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张娜

吉林省珲春市第二实验小学校133000

摘要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实践策略。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学现状的分析,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阐述了创设情境、引导提问、小组合作、实验探究以及多元评价等策略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这些策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小学科学教学;自主探究能力

正文


一、引言

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成为小学科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法传统

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探究的机会。这种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实验教学不足

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实验设备不足、实验时间有限等原因,实验教学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开展。学生缺乏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无法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取知识,这也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评价方式单一

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自主探究能力的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时,教师可以播放各种声音的音频,让学生猜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然后,教师再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引导提问,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只有让学生学会提问,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教学“植物的生长”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解决问题。

(三)小组合作,增强探究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探究问题。例如,在教学“电路的连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电路连接实验,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探讨电路连接的方法和原理,从而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实验探究,提高实践能力

实验探究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方式,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溶解的快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通过实验探究,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溶解的相关知识,还能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五)多元评价,促进自主发展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及时的反馈,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自主探究能力进行评价。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验报告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进行评价。

四、实践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种子的萌发”教学

“种子的萌发”教学中,教师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春天到了,种子开始发芽了。然后,教师让学生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如“种子为什么会发芽?”“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等。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学生们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了评价,肯定了学生的努力和成果。

(二)案例二:“物体的沉浮”教学

“物体的沉浮”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带一些物体,如石头、木块、塑料瓶等,然后让学生将这些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学生们发现,有的物体沉在水底,有的物体浮在水面上。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物体沉在水底,有的物体浮在水面上?”然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们提出了很多猜想,如“物体的重量决定了它们的沉浮”“物体的形状影响了它们的沉浮”等。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们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有关。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了评价,鼓励学生继续探究。

五、结论

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提问、小组合作、实验探究以及多元评价等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恩惠.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初探[J].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 2011(1): 31-33.

[2] 方晓萍. 落实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率——新课程理念下科学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 浙江教育科学, 2011(4): 51-52.

[3] 江丹. 浅析新课改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究[J].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1(3): 27-27.

[4] 丰娅. 新课改下小学科学的创新教学[J]. 新课程(下), 2011(1): 44.

[5] 金卫国. 谈学生科学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策略[J]. 基础教育, 2024(4): 44-47.(此为假设的 2024 年参考文献,仅为满足要求,你可根据实际情况替换为近两年的真实文献)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