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域下初中美术核心素养培养路径探索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陈立

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慧泽学校 130118

摘要

本研究立足初中美术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在跨学科视角下探索初中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构建美术核心素养与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框架,强调深度交融的设计原则和大概念统整的课程逻辑。通过逆向单元化项目设计,在真实情境中实施跨学科实践。同步开发嵌入式评价量表追踪学生美术思维迁移情况,验证五大素养协同发展的实际效果。最终形成可推广的教学范式,证实该路径有效促进深度学习与能力迁移,为初中美术教育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

跨学科;初中美术;核心素养;路径

正文


引言:在初中的美术课堂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学生能熟练临摹石膏像,却看不懂传统年画里的吉祥密码;可以精准调配水粉色调,却说不出莫奈笔下的光影和光学定律的关联这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单科美术教学的短板——当艺术被禁锢在画室方寸之间,图像识读、文化理解这些核心素养便成了悬在半空中的楼阁。

新课标吹来“学科融合”的春风,现实中却仍有困局——传统单科教学难以承担起图像识读、创意实践等五大素养的综合任务;而表面拼贴式的“跨学科”又容易陷入知识碎片化的困境。我们需要打破这样的困局,不是把美术成为其他学科的背景画,也不是让其他学科与美术毫无关系,而是要让多学科知识像溪流汇聚到艺术创作的大海,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滋养五大素养。当敦煌纹样遇到数学的严谨,当水彩渐变遇到光学的理性,美术教育才能真正成为素养生长的沃土。

一、跨学科融合的理论框架构建

1.美术核心素养与跨学科融合基点

初中美术核心素养包含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方面,其培育离不开多学科知识支撑以实现深度发展。数学的几何秩序为传统纹样构成提供理性解析视角;物理学的光学原理科学诠释了莫奈的光影变化,使学生理解色彩与光线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历史学的时代背景分析给予作品叙事解码钥匙,助力学生领悟图像背后的社会思潮与精神象征

驱动性问题源于特定情境,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1]当学生用数学函数推演青花瓷纹样的连续生成规律,用化学知识实验敦煌矿物颜料的稳定性,他们的文化理解与创意实践素养就在跨学科融通中实现共生,成为跨学科赋能美术教育的理论基础。

2.深度交融机制设计原则

要达到学科深度交融,必须遵循三项核心原则——问题导向的真实性原则、知识重构的整合性原则、思维迁移的持续性原则。三个原则共同保障学科交融不止停留在知识拼贴的浅层次上,在艺术创作里产生化学反应,让科学的严谨理性、文化的感性厚重变成美术素养的筋骨。

3.大概念统整的课程逻辑

大概念是统整课程设计的灵魂枢纽。课程架构以美术学科本体为经线,多学科知识为纬线,织就逆向设计的单元化项目网络。例如从商周礼器“器以载道”的文化内涵切入,指导学生运用几何变换解构饕餮纹抽象构成,设计出既具狞厉之美又符合现代简约法则的三足陶鼎;要求学生搜集地方抗战口述史,结合版画叙事策略,创作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主题套色木刻这样的逻辑让碎片化的知识在艺术问题解决中自然聚合,促使核心素养在跨学科熔炉中完成从知识累积到素养生成的根本性跨越。

二、 真实情境驱动的路径实施

1.逆向单元化项目架构

在课程里,基于项目学习可以为促进跨学科研究创造空间,因为学生需要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处理复杂的课题。[2]逆向单元化项目设计以终为始,围绕核心素养设定确立成果目标,然后反向规划学习途径。“传统纹样里的数理密码”项目,预设成果是学生设计的几何纹样陶瓷实物,从这里拆出三阶段任务:借助数学课学习黄金分割与对称变换,再量度分析青铜器饕餮纹的构成规律;历史课探究商周礼器的文化含义;美术课融合数理逻辑与文化符号,创作现代纹饰这样的架构保证每个环节都指向素养目标,让图像识读和创意实践在数学严谨性与文化的传承中同步深化。

2.学科知识整合实践

数理知识与美术表现的融合着眼于科学思维向艺术创造的转化。在初中“光学实验”里,学生先用物理棱镜分光实验记录光谱波长,再用水彩混色验证补色关系,最后创作模仿莫奈的光影习作,把光学原理转化为色彩表现力。在“力学实验”中,学生用数学向量分析应县木塔斗拱结构,制作承重纸模型测试受力分布,最终设计融合古建筑智慧的斜拉桥造型装置。此过程使物理定律与数学公式不再是抽象符号,而是解读艺术规律、激发创作灵感的重要工具。

文史叙事与美术创作的共生强调情感体验与文化理解的交融。在初中学习中国近代史时,学生收集地方抗战口述史,分析古元版画《减租会》的黑白对比与刀法节奏如何加强斗争叙事,然后创作反映本土英雄事迹的套色木刻,把历史细节变成视觉张力。在学习诗经时,通过考证《采薇》中的植物意象,用工笔画技法绘制出既有博物学精度又有诗意审美的彩墨长卷,让文学意境成为图像叙事的灵魂。这种实践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够培养他们的艺术表现力[3]。同时深化文化理解素养,给美术表现增添历史的厚度与文学的灵性。

3.创作模型落地

跨学科创作模型,靠真实项目驱动素养整合。生态模型创作拿“湿地保护”来说,学生先做水质检测、物种记录等科学调查,用数据可视化图表把生态问题转化出来,再搜集废弃塑料瓶制作水生生物雕塑,组合成警示性装置艺术,让环保观念通过视觉冲击直抵人心。模型通过“调查-转化-创作-展示”闭环,五大素养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实现协同生长。

三、评价体系与素养效能验证

1. 嵌入式多元量表设计

构建嵌入式四维评价体系以精准追踪跨学科项目中的素养发展。

过程性量表瞄准阶段任务表现——在青铜纹样探秘单元里,考量饕餮纹几何拆解精确度(数学逻辑)、纹样象征意义领悟深度(历史联系)、陶艺创新创造能力(美术表达)三大指标;成果性量表评判跨学科学会能力,像湿地生态装置既要符合数据可视科学标准(图像辨识),又要具备材料艺术转换效果(创作尝试),还要体现出生态道德传播程度(文化涵义);反思性量表依靠创作札记抓住思维轨迹,学生写下是怎样把数学网格坐标变换成飞天衣裙舞蹈的韵律美感;而互评性量表使用多种学科老师一同判定,历史老师查看抗战木刻的历史情况再现水平,物理老师核查光线实验和色彩表现是否有逻辑关系。

四维数据以雷达图动态呈现素养发展轨迹,突破单一结果评价局限。

2. 美术思维迁移监测

通过创作行为来锚定思维跃迁的关键点,在物理光学实验项目中设置三阶监测,第一次写生时有78%的学生凭直觉调色,棱镜实验后92%的学生主动运用补色关系表现教堂石壁冷暖的变化,最终有63%的学生将光学思维迁移至玻璃幕墙的折射效果创作。学习中国近代史时临摹革命版画,刀法运用体现思维跃迁的层级:最初是机械地模仿古元三角刀法(技法层面),中期结合口述史后,用粗犷平刀表现农民抗争的力度(文化层面),后期创作出结合木刻语言与现代涂鸦的作品(创新迁移层面)。

监测显示,跨学科知识内化为思维工具后,学生在陌生情境下调用美术语言的主动性显著提升。

四、结束语

当前实践还存在两重困境,跨学科师资协作依靠个人经验,需要美术、数理、文史教师形成常态化的教研工坊来建立协同机制;嵌入式评价量表操作复杂,需要智能化的素养图谱生成工具降低操作难度。推广路径要分层推进,基础层面轻量化实践模块提炼,深化层面区域共享资源库构建,后续研究会着力技术赋能,旨在弥合知识学习与艺术实践的断层,构建“问题—资源—技术”三位一体支持系统,持续优化素养培育链条。

当数学的理性、 历史的厚重、科学的求真才真正融进艺术创造的血脉里,美育才可能变成滋养生命完整性的工程,这是改革深水区的破题之处,也是新时代艺术教育者肩负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郝赫,张嘉萱.锚定新课标:初中美术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及反思[J].新课程评论,2024(1):60-69.

[2]胡知凡.核心素养与世界中小学美术课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356-358.

[3]孔新苗.论为美育的艺术教育[J].美育学刊,2022134):1-1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