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品到情感:初中音乐课堂中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
摘要
关键词
音乐;情感;表达能力;策略;教育
正文
中图分类号:G633.951
音乐,宛如灵动的诗篇,以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和声与音色,诉说着人类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初中音乐教育,恰如开启这情感宝藏之门的钥匙,承载着超越音符传授的重要使命。在这个关键的教育阶段,培养学生从音乐作品中精准洞察情感,并将内心感受通过各种方式予以表达,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音乐不仅是学生提升音乐素养的核心路径,更是助力其情感细腻化、审美能力进阶以及心灵世界充实拓展的关键所在。深入探究初中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与方法,对学生个体的全面成长以及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就此展开详细论述。
1.音乐作品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情感表达,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音乐作品与情感表达相互交融、不可分割。音乐中的旋律是情感的直接“代言人”,或激昂奋进,或婉转悠扬,如同人的语言语调,直接传递出诸如喜悦、悲伤、激昂等情绪的起伏变化。节奏则像情感的脉搏,强烈而快速的节奏,如在许多进行曲风格的作品中,常展现出振奋、紧张的情绪,带动听众的心跳加速,激发其热血沸腾之感;而缓慢、平稳的节奏,常见于摇篮曲等体裁,能营造出宁静、安详的氛围,传递出安抚人心的情感力量。和声通过不同音高组合产生的和谐或冲突效果,丰富着情感的层次与色彩。和谐的和声如温暖的阳光,给人以舒适、愉悦之感,烘托出平和、美好的情感;不和谐和声的短暂出现则似一阵微澜,可用来表达紧张、挣扎等复杂情绪,增强情感的张力与戏剧性。音色宛如情感的“滤镜”,不同乐器独特的音色赋予音乐作品鲜明的个性。如小提琴明亮而细腻的音色,擅长表达细腻、柔美的情感,在演奏爱情主题的旋律时更能触动人心。
最后的音乐作品需要凭借这些要素交织成情感的网络,将作曲家内心的情感世界精准地传达给听众,而听众也在对这些要素的感知与解读中,走进音乐的情感天地,实现与作品的情感共鸣,这便是音乐作品与情感表达之间紧密而奇妙的关系。
2. 初中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策略
2.1聆听体验法
聆听,是音乐课堂一个不可缺的部分,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的聆听体验是音乐活动乃至音乐教育的基础和首要任务。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音乐基础、年龄特点,精心挑选风格多样、体裁丰富且具代表性的音乐作品,涵盖古典、流行、民族等不同类型,确保学生接触多元音乐文化,拓宽音乐视野,感受不同音乐风格所蕴含的独特情感与表现手法。
在开始聆听时,需要营造一个安静、专注的聆听环境,让学生在无任何提示干扰的情况下初次聆听作品,全身心沉浸于音乐之中,感受音乐带来的宁静与魅力,凭借直觉感受音乐的整体情绪、速度、力度等基本特征,形成对作品的初步印象,如欢快活泼、舒缓悠扬、激昂振奋等,初步捕捉音乐所传达的情感氛围;再次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聆听,如旋律走向、节奏特点、和声变化、乐器音色的运用等,分析各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及作用,深入探究音乐要素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感受旋律的起伏了解其如何推动情感的发展,体会节奏的疏密变化对情绪渲染的影响,认识不同乐器音色组合所营造的独特情感色彩,逐步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性认知与分析能力;多次重复聆听并欣赏作品,鼓励学生在每一次聆听中挖掘新的细节与感受,加深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引导学生将自身情感与音乐所表达的情感相融合,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音乐的感染和熏陶,提升音乐审美体验,进而能够准确、细腻地表达出对音乐作品的情感理解与感受,培养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为进一步的音乐学习和创作奠定坚实基础。
2.2情境创设法
在音乐教学中,一向较为注重"美”的感觉,因为艺术的内在即为带给人美的享受,在美的情景下进行音乐教学不仅能够带给人愉悦的感官享受,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初中生处于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烈的阶段,对于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接受度较低,不易融入到传统的课堂氛围中,导致注意力分散的现象,而以”美"为前提创设新颖有趣的教学情景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参与到课堂的积极性,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艺术修养与精神素养起到了提高的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视频,为学生呈现生动的视听画面。如在教授《春节序曲》时,播放展现春节期间张灯结彩、舞龙舞狮、阖家团圆等热闹场景的视频,欢快喜庆的画面与激昂热烈的旋律相互呼应,使学生瞬间沉浸于春节欢乐祥和的氛围中,深刻感受到乐曲所饱含的浓郁节日情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热闹的庆典之中,强化对音乐情感的理解与共鸣。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音频特效,如风声、雨声、鸟鸣声等环境音效与音乐作品相结合,也能营造出逼真的情境氛围。在欣赏《田园交响曲》时,添加乡村田野中的自然音效,让学生仿若漫步于田园之间,感受到清新宁静的气息,体会到贝多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在音乐中的流淌,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助力其在音乐情境中深化对情感表达的感悟,提升音乐感知能力与审美素养,让多媒体资源成为音乐课堂中连接学生与音乐情感世界的重要桥梁。
2.3演唱与演奏实践
对于演唱者而言,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是关键,像美声唱法要求演唱者运用胸腹联合式呼吸,这样可以让气息更稳定、持久,从而唱出饱满、圆润的声音。共鸣的运用也很重要,头腔共鸣能够让高音听起来明亮、空灵,在唱民族歌曲的高音部分时常常会用到。咬字吐字也不能忽视,流行音乐作为最易于被大众接受、喜爱的音乐形式,在我国也具有着相当长的发展历史。在流行歌曲演唱中,清晰的咬字能让听众更好地理解歌词情感。演唱者要根据歌曲的主题来传达情感。不同的音乐风格情感表达也不同,要是在摇滚演唱中,更多的是通过激昂的声音、夸张的表现力来展现反抗、不羁的情绪。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指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的指法能够让演奏者更流畅地弹奏,像音阶练习中的指法固定模式可以帮助快速而准确地完成演奏。
英国钢琴教育家马太在其钢琴演奏理论中提出“技巧服务于音乐”这一基本原则,准确揭示出音乐与技巧的辩证关系,指出钢琴演奏者必须具备音乐能力与技巧能力,演奏者同样需要通过乐器来表达情感,在演奏古典交响乐的慢板乐章时,用柔和的力度、舒缓的节奏可以传递出宁静、深远的情感。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音乐能力和娴熟的技巧能力拜倒同等重要的位置,都予以严格的训练。
2.4音乐创作活动
我们应该先找到自己的灵感来源,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能成为灵感。拥有过一段美好的恋爱经历也许会启发创作者写出温馨浪漫的情歌;而经历挫折时,也许会创作出深沉的、充满力量感的作品来表达内心的挣扎和奋起,任何情感都会给你带来启发。大自然的各种元素对音乐创作也很有帮助。潺潺的溪流声可以启发创作者谱写舒缓、宁静的旋律;汹涌的海浪声或许能激发磅礴大气的音乐篇章。绘画、文学等也能为音乐创作提供灵感。当欣赏一幅充满动感的画作时,创作者可以会根据画面中的色彩和线条的流动来构思一段节奏明快的乐曲。
音乐创作的核心部分之一就是创作过程与完善。创作者会通过在脑海中构思或者在乐器上反复试验来寻找满意的音符组合。从一个简单的动机(如几个连续的音符)开始,不断地发展、变化,运用重复、模进、扩展等手法,形成一段完整的旋律。和声能够丰富音乐的色彩。创作者要考虑如何选择和弦来衬托旋律。在一段欢快的旋律下,可以会使用明亮的大三和弦来增强愉悦的感觉;而在表达忧伤情绪时,小三和弦或许更合适。节奏也能赋予音乐活力,可以根据音乐的风格和想要表达的情感来设计节奏。在创作舞曲时,会采用富有动感的、规律的节奏型;而在创作冥想音乐时,节奏会比较舒缓、自由。编曲这一步是为音乐添加各种乐器的音色。如果是一首流行歌曲,可以会加入吉他、贝斯、鼓等乐器的声音来丰富音乐的层次;如果是古典音乐作品,可以会考虑弦乐、管乐、打击乐等乐器的组合方式;修改调整:创作者需要反复聆听作品,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要是觉得某个段落的旋律过于平淡,就会重新构思;或者发现和声进行有些突兀,就会调整和弦。
3.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能力至关重要,音乐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还对其发展具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和文学素养有着积极意义。本次教学实践以一首经典的初中音乐教材歌曲《让世界充满爱》为例,通过聆听、分析、演唱、演奏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分析能力和表现能力。让学生了解《让世界充满爱》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特点,掌握演唱技巧,并能够通过歌声真挚地表达出歌曲中蕴含的关爱、和平等情感,提高学生音乐情感表达能力。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的创作背景资料,包括其诞生于特定时代背景下,旨在呼唤世界和平与友爱等具体信息,让学生对作品有初步认知,为后续情感理解奠定基础。讲述歌曲在公益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引发学生对其情感内涵的思考。老师会从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剖析音乐。如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快慢变化等与情感表达的关联。教师范唱不同段落,引导学生感受抒情段落的柔和旋律与激情段落的有力节奏所传达的不同情感层次,让学生明白音乐元素对情感塑造的作用。教授学生正确发声方法,如气息控制、共鸣运用等,使学生能自如地演唱歌曲。在技巧练习中融入情感引导,如唱到“轻轻地捧着你的脸”时,可以用轻柔气息和舒缓发声体现关爱;唱到“让世界充满爱”高音部分,可以用饱满气息和明亮音色展现坚定信念,让技巧为情感表达服务。课堂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歌曲情感的理解与诠释方式,鼓励学生在演唱中加入肢体动作、表情变化,并进行眼神交流,让观众身临其境。如一组学生在演唱时眼神专注、面带微笑、双手轻摆,增强情感传递效果;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小组表现,分析情感表达的优点与不足,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与提高。
4. 结论
学生从最初对歌曲的生疏、情感表达的生硬,转变为能够较为深刻地理解作品内涵,并在演唱中自然流露关爱、温暖等真挚情感。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反馈,学生在音乐表现力、情感敏感度方面有显著进步,多数学生能依据音乐特点调整演唱情感,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显著提高。通过对不同音乐作品的细致剖析,从古典的优雅旋律到现代的多元节奏,从民族音乐的独特风情到流行音乐的时代印记,我们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丰富情感世界的大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逐渐学会运用音乐元素,如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和声的色彩等,去解读作品背后的情感密码。他们不再仅仅是音乐的聆听者,更是情感的体验者和传递者。
此次教学实践表明,深入的作品分析、针对性的演唱技巧训练以及多样化的情感表达实践活动,能有效提升初中学生音乐情感表达能力。在这个教学中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培养学生音乐情感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且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持续优化教学方法,精心挑选多样化且富有内涵的音乐作品。我们应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拓展音乐教育的边界,为学生创造更多沉浸式的音乐体验机会,让音乐真正成为他们表达情感、塑造品格、丰富心灵的有力工具,使初中音乐课堂成为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坚实阵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音乐与情感的交织中,助力学生走向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舞台。
参考文献
[1] 李露洋,社会变迁镜像: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北地区音乐作品中的时代表达与情感表达[J].沈阳音乐学院,2024,(11):15-16
[2] 樊华,音乐能力与技巧能力的训练—马太钢琴演奏理论研究与实践[J].天津音乐学院附中,2010,(2):10-11
[3] 许晓姗,小学音乐课堂聆听体验方式方法探究[J].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锦里小学,2017(17):9-10
[4] 彭丹鸿,研究美的情境创设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实验中学,2014,(14):7-8
[5] 孔宪孜,论流行音乐演唱组合课程的教学及舞台艺术实践[J].吉林艺术学院,2019,(21):9-10
作者简介:崔琼,1985.04.09 ,女 ,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 ,职称 :中学一级 学位:学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