二、项目式学习的重要性

(一)聚焦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项目式教学在选定教学内容时,应从实际问题出发,课程内容紧扣课标,围绕课程目标,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入手,将其融入课堂,创设真实情境,使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二)强调跨学科融合,提升综合素质

教学中,教师可从多视角、多层面规划课程与项目,融入文化元素。以《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为例,提炼其主旨为中国是人类起源关键区域。学生知甲骨文是商朝最早文字,教师可提问:“无文字记载时,如何知晓那段历史?”因史前无直接文字,探究历史只能靠考古、后世文献、神话传说等。这一系列探讨本质是让学生掌握研究历史的方法途径

(三)注重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项目式学习以项目任务为核心来推进。在规划课程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真实状况,精心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当学生着手执行项目任务时,会借助信息技术工具与手段,开展资料收集、数据剖析、方案制定、问题反馈以及评价总结等一系列实践操作。在这一系列活动,学生不仅要积极思考,还要亲自动手实践。如此一来,既能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又能有效培育他们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三、核心素养指导下高中历史项目化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历史课堂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情境创设是极为有效的手段。教师可引入真实历史故事,引领学生走进历史情境,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与认知。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教学为例,教师结合教材引入真实故事。讲“重庆谈判”时,从抗战重大事件说起,如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又挑起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顽强抵抗,最终赢得抗战胜利。通过这个故事,学生能体会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痛。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当时中日两国面临的情况及应对方式,激发其学习兴趣。分析历史问题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带学生进入情境。如结合“家国情怀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演进”,引导学生探讨祖国统一问题成因及影响,借助“麦克马洪线”“台海”等真实案例,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提升学习兴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历史教学核心是借历史知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如今,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历史课堂,成为主要教学手段,能吸引学生、激发兴趣,助力高效学习。高中历史教师应善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如讲“政治制度”,播放相关视频可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记忆。以“中外政治制度”教学为例,让学生观看《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视频,回顾辛亥革命背景等,展示课本知识并组织小组讨论,再展示相关内容与图片。小组和集体讨论能深化学生知识理解记忆,培养合作与创新意识。观看视频还能让学生了解近代史脉络,分析鸦片战争等事件,认识重要事件与人物,建立整体认知。教师应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核心素养,发挥其重要作用。

(三)通过问题引导,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传统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虽能积累知识,却不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历史教师应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将培养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项目化学习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既能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又能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落实核心素养教学,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主角。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实践,引导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可提升思考与实践能力。如讲“新科技革命与现代社会发展”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何仍用活字印刷术”,激发兴趣、促其参与。教师布置项目化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增强团队、合作与创新意识,引导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提升逻辑思维,还能交流想法,激发创造力与想象力,感受历史知识的魅力。

(四)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历史教学不只是知识传递,它实践性强,学生消化知识需实践活动助力,合作学习便成为关键学习方式。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运用项目化学习,为学生构建合作交流平台,挖掘合作学习潜力。此模式下,教师能引导学生自主探寻、解决问题,提升其解决问题与自主探究能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确保成员有效合作、共同成长,先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合作,再引导互相帮扶监督,最后促使其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多角度看待分析问题。如教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两次鸦片战争》时,为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影响,教师可组织分组讨论。讨论前让学生说说认知,讨论时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实地考察,思考影响原因,总结问题,讨论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结果。高中历史教学应遵循学科特点规律,结合项目化学习,增强教学吸引力与趣味性。

结束语

在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项目化学习作为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效果突出。历史学科综合性与实践性更强。日常教学中,历史教师可引入该模式,让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运用历史知识。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历史教师能借此组织小组合作,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实施时,教师要立足学生实际,依教学内容和目标规划任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期间,评价引导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提升学习效率质量,且要结合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科学设计。

参考文献

[1]陆雨晴.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高中历史项目化学习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4.

[2]巨刚.核心素养指导下的项目化学习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地[J].高考,2023,(22):48-50.

[3]韩田霞.项目化学习在培育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4.

[4]鲍婉莹.高中历史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施[D].浙江师范大学,2023.

[5]周郁康.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2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