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检验中的反斯托克斯荧光现象及应用
摘要
关键词
文件检验;反斯托克斯荧光;现象及原理;应用策略
正文
在文件检验领域,鉴别文件真伪、追溯自己形成时间等关键问题需要借助物理与化学分析技术实现,光学检测作为目前广泛使用的方法,核心特征是高效和无损,可辅助快速完成文件无证分析。荧光现象是物质受激辐射的典型光学特质,作为光学检测的重要构成,在纸张溯源和油墨识别领域发挥着无可忽略的作用,而饭斯托克斯荧光具备的吸收长波长光、发射短波长光的能量跃迁特性,更是可以帮助完成检测,提升抗干扰能力。有鉴于此,针对性地分析文件检验中的反斯托克斯荧光现象自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反斯托克斯荧光现象及原理
反斯托克斯荧光是由材料在长波范围内被激发,发射出短波长荧光的光学性质,其工作本质是由非辐射跃迁和辐射跃迁的协同效应实现,当吸收光子后,电子由基态向激发态高能级跃迁,通过无辐射的振动弛豫等方式,将其中的部分能量释放到更低的振动能级,若在此阶段,以辐射跃迁形式释放能量,并且所发出的光子能量大于所吸收的光子的能量,就会产生反斯托克斯荧光。反斯托克斯荧光不同于斯托克斯荧光的“短吸收波长,发射长波长”的特点,可避免激发光波长范围内的影响,从而提高信号的灵敏度,提高检测特异性。若想要发生反斯托克斯荧光现象,需要两个重要的前提:首先,需要有合适的能级结构,使其能够在非辐射跃迁过程中积聚足够的能量。其次,需要有合适能量的激发光源,用于实现多光子吸收或者振动能级上转换。在此过程中,荧光强弱与激发光功率、物质浓度、环境温度和分子结构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如环境温度提高会导致分子热运动加剧,此时可能会增强非辐射跃迁概率,进而充分改善荧光信号的强度。
二、反斯托克斯荧光在文件检验中的应用
(一)激发光源的选择
在文件检测中,对反斯托克斯荧光现象的应用依赖对激发光源的选择,激发光源的检测性能包括发光波长、强度、单色性和稳定性等,此类因素都会对检测的强度、特异性和准确性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此期间,考虑到文件内常用的墨水、纸张、胶粘剂等材料的光谱特征,所选择的激发光源的波长需要和目标物质的吸收带相互匹配,同时需要比反斯托克斯荧光发射波长更长,这样可以避免激发光和荧光信号的光谱重叠。通常来讲,可以选择近红外波段港元,如半导体激光器、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器等,使其与待测物质的吸收峰相适应,并使其比反斯托克斯发光更短,从而达到非破坏性探测的目的,可以穿透文件表层污渍或者涂改层,减少对纸张纤维和油墨成分的损伤。在检测样品时,需要考虑到荧光的强弱和样品的保护,若是光源能量太小,则会引起荧光信号微弱、信噪比降低的问题,导致对微量物质的鉴别困难;反之若是光源能量太大,会引起样品温度升高,造成油墨退色、纸张焦化或荧光淬灭现象,所以需要开展前期试验,以便于明确检验的最佳功率范围,通常以10-100mW为宜。同时,光源的单色性与稳定性也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单色性差易产生杂散光,而稳定性不够又会引起荧光信号起伏,从而影响探测的可重复性,所以实际应用中常使用带滤波片的激光器或高稳定性发光二极管,并与温控装置相结合,保证长期探测中的各参量保持一致。
(二)荧光信号的检测
反斯托克斯荧光探测是文件检验的关键步骤,工作关键点是对微弱且短波长发射的荧光光子的精确捕获,同时能够去除背景影响,为文件物证的鉴定和分析奠定基础。检验人员可针对性地引入如光电倍增管(PMT)、电荷耦合器件(CCD)及电感耦合器件(ICCD)等高敏度光电探测器,其中PMT具有较高的光学探测效率和较快的响应速度,特别适合用于对渐变的字迹、褪色墨水等物质的分析。而CCD/ICCD具有多通道并行检测的功能,可以获得荧光光谱全波段的信息采集,有利于分析各种物质的特性光谱差异,完成解析,从而帮助识别出不同品种的墨水和纸张添加剂。此外,为尽可能地提高信号唇度,检测系统还可以采用高精度单色光谱仪或带通滤波片,用来对精密滤除激发光的散射光和环境杂散光,并采用时间分辨技术,将其从背景噪音中提取出来,即结合反斯托克斯荧光的短寿命特性,利用时间门控延迟,实现对特定时间窗下的荧光信号的收集,从而有效地抑制由灰尘、污迹等引起的非特异性荧光干扰。
(三)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在实际应用期间,检测人员还需要完成对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以实现对文件信息的高效识别,并为文档真伪鉴别、成分溯源等方面研究提供量化数据。因为原始荧光信号具有基线漂移、随机噪声和易受外界干扰等特点,检验人员需要先行对其进行预处理,即拟使用小波变换或平滑滤波算法,对高频噪声进行抑制,同时引入基线校正技术,以此来去除激励光和背景荧光对其的重叠效应,保证基线的稳定。针对多波段的荧光光谱,需要利用特征抽取确定重要的信息,如利用主成分分析(PCA)进行降维处理,以保留反应物质间差异的光谱特征,亦或者是根据峰值探测来确定其发光的波长和强度,从而构建油墨、纸张等物质的“光谱指纹库”。在模式识别方面,采用机器学习算法、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方法识别图像。在此基础上,检验人员还可以借由荧光强度进行量化分析,以此来判定字迹的形成时间,推导出不同时期的文字产生的时间-强度的相关关系,为文件检验的识别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此种数据处理和分析过程需要同步关注准确性和效率,借由标准化流程提升分析结果司法有效性。
(四)无损检测的实现路径
无损检测是进行文件检验的重要目标,在使用反斯托克斯荧光技术的过程中,可以借由多维度技术调控,避免技术本身会对文件样本的物理、化学损伤,同时保证检测精度。在设备参数层面,需严格控制激发光源的功率密度与照射时长,采用低功率近红外激光结合脉冲式照射模式,以此来有效地避免光子能量累积,避免其导致的油墨氧化和纸张纤维降解,期间可以针对性地依托红外光的低穿透损伤特性,降低对文件表层的热效应影响。
而在检测系统设计内,则可以引入非接触式光学架构,结合长焦显微镜头或光纤耦合装置实现与样本的物理隔离,避免机械接触造成的纸张褶皱、油墨脱落等机械损伤在检测流程中,优先选择文件空白区域或边缘进行预检测,通过快速扫描确定最佳激发波长与信号采集参数,减少对关键信息区域的重复照射;针对脆弱文件(如老化纸张、褪色字迹),可结合低温环境控制(20-25℃恒温)抑制荧光物质的热降解,期间可以针对性地引入信号放大算法,此举能够有效地提高微弱荧光的检出效率,进而避免增强信号导致激发强度增强,同时还可以借由同步辐射光源等先进技术,切实有效地促进高亮度、宅贷款的激发光,此举可在降低照射功率的同时提升荧光信号信噪比,进一步强化无损检测的可行性,确保在获取文件物证关键信息的同时,完整保留样本的原始状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反斯托克斯荧光技术在目前司法文件检验内的效果显著,特别是能够提供无损检测,同时提升检验精度和效率等,未来可以加强对其应用,完善标准,使其在司法领域发挥更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毅,张强,孙潇潇,等.敞开式离子化质谱技术在文件检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25,54(06):1622-1627.
[2]侯杰.司法文件检验的伪装笔迹检验鉴别思路分析[J].法制博览,2023,(16):101-103.
[3]杨洋.司法鉴定中对文件伪装笔迹进行检验与鉴别的方法研究[J].法制博览,2023,(09):106-108.
[4]马云飞.长斯托克斯位移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其在疾病诊断中应用[D].济南大学,2022.
[5]吕泽斌.试论纸张物证鉴定在公安刑侦工作中的应用[J].纸和造纸,2021,40(06):2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