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
正文
引言
当前教学中常见学生背诵《静夜思》却不解"床前明月光"的深意,单篇教学易使文化意象碎片化。笔者观察到当《泊船瓜洲》的"明月何时照我还"与之并置,学生眼中方闪现顿悟之光。类似地,《江南春》的宏阔画面需《村居》的"草长莺飞"补足细节,江南意象才真正鲜活。更需警惕的是,若孤立教学《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学生可能陷入思维困局,此时引入《登鹳雀楼》的"更上一层"恰能打开认知新维度。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意义
小学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首先体现在文化脉络的延续,当学生将《静夜思》的客居月色与《泊船瓜洲》的故园明月相互映照,个体情思向家国情怀的自然流转便悄然构建起明月意象的精神谱系。这种教学方式较之单篇精读更能唤醒文化共鸣,譬如学生在《江南春》的千里莺啼中捕捉到《村居》草长莺飞的生命律动,不同时空的江南春色逐渐凝结为完整的审美记忆。群文比较带来的思维训练常在《题西林壁》的"不识真容"与《登鹳雀楼》的"更上层楼"相遇时显现,两种观物方式的碰撞使学生自发形成辩证思考的自觉。语言素养的提升同样值得关注,当《望庐山瀑布》的奔涌激流与《小池》的细润无声共同呈现,学生对修辞张力的感知往往转化为描写自然时的语言自觉,这种影响在学生提笔描写校园春景时尤为明显。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主题式选文:构建意象联结的文本集群
部编版教材古诗词教学需突破单元限制构建意象网络,这种主题整合的本质在于揭示文化符号的深层关联。教学实践中常见将《静夜思》的羁旅之月与《泊船瓜洲》的故园之月并置解读,学生在纵向比较中自然领会明月意象从个人情思到家国情怀的意蕴升华。当儿童在课堂并读《暮江吟》的新月如弓与《竹里馆》的幽林明月,两种自然物象的审美差异往往引发对诗人精神世界的初步探索。教材内在逻辑为整合提供依据,比如四年级《出塞》的边关冷月与五年级《山居秋暝》的松间清月,通过征战与归隐的语境对照,使学生在冲突性解读中建立文化认知张力。实际教学中需警惕主题拼凑倾向,譬如《枫桥夜泊》的夜半钟声若与《春夜喜雨》的润物细无声简单组合,反易模糊"夜"意象中孤寂与生机的本质差异。季节主题的建构效果尤为显著,《饮湖上初晴后雨》的盛夏荷风与《赠刘景文》的深秋菊韵形成自然更替,学生在物候变迁间感悟诗人寄托的生命哲思。
(二)比较式阅读:搭建多维对话的思维支架
诗词群文教学的思维价值常在比较阅读中显现,精准设置比较维度是激活文本对话的关键。部编版教材的送别诗集群为此提供范本,《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烟花三月与《送元二使安西》的客舍新柳,通过春景意象的差异呈现盛唐与中唐离别情感的微妙变迁。课堂观察可见学生对比《芙蓉楼送辛渐》的寒雨连江与《别董大》的千里黄云时,常自发察觉王昌龄的隐喻抒情与高适的直白陈情这两种表达策略。比较设计需遵循认知发展规律,边塞诗教学中从《凉州词》的葡萄美酒到《塞下曲》的雪满弓刀,器物与场景的维度转换帮助学生构建边塞生活的立体认知。人物形象比较更具思辨性,《清平乐·村居》的天伦之乐与《江雪》的孤绝之境并置探讨,促使学生反思隐逸主题中的群体温情与个体坚守。语言风格的对照最能培育文学敏感力,《望庐山瀑布》的飞流奔涌与《小池》的细流无声,使学生通过修辞差异感知豪放与婉约的审美分野。时空比较维度的创新运用尤为可贵,当《己亥杂诗》的晚清落花与《春晓》的盛唐风雨跨越时空相遇,历史语境对诗歌情感的塑造作用便清晰可辨。
(三)情境化教学:创设沉浸式诗词体验场域
化解古诗词的时空距离需依赖情境构建,教材插图仅是情境创设的初始媒介而非终点。教学《江南》时在教室铺设青石板模拟采莲场景,学生赤足捧莲的触觉体验使"莲叶何田田"的乐府韵律转化为身体记忆。《敕勒歌》教学中草原长调与艾草气息的多感官交织,让"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北朝牧歌获得立体呈现。节令诗词与生活实践的联结最具感染力,清明制作青团时吟诵"牧童遥指杏花村",食物的温热气息为文学场景注入现实温度。高年级历史情境还原尤为重要,缝制项羽布偶时针线穿梭的触感,使《夏日绝句》中"不肯过江东"的人格抉择获得具象载体。数字化情境运用需把握适度原则,《山行》的霜叶渐变动画若仅停留视觉炫技,反将弱化"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审美体验,其核心价值应在于揭示杜牧的色彩诗学。戏剧重构堪称情境教学的高阶形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编为独幕剧时,学生挥毫书写"即从巴峡穿巫峡"的肢体表演,使杜甫的狂喜情感内化为生命体验。
(四)项目式探究:实施任务驱动的深度学习
项目学习使古诗词从赏析文本转化为文化探究媒介,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单元为此奠定设计基础。"诗中童年"项目要求学生收集《宿新市徐公店》的追蝶图景与《所见》的牧笛声声,绘制古今童年对比图谱的过程,自然引发对农耕文明与儿童游戏的关联思考。"诗词科学"探究更具跨学科特质,《暮江吟》的露珠比喻促使学生观察记录晨露凝结现象,自然科学的实证精神与文学想象在此建立认知纽带。"诗词地理"项目实现空间转化,学生依《从军行》的雪山长云制作地形模型,标注岑参诗中轮台位置时,边塞诗的时空坐标转为可触知的地理实体。饮食文化项目展现生活智慧,考据复制《江上渔者》的宋代鲈鱼脍时,味觉体验使"但爱鲈鱼美"的民生关怀获得当代诠释。跨学科项目"诗中数理"激发思维碰撞,测量庐山瀑布疑似高度时的三角测算,数学验证过程反促成对李白浪漫主义手法的理性认知。项目学习的升华阶段见于"诗词申遗"活动,学生为《水调歌头》撰写非遗申报书的行为,实为将个体感悟升华为文化传承的仪式体验,当他们在模拟听证中阐释"千里共婵娟"的现代意义,深度学习便完成从知识建构到文化自觉的育人跃迁。
结语
批改作文时常见学生描写春雨时自然化用"润物细无声",讨论秋景时援引"落红不是无情物",这些细节印证群文教学的生命力。从《望庐山瀑布》的雄奇到《小池》的婉约,修辞领悟已转化为语言自觉;自《己亥杂诗》的晚清落花至《春晓》的盛唐风雨,历史对话滋养文化认同。最触动人心的是,孩子们开始用"欲穷千里目"的智慧观察家乡变迁,这份文化觉醒正是古诗教学的深层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满凤.小学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以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为例[J].新课程,2025,(11):93-96.
[2]陈燕燕.小学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之集体建构——以“托物言志”群文阅读教学为例[J].亚太教育,2025,(03):113-115.
[3]王发星.诗史互文:古诗词群文阅读的新路径——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南宋爱国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为例[J].新课程研究,2024,(07):18-21.
[4]谢爔贤.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以李清照诗词为例[J].语文新读写,2024,(04):64-65.
[5]罗楚婷.统编版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问题与策略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2023.
作者简介:大鲲(1985.2--),女,汉族,山东德州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