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党建+”模式对基层组织建设的影响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王斌

云南省烟草公司保山市公司施甸分公司 云南省保山市 678200

摘要

基层组织是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党建+”模式作为一种创新性党建工作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基层组织建设领域。本文基于深化“党建+”模式的内涵及特点,结合案例研究与问卷调查方法,对该模式在基层组织建设中的具体实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党建+”模式通过整合党建与社会治理、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多领域工作,使基层组织的政治引领力、服务能力以及组织凝聚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关键因素包括党建资源的有效配置、党员干部作用的发挥以及社区参与度的增强。进一步深入推广“党建+”模式,将有助于提升基层治理的系统性和协同性,为新时代基层社会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

党建+模式;基层组织;社会治理;政治引领力;组织凝聚力

正文


引言

基层组织是我国社会治理的基石,其建设质量直接决定了国家治理水平的高低。然而,当下我国基层组织的建设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传统的工作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治理的需要,组织力量的凝聚力及服务能力有待提高。为此,"党建+"模式应运而生,这一模式将党的建设与社会治理、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多领域紧密结合,致力于推动基层组织建设的新发展。因此,本文旨在深化对"党建+"模式在基层组织建设中应用的研究,以揭示其在提升基层组织的政治引领力、服务能力和组织凝聚力中的作用机制。

 

1、基层组织与“党建+”模式的关联

1.1 基层组织的定义和功能

基层组织作为贴近民众生活的组织形式,如地方社区、村委会、企业党支部等,是实现国家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载体与保障。依据宪法和相关法规,其核心职责在于服务群众,涵盖政策落实、服务提供、公共事务维护及经济发展促进等任务,为长治久安筑牢根基。

基层组织功能多元且重要。政治引领上,它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让党的政策与思想及时触达基层,发挥积极作用,增强群众获得感与认同感。服务方面,积极响应需求,提供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借社区活动、志愿服务激发居民参与治理热情,提升幸福感与集体凝聚力。组织协调上,搭建沟通平台,整合资源力量,形成有效合作机制,提升治理效率。同时,基层组织还承担解决矛盾、化解冲突之责,优化治理结构,营造多元主体共治氛围。此外,在经济发展中,基层组织推动地方建设、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增长,满足居民物质文化需求。

1.2 深化“党建+”模式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深化“党建+”模式是应对新时代基层组织建设需求的重要战略,其内涵在于整合党建工作与社会多元需求,推动基层组织全面提升。该模式将党建融入社会治理各领域,不仅局限于政治引领,更拓展至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通过党建与社会服务、社区发展、基层治理等结合,形成综合性工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与信息互通,提升工作协同效应。

其突出特点为创新性与灵活性。基层组织可探索多样工作方式,适应不同社区与人群需求,灵活调整思路方法,响应居民建议,增强服务针对性与有效性,激发成员积极性与创造力,提升组织活力。同时,“党建+”模式增强基层组织政治引领力,实现党的政治优势与社会资源结合,构建“以党建为引领、服务为核心”格局,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升凝聚力与影响力。此外,注重居民参与,通过民主议事等方式激发治理热情,形成共同体意识,使基层组织成为居民共治舞台,增强凝聚力,为新时代社会治理提供新思路与实践方向。

2、“党建+”模式对基层组织建设的现实影响

2.1 "党建+"模式在提升基层组织政治引领力服务能力和组织凝聚力方面的作用

“党建+”模式在提升基层组织政治引领力、服务能力与组织凝聚力上成效显著,推动基层组织职能全面拓展。政治引领力上,该模式将党的理论与政策融入基层治理实践。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党群思想沟通与情感联结。基层组织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借多种形式强化党的声音,使政策信息迅速传播,增强群众对党的认同感,提升政治敏感性与认同感。服务能力方面,“党建+”模式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整合社会资源与服务,构建多元服务平台。基层组织借此更有效满足居民教育、医疗等需求,通过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等创新服务方式,增强居民参与感与满意度。服务多样化和专业化,提高了基层组织对群众需求的响应速度,强化了组织的社会责任感。

组织凝聚力上,该模式密切党群关系,加深社区成员信任与合作。党员干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业主委员会、志愿服务队等多元组织形式,激发居民主动性与创造性,营造良好社区治理氛围,增强社会整体凝聚力,为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完善与现代化新社区建设提供新参考。

2.2 党建+模式实施中的关键因素党建资源配置党员干部作用社区参与

“党建+”模式实施中,党建资源配置、党员干部作用及社区参与是影响基层组织建设质量与效率的关键因素,三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基层治理创新发展。党建资源有效配置是成功基础。合理调配政策、资金、人员、技术等资源,整合以适应多元社会需求,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不同领域党建工作互联互通、协同增效。尤其在资源有限背景下,合理配置利用资源对提升居民获得感与满意度至关重要,资源需向基层倾斜,优化使用效果。

党员干部作用不可忽视。作为基层组织重要力量,他们肩负引领推动重任。通过职能转变,在服务社会治理、推动社区经济发展、加强文化传承中发挥作用,可提升基层组织治理能力。党员干部需具备组织协调与服务能力,积极参与是推动“党建+”模式实施的动力,也是增强党组织影响力的关键。培养选拔有创新与实践经验的党员干部,有助于基层组织自我更新。社区参与为“党建+”模式注入活力。居民积极参与使其更贴实际、合需求,增强归属感与参与感,激发社区创造力与凝聚力。建立多元参与机制,促进党群互动,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是提升民主决策水平、增强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

党建资源配置、党员干部的作用、社区的参与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关系,决定了“党建+”模式在基层组织建设中的现实影响。利用好这些关键因素,有助于更有效地推动基层治理的创新与发展,确保制度与实践的统一,为新时代的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结束语

本研究深度探讨了“党建+”模式对基层组织建设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内涵、特点和实践效果。“党建+”模式整合党建与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等领域,有效提升了基层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服务能力和组织凝聚力。实践的关键因素包括党建资源的优化配置,党员干部的作用发挥以及社区参与度的提高。研究存在局限性,一是案例选择可能影响结果的普适性;二是问卷调查样本有限,难以全面反映不同场景下的特点。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扩大样本,结合定量和定性方法探讨“党建+”模式的长期效果和适用性,为提高我国基层治理水平提供更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武锐.基层组织凝聚力建设策略思考[J].现代企业文化,2020,(03):137-137.

[2]薛艳.党建引领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J].中国核工业,2020,(10):46-47.

[3]靳彩虹.发挥基层组织活力 增强支部凝聚力[J].民主,2022,(03):20-20.

[4]仇思源曾鹏.提升基层组织力  党建引领促发展[J].上海教育,2021,(34):56-57.

[5]占莉.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夯实基层组织建设[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2020,(1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