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兴趣导向的项目式学习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郑静萍

华南理工大学幼儿园

摘要

幼儿园教育正经历从知识灌输向能力启发、从教师主导向儿童主动参与的深度转型。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以真实问题为核心、以合作探究为手段的教学模式,日益受到学前教育领域的重视。在此基础上,儿童兴趣的激发与引导被视为项目设计的首要前提。本文从幼儿园教学实际出发,分析儿童兴趣驱动在项目式学习中的核心价值,系统梳理其在主题生成、课程组织与学习评估等环节的实践路径,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讨操作可行性。研究表明,以兴趣为导向的项目式学习能有效提升幼儿的专注力、合作力与探究能力,构建起更具儿童视角、生活意义与成长价值的学习生态。


关键词

项目式学习;幼儿园教育;儿童兴趣;课程组织;教学策略;学习效能

正文


引言

学前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极为关键的时期,教育内容的组织方式与教学活动的实施模式,直接关系到儿童思维品质、社会性与学习兴趣的形成。传统的活动教学常将教师设定的主题置于中心,忽视儿童自身好奇与主动探索的驱动力。近年来,项目式学习因其强调过程性、情境化与合作性,被越来越多幼儿园纳入课程实施体系。尤其是在“幼儿为本”理念引领下,将儿童兴趣作为项目起点与核心引擎,成为促进课程生活化与学习个性化的重要突破口。本文围绕“兴趣驱动—项目生成—协同推进—过程评价”的实践框架,探讨项目式学习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路径,旨在推动更具儿童逻辑与教育价值的教学革新。

一、基于兴趣生成的项目式学习课程构建逻辑

(一)兴趣识别是项目启动的前提条件

儿童兴趣是其内在学习动机的外在表现。在课程初期,教师应通过观察、交流与日常记录,捕捉儿童自发的关注点与表达行为,借此形成项目主题的初步构想。兴趣识别不仅限于个体,还应关注群体共性倾向,以确保项目具备广泛参与基础与发展潜力。教师还可借助情景模拟、自由谈话和图画表达等方式,挖掘儿童深层兴趣,避免对兴趣的片面化解读,从而为后续项目内容的科学设计奠定真实基础。

(二)儿童经验参与决定项目主题的生长方向

项目式学习要求教师在制定项目目标与任务路径时,充分嵌入儿童已有经验与生活场景。如在“我家的宠物”项目中,儿童的真实生活经历被转化为项目研究基础,形成以观察、记录、表达为核心的系列活动。经验的可迁移性使项目更贴合儿童的现实感知,激发其持续参与意愿。教师在设计过程中还应关注经验背后的情感联系,引导儿童将生活记忆转化为学习兴趣点,使项目主题具备更深的情境融入度与儿童自我表达空间[1]

(三)课程结构设计体现儿童发展节奏与探究逻辑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课程不应一成不变,而需根据儿童兴趣波动与理解深度适时调整节奏与活动内容。教师需构建“兴趣驱动—问题引导—任务挑战—结果呈现”的动态循环结构,让儿童在主题深入的过程中体验挑战、调整策略并收获成就感,从而完成内在建构与社会互动的双向发展。课程进度不应完全依赖固定时间表,而应给予弹性时间窗口,鼓励儿童在“深入一题”的探索中经历知识建构、情感体验和社会交往等多重维度的成长过程。

二、项目式教学实施中的兴趣导向策略

(一)营造可感知的探究情境激发主动参与

有效的项目学习始于真实且富有挑战性的情境。教师可通过角色扮演、实物展示、生活事件引导等方式,将儿童置于“问题发生地”,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如在“超市探秘”项目中,通过真实购物场景模拟,引导儿童对商品分类、计数、支付方式等展开自主提问并设计解决方案。情境营造不仅要具备视觉与操作的真实性,更应嵌入具有社会意义的交互环节,使儿童在角色转换与问题碰撞中获得学习动力,促进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与情感体验的同步发展。

(二)儿童自主选择与协作驱动的任务分工机制

项目式学习强调儿童对任务的真实参与感。在任务设计中,教师可引导儿童根据兴趣选择小组或角色,在协作中完成探究目标。通过“自由建组—角色协商—任务共建”方式,形成以兴趣为基础的合作网络,使儿童在分工与协作中逐步学会倾听、轮流与责任意识的建立。协作过程中,教师应提供适度支持,帮助儿童识别个体优势与小组需求之间的关系,鼓励他们通过语言表达、肢体合作和规则协商实现共同目标,逐步形成初步的组织意识与集体归属感[2]

(三)教师角色转换促进兴趣持续与方向把控

在项目过程中,教师需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与资源的协调者。通过提问、追问与适时支持,帮助儿童在兴趣维持过程中拓展思维空间,并引导其从直观兴趣向结构化学习迁移。例如当儿童在“种植计划”中产生兴趣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其思考植物成长条件、观察记录方式与表达方法,从而提升项目深度。教师应善于捕捉儿童发言中的潜在问题,并适时引入扩展性材料或跨领域资源,让原始兴趣逐步转化为探究能力的发展通道,实现由兴趣驱动到思维建构的教学价值转化。

三、兴趣导向下的项目成果表达与学习评价机制

(一)多元呈现形式彰显儿童主体价值

儿童项目成果不应局限于文本或图画展示,还可拓展至口述汇报、角色表演、情景体验等多种方式。通过成果多样性表达,反映儿童在认知、情感与社会性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同时,这种开放式呈现有助于家长和社会了解幼儿园教育的真实状态,增强教育共识与合作意识。在呈现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儿童自主选择表达方式,让他们在舞台中获得自我肯定,在分享中学会倾听与回应,在真实交流中激发再次探究的动力,形成持续学习的正向循环[3]

(二)过程性评价体现发展性与差异性支持

项目学习更关注儿童在活动中的变化与成长,而非结果的优劣。教师应通过观察记录、成长档案、儿童访谈等方式,追踪其在问题思维、语言表达、动手能力与社交表现等维度的变化,建立支持性、鼓励性的成长反馈体系。评价应充分考虑个体发展差异,强调“相较于自己”的进步与努力过程。针对不同层次儿童的表现,教师可设立动态成长目标与阶段性鼓励机制,使每位儿童都在可视的成长轨道上获得认可、增强信心,从而实现评价即激励、过程即成果的育人价值。

(三)家园协同机制扩展兴趣支持的外部资源

儿童兴趣往往在园外生活中延续与拓展。幼儿园可通过项目简报、互动家长会、亲子共研等方式,实现家庭对项目的理解与参与。家长不仅是信息反馈源,也是资源提供者与共同学习者,在项目延展阶段可提供丰富环境、支持材料与生活场景补充,形成“园内—园外”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建立“家庭兴趣观察记录”与“亲子项目实践册”,促进家园在项目目标、策略与反馈上的信息同步与节奏匹配,推动幼儿在多维学习生态中实现认知连贯与兴趣递进。

结语
以兴趣为导向的项目式学习实践,不仅是幼儿园教学形式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的深化。它尊重儿童的认知节奏与情感状态,强调从儿童视角出发建构课程,并通过真实任务激发其学习内驱力与社会协作能力。本文从兴趣识别、课程组织、教学实施到成果评价等方面提出系统路径,强调教师、儿童与家庭之间的协同关系。未来,项目式学习的深化应立足本土儿童发展特征,探索更具弹性与生态性的教学模式,在教育生态中实现“教—学—评”一体化重构,让每一位儿童都在兴趣驱动中主动生长,收获探索的快乐与学习的价值,最终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林洁. 项目化学习在幼儿园教学中的适应与转化[J]. 学前教育研究, 2023, 41(4): 15-19.
[2] 王晓丹. 幼儿园课程改革背景下儿童兴趣导向教学的探析[J]. 幼教论坛, 2024, 33(2): 27-31.
[3] 刘若杉. 儿童主导型项目学习的实践路径研究[J]. 学前教育导刊, 2023, 29(6): 42-4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