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背景下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党治冰

山东省临邑第一中学,山东 德州 251500

摘要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演进,跨学科整合已成为当前高中课堂的必然趋势,即学科融合背景下,将信息技术更深地嵌入历史教学,不仅能拓宽史料来源、丰富知识维度,还能催生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从而带动课堂效能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步提升。本文首先对学科融合背景下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概述,其次对学科融合背景下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进行分析,最后对学科融合背景下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过程进行总结。


关键词

学科融合;信息技术;高中历史教学;应用实践

正文


当今,学科融合趋势凸显,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在此教育背景下,探究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深度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意义重大。这既响应《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原则,也是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具体体现。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强调,要达成教育愿景,需领会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推动其与教育融合,变革传统教育体制,以满足信息化社会人才培养要求。二者深度融合能突破传统课堂时空限制,丰富资源、创新教法,激发兴趣、提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长远发展奠基,对推动历史教育现代化意义深远。

一、学科融合背景下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要求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当下,信息呈海量之势涌现,且获取途径极为便捷。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助力学生系统、高效地梳理知识体系,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机渗透与融合,还能显著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智慧、实现自我成长。因此,将信息技术引入历史教学领域,既契合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潮流,又对学生的教育学习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并融入信息化社会。

(二)推动教育模式创新变革

当前,信息技术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日益凸显,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便是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变革。丰富多样的数字化资源与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使得历史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可感,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置身于历史场景之中。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搭建起了互动式的学习环境,通过在线讨论、虚拟体验等新颖独特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开展交流互动,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综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这无疑是教育理念与技术的双重飞跃与跨越。

(三)促进综合素养全面提升

信息技术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广泛且深远,它不仅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从多个维度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信息检索与资料分析活动,犹如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往知识海洋的大门,让学生在海量的信息中遨游,锻炼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评估资料的价值,从而提炼出有价值的知识。此外,信息技术有力地推动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工具,学生能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深入探究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关联,拓宽知识视野,激发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成为具备跨学科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实现综合素养的全方位提升。

(四)助力个性化学习深入发展

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促进个性化学习具有显著的价值和重要作用。智能推荐系统如同一位贴心、专业的私人学习顾问,能够精准地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进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其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潜能。同时,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为教师提供了有力的教学支持,教师通过深入挖掘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实际需求,进而实施精准教学,为不同学习水平和需求的学生提供差异化的指导。这不仅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充分体现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和个性化追求,为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的历史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学科融合背景下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信息技术介入高中历史课堂的首要功能是资源共建共享,其路径包括技术互联内容整合。技术层面,依托统一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师生、生生之间实现跨时空互联互通;内容层面,通过平台嵌入地理、政治等关联学科素材,以“战役中的地形因素”为例,实现多学科知识同步呈现,从而丰富史料维度,支撑学生知识、能力与素养的整体提升。

(二)实施多元教学策略

学科融合视域下,信息技术应支撑混合式+项目式双轨并行的教学结构。混合式学习以线上预习、讨论与资源共享为先导,线下深化探究与实操演练,形成个性化学习闭环;项目式学习则以历史主题为中心,整合历史、地理、美术等学科要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实践路径解决真实问题,强化综合应用与创新思维。

(三)贯彻学生中心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须以学生发展为逻辑起点。一方面,借助虚拟现实、数字叙事等手段创设沉浸式历史情境,激活学生探究动机;另一方面,构建个性化学习平台,基于学习数据推送梯度资源与任务,支持学生按需选择、自主建构,夯实终身学习能力。

(四)恪守适度技术原则

技术应用遵循目标—需求—效果三维校准机制:以教学目标为轴,依据内容重难点遴选恰当技术;以学生认知水平为阈,控制技术复杂度及呈现时长;以课堂观察与学习反馈为据,动态评估技术效能。唯其如此,方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服务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

三、学科融合背景下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过程

(一)情境再现与联想激活

历史乃对人类既往活动之系统记述与阐释。传统课堂仅凭文字唤起想象,信息化手段则以图文、影像、三维模型等多模态史料,按时空序列立体呈现,既增强史实可信度,又激发探究兴趣,促成深度学习。例如讲授“秦统一六国”时,教师可播放纪录片《大秦帝国》片段与兵马俑三维扫描模型,学生如临战场,对“远交近攻”策略的空间布局一目了然。

(二)知识关联与框架整合

高中历史知识呈碎片化特征,可依托信息技术建构“知识树”。以“辛亥革命”为核心节点,思维导图工具将政治(清末新政)、经济(民族资本短暂春天)、思想(《民报》与三民主义)跨学科要素同步呈现,形成逻辑清晰的认知体系,提升整体掌握与迁移效能。

(三)沉浸体验与历史共情

信息技术突破时空壁垒,以虚拟场景、角色扮演等方式还原历史现场。如讲授“南京大屠杀”时,学生佩戴VR设备“走进”南京遇难同胞纪念馆史料展,伴随幸存者口述音频,实现沉浸共情,深化对战争罪行与人道价值的理解。

(四)迁移应用与问题解决

课程标准强调“以史鉴今”。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真实议题:结合2022年佩洛西窜台事件,实时抓取新闻报道与1950年《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史料,引导学生以“国家统一”视角进行跨时空案例对比,完成知识向能力与价值观的有效转化。

结束

综上所述,学科融合视域下,信息技术深度嵌入高中历史教学,可优化环境、提升效率。教师应顺应大数据时代要求,全流程整合技术,落实核心素养,达成“立德树人”目标,推动历史教学持续革新。

参考文献:

[1]张雪,张晓光.学科融合背景下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高考,2025,(02):77-80.

[2]铁永香.学科融合背景下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甘肃教育研究,2024,(06):135-137.

[3]张志达.人工智能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路径[J].中国新通信,2025,27(09):227-229.

[4]宋利波.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24,26(10):224-22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