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与应用
摘要
关键词
教具;小学数学;数学教学;作用
正文
教具是课堂互动的关键媒介,能具象呈现知识,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助其聚焦学习目标,提升知识吸收效率。数学教具融合直观感知与操作实践,便于学生探索数学规律。布鲁姆理论指出,学习需经历经验获取、概念转化与知识重构三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应创设实践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现从具象到抽象的跃迁。奥苏伯尔理论则强调关联新旧知识,激活已有经验,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数学概念,形成系统认知。
一、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一)模具的趣味性与创新性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影响小学生数学学习成效的,有时不是知识难易,而是呈现方式是否新颖有趣。小学生生活中已积累不少数学概念,但不少教师面对学生已知概念,常采用黑板展示或口头讲解,这种刻板模式难激发学生兴趣与探究欲,学生看似掌握知识,实则理解浅显。如今,教具灵活融入数学课堂,它如神奇钥匙,将抽象、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教“位置与方向”时,老师发卡片等材料,让学生设计“指针卡片”,做成太阳花状并标注方向,以座位正前方为北,指针转动,指向东南时学生转身面向东南。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对方向有了直观认知。教具让知识鲜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促其主动探索。
(二)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倡导“教学合一”,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多缺乏实验教学意识,让学生做习题、抽象推理,学生演算常靠“猜”,而非实验推导。长此以往,学生思维固化,难发现新知识、新思路,不利于长远发展,也无法提升探索精神,学生仅把数学当纸面符号,而非真正热爱理解。为此,教师应多开展数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找答案,积累经验、理清思路。如教“扇形统计图”,可让学生依题做骰子或圆盘并标数字,转动指针或投掷骰子记录数据,结合题目处理并总结规律用于解题。小学生抽象解题能力非天生,教师需用形象教具引导思维,培养其总结推理能力。
(三)教具的不断变化促进学生思维灵活多变
数学映射现实世界,小学生生活观察比课堂知识更鲜活,但多停留在表面,对事物原理和数学现象缺乏理论认知,难挖掘知识内涵与应用价值。因此,教师要积累教学经验,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用生活化自制教具,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生活与数学的内在联系。如教“钟表的认识”,小学生难将圆形表盘与数字挂钩,也不懂时针转两圈是一天的缘由。教师可带组装好的钟表模型进课堂,分发材料让学生制作简易钟表。制成的模型能转动指针,助学生了解构造与指向,拆下皮尺可体会数字含义、说出时间。模型逼真易操作,能拆分变形,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认识生活数学,激发探索欲,提升观察与学习能力。
二、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一)引导学生亲自实践理解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因学生身心发展限制,难以直接理解抽象且逻辑性强的数学问题。此时,教具成为连接直观感受与抽象概念的关键,作用重大。教师精心设计并引入多样教具,能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四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二)”教学中,教具成效显著,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了其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课程开始,教师准备了多种图形卡片和带刻度透明格子纸。色彩形状各异的教具,迅速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探索图形运动的兴趣。学生用图形卡片在格子纸上平移、旋转,初步构建直观认知。在教师引导下,他们观察变化,用刻度精准测量并记录。反复实践后,学生发现了图形运动规律,为理解问题打下基础。教具助学生积累直观经验,促进空间想象能力发展,操作时需在脑中构建图形运动后的样子。同时,对比结果,学生用逻辑思维分析规律,更系统掌握数学。最终,学生内化问题,能准确描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能用教具验证。
(二)生活化教具更直观地再现数学问题
数学的抽象性让学生学习困难,死记硬背难以掌握精髓。教学时,教师可挑选或制作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具,如用厨房量杯、量勺探究容量,通过折纸了解几何图形变化,用豆子、小石子做加减法操作。这些教具学生易接受,且蕴含数学知识,能让学生在动手中探索。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教学为例,教师可准备自制日历卡片、模拟24小时时针转动的转盘(0点到24点)和代表不同时段的小卡片。这些教具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蕴含丰富数学知识点。引入“年、月、日”时,让学生翻动日历卡片,观察每月天数变化,直观感受月份和天数变化,加深对年月日结构的理解。讲解“24时计时法”难点,教师用转盘演示,师生共同操作,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时间表示及与12小时制的转换。为巩固时间概念,教师设计时间分配游戏,学生用小卡片在转盘上标记时间点并说明理由,激发探索数学的兴趣。
(三)拓展和强化问题迁移能力
以往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常直接讲授,忽视问题在现实场景的应用,学生缺乏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机会。为解决此问题,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愈发重要,它是学习工具,也是连接理论与实际的桥梁,能提升学生问题迁移能力。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单元,学生掌握基础问题后,开展融入教具的拓展活动是关键。圆柱体、圆锥体模型等教具,能让学生直观感受二者特点。如探究圆柱表面积,学生展开侧面观察测量,理解其构成;探究圆锥体积,通过倒沙子观察次数,感受其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关系。教师基于教具设计分层任务。先布置基础应用题,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再提出有挑战的问题,如设计最大容积圆柱形容器,让学生动手深化对体积公式的理解;接着组织创意大赛,学生创作作品,灵活运用知识,实现问题迁移;最后通过计算水桶容量、设计圆锥形书架等实际问题,检验学生掌握情况,提升核心素养与问题解决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被广泛使用,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创新之举,更是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教具凭借其直观性、实践性等特性,打破了数学抽象性的壁垒,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与拓展应用中,从感知概念到深入理解,再到灵活运用,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提升。展望未来,教师应持续深化对教具的研究与实践,不断优化教学过程,确保教具在教学中发挥最大效能,助力学生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苏琼.教具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作用[J].华夏教师,2025,(04):107-109.
[2]孙国.浅析传统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现代农村科技,2021,(05):100.
[3]蒋一能.谈自制教具在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J].求知导刊,2020,(46):49-50.
[4]肖晓.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教具的有效应用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2):72.
[5]曹秋秋.小学数学教学中自制教具的优势作用研究[J].天津教育,2019,(09):149+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