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
摘要
关键词
“双减”背景;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问题
正文
引言: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已经开始逐渐重视对应用题的教学,但是目前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教学场域封闭化倾向严重,教学方法固化的问题。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会将应用题教学进行简化,让学生进行“读题—列式—计算”的重复性学习,没有让小学生对题目的结构进行解析,让小学生在应用题学习过程中掌握逻辑思维能力。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时,会因为缺少信息筛选和关系转化的能力而出现无法解决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会对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影响,也很难完成“双减”政策的倡导。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现存困境
(一)教学场域封闭化倾向显著
在“双减”政策开始实施之后,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在进行改革时存在教学场域封闭化的现象[1]。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中多关注对教材例题的讲解,没有针对生活场景进行延伸教学,导致小学生学习的应用题和实际生活脱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固化现象,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采用“例题讲解+模仿练习”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更接近于单向教学,导致课堂上没有进行开放性讨论,小学生只需要进行按部就班地解决问题就能够完成课堂任务,小学生没有进行自主提问的欲望,在课堂上仅进行学习没有对解题策略进行交流,这种现象导致小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时会出现能力欠佳的现象。不仅如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往往将正确答案作为评判标准,导致部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了限制,让小学生在进行问题解答时往往会采用模仿的方式而没有进行多元解法探索,导致应用题教学逐渐演变为一种模式化教学,难以实现“双减”政策的要求[2]。
(二)教学目标设定存在局限
目前,小学数学应用题课堂教学存在目标定位片面的问题,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更关注解题技能训练,将“掌握解题方法”作为课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对学生进行引导,带领小学生将数学思维逐渐迁移到真实场景之中[3]。这种过于注重解题技巧而不注重实际应用的教学方式,导致小学生会逐渐陷入“为解题而解题”的旋涡,这种学习模式导致部分小学生会熟练运用解题套路,但是不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教学评价和目标设定中存在的局限导致小学生应用题学习存在部分问题,导致小学生对于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热情被抑制,在生活中更愿意去寻求标准答案而不能进行深度思考,和“双减”政策强调的内容存在差异[4]。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提质路径
(一)搭建日常语言与数学语言的双向转换桥梁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应用题课堂教学中将日常语言和数学语言进行融会贯通,让小学生能够有效学会数学知识并在现实中得到运用。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行程问题”教学时,可以将教材中的“速度”转化为“每分钟跑多少米”,利用小学生经常能接触到的内容,如体育课短跑和上学时间等内容,让小学生能逐渐理解数学知识的相关概念。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路程=速度×时间”的公式转化为“一共走了多远=每分钟走的米数×用了多少分钟”,用更生活化的语言让小学生能理解数学语言[5]。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应用题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道具对数学知识进行讲解,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价格问题”时,可以利用超市价格标签和购物单,让小学生逐渐了解“总价=单价×数量”的相关内容,将数学公式逐渐转化为实际问题。利用具象的生活知识对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讲解,可以让小学生逐渐理解应用题题目的实际含义。
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题课堂教学中还需要重视对小学生逆向转换能力的培养,在小学生逐渐掌握了基本的解题方法后,需要让小学生利用生活实际对数学知识进行解释,例如在学习“平均数”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小学生根据班级图书角的借阅记录进行统计,并叙述全班总借书数量和班级每人平均借阅几本书。这种双向转换方式提高了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让小学生提高后续解决复杂应用题的能力[6]。
(二)深化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内化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对数学概念进行理解和内化,进一步提高应用题教学质量。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利用多方位的教学方法让小学生从“知道是什么”转向“明白为什么”。小学数学教师还应该进一步加强数学概念和小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关联,并重视概念网络的构建。例如在进行“运算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小学生创设一个“超市货架整理”情境,对按行排列和按列排列的商品数量进行统计,进而理解运算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利用立体化的教学方式来避免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应用能力,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
(三)驱动抽象思维能力进阶发展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推动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进阶发展。例如在进行“倍数问题”的学习中,可以利用阶梯式引导,帮助小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对数学关系进行了解。教师可以为小学生设计“班级图书角”教学情景,“已知故事书有8本,科普书数量是故事书的3倍,科普书数量是多少”,然后带领小学生对两种书的数量关系进行拼摆,最后形成“8×3”的数学算式,利用从实物操作到符号表达的学习过程,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7]。
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带领小学生进行阶梯状示意图绘制,在熟悉示意图绘制后,带领小学生利用表格对数据进行整理,最终将抽象的数学关系进行具象化,进一步降低小学生的学习难度,还能培养小学生将复杂信息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为小学生设计开放性问题,帮助小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在学习“长方体表面积”一课后,教师可以给小学生布置“包装6个纸盒最少需要多少包装纸”的实践任务,小学生在实践中需要对重叠面积进行思考,再寻找最优包装方案,小学生需要对表面积公式进行运用,还要分析包装纸和纸盒之间的各种影响因素,通过比较进行学习。小学数学教师利用多步骤、多解法的教学方式能让小学生摆脱传统解题思路的限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最终完成“双减”政策的要求。
(四)培养学生解析题目结构的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小学生解析题目结构的核心素养。例如在进行“购物问题”的学习时,在应用题的题目出现“满50元减8元”的促销活动时,部分小学生只会进行总价计算,却没有理解“实际支付=原价-优惠金额”的关系。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对应用题的要素进行拆解,让小学生建立“条件—问题”的学习框架,最终解释“总价”与“优惠”之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对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进行挖掘,提高小学生对信息的筛选能力,让小学生找到题目中的重点内容,小学数学教师还需要利用练习培养小学生的解题思路。例如在进行“分段计费”应用题教学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让小学生用箭头对水费的阶梯标准进行明确,再利用表格对“用量区间—单价—费用”的关系进行确认。小学数学教师在小学生完成对题目的基本分析后,可以带领小学生进行题目结构图设计,让小学生自己推导“出租车起步价+里程价”的计费方式该如何编写。利用模仿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减轻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进一步让小学生掌握应用题题目中的内在逻辑[8]。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小学应用题教学逐渐从“海量”教学转化为“质量”教学。传统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场域封闭化、目标设定存在局限的问题,导致核心素养培育存在落差。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存在依赖教材题目进行教学,没有对小学生实际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进行培养,评价体系对解题结果要求较高,没能对小学生的思考过程进行及时引导,导致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了抑制。这些问题导致小学生很难对复杂应用题进行解决,还影响了“双减”政策的推动效率。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逐步优化应用题课堂教学路径,将生活和数学进行双向语言桥梁构建,让小学生可以在具体情境中对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了解,利用多层次的概念内化方式,将知识从记忆转化为理解,利用阶梯式思维训练帮助小学生从具象开始学习,逐渐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将应用题教学从“解题工具”逐步转化为“思维方式”,让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学习数学思维、发展数学眼光、获得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方建聪."双减"背景下问题教学法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2023(8):78-80.
[2]李萍,孙玉真."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实践作业[J].教育家,2023(33):56-57.
[3]张海平.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分层优化设计研究[J].成长,2023(12):175-177.
[4]赵晓凤.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问学课堂"构建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2):11-13.
[5]陈丹丹."双减"背景下优化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研究[J].新课程,2023(4):151-153.
[6]项世才.农村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研究[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23(5):7-8.
[7]许泽民.作业设计须有的放矢——"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第二课堂(D),2023(1).
[8]邢呈,苗峰.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单元一体化作业趣味题教学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4(16):109-111.
本文系2023贵州省教育规划研究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研究》(立项编号:2023B217)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