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化教学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张然

济宁学院附属小学

摘要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作为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品质培养的关键环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常面临学生写作动力不足、内容空泛、语言苍白等问题。情境化教学作为一种以真实或模拟场景为依托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拓展表达空间并丰富语篇结构。本文从当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实际出发,分析情境化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探讨课堂中构建真实语境、创设虚拟情境及多模态资源融合等策略,梳理实施过程中的师资问题、评价机制与资源供给等关键难点,提出相应的改进路径。研究显示,系统推进情境化教学有助于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写作生态,提升其语言运用、情感表达与综合写作能力,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走向深度学习与真实表达的转型路径。


关键词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情境化教学;表达能力;课堂实践

正文


引言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承担着启发学生表达思维、传递情感与建构语用能力的多重任务。然而,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写作教学仍停留在“命题—作文—批改”三段式流程中,缺少对真实写作环境和情感语境的还原,导致学生难以产生表达冲动,作文内容模式化、套路化现象严重。当前教育理念强调核心素养与真实能力的培养,情境化教学以生活化、活动化、故事化为特征,为写作教学注入了实践可能。它以情境为驱动,围绕真实问题、生活体验与情感认同构建写作场景,促使学生自然表达、内在生成,从而实现语文写作教学的“真问题、真情感、真表达”目标。本文将基于教学实际,系统剖析情境化教学在小学语文写作中的应用价值与策略路径。

一、情境化教学在小学语文写作中的价值呈现

(一)激发写作动机,打破表达沉默

许多小学生写作中常表现出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其根源在于生活经验匮乏或缺少情感触发。情境化教学以故事引导、生活再现、角色代入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绪反应和表达欲望,构建有话可说的写作基础。当学生处于具体、可感的情境中,更容易唤起联想与叙述冲动,使写作不再是抽象的任务,而成为主动表达的自然行为。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写作背景,还能引导其从日常经验中提取写作线索,建立起写作与现实的心理通道。

(二)丰富内容表达,拓展写作视角

在构建真实或虚拟语境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对话、参与等方式获得第一手写作素材。这种基于场景的语言输入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内容储备,还促使其从多个角度审视写作主题。特别是在描写类、叙事类作文中,情境提供了细节支撑与情感线索,使文章更具生活气息与内在张力。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不同角色中进行语言模仿与情感代入,从而呈现出更加立体的内容构思与表达角度[1]

(三)促进思维生成,建构语篇结构

写作不仅是语言呈现,更是思维活动的外化。情境化教学通过设置问题、引发冲突、推动情节发展,引导学生在逻辑推进中梳理观点、组织语言、建构段落,从而实现从语言堆砌到结构成篇的转化。尤其在指导写人、写事类作文中,情境能帮助学生理解事件发生情感变化结果呈现的叙述逻辑,提升篇章构建能力。与此同时,通过持续的情境观察与结构建构练习,学生还会逐步形成内化的表达逻辑与篇章审美意识,增强写作条理性。

二、小学语文写作中情境构建的策略路径

(一)创设贴近生活的真实语境

教学应紧扣学生熟悉的校园、家庭与社区生活,通过布置任务、实地观察、角色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写所见、写所感、写所想”例如开展“我的早餐故事”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围绕自己每天吃的早餐展开观察和采访,可以记录家人准备早餐的过程、摊贩的小摊景象,甚至是一次特殊的早晨经历。任务完成后,学生可将素材整理成文,写下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情境中的感受与思考真实情境不仅增强了写作素材的真实感,还提升了表达的真实性与逻辑性。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拍摄日常短视频、制作观察日记等方式积累素材,让生活经历真正成为写作的源泉与动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同伴互评或课堂展示活动,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表达的自信心与表达欲。

(二)营造富有情感的虚拟情境

虚拟情境通过构造故事背景、设置人物关系、激发冲突情节,增强学生代入感与创作欲。如设计假如我是小猫”“穿越到古代等想象任务,引导学生在设定中自主生成故事,丰富叙述语调与细节描写。虚拟情境打破了经验局限,为学生打开创造性表达的大门。通过情境演绎、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等方式,还能引导学生从多重身份中观察世界,激活其语言表现力与情绪表达能力。更进一步,教师可鼓励学生将写作成果转化为短剧脚本、绘本创作等作品,使情境表达延伸至多元媒介中,形成更高阶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三)融合多模态资源拓展写作输入

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等多模态资源为写作输入提供了多元通道。教师可根据写作主题,引导学生观看主题视频、欣赏图片展、聆听故事录音,再基于感知体验完成写作任务。多模态情境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体验与情绪共鸣,有效解决了无素材”“无情感的困境。教学中也可尝试以一幅图画引发多角度表达,或将音频引导与思维导图结合,帮助学生在多通道输入基础上提升构思能力与语言组织的灵活性。此外,还可鼓励学生利用手机或平板记录生活片段,通过剪辑、配音等方式参与写作任务的准备过程,拓宽其语言表达与媒介素养的交汇空间[2]

三、情境化教学实施中面临的关键问题

(一)教师创设情境能力参差不齐

部分语文教师缺乏系统的情境设计理念,创设情境常流于表面热闹、缺少真实链接或与写作目标脱节。要提升教师设计能力,需加强对写作课程的整体理解与跨领域素养,开展实用化的教学培训,引导教师从学生经验、写作目标与课程要求出发构建有机情境。此外,学校还应构建教师教学反思与交流机制,鼓励教师共享成功案例、互评教学设计,逐步形成共建共享的情境化教学文化氛围[3]

(二)评价体系滞后难以体现情境成果

传统写作评价标准偏重语言规范与篇章结构,忽视写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思维参与。在情境化教学中,需建立以写作过程、情感投入、表达动机为维度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兼顾结果评定与过程诊断,体现学生真实写作能力的全面发展。评价内容应覆盖从构思、写作到修改的全过程,借助学生作品展示、自评互评与成长档案等方式,让评价成为学习的动力而非负担。

(三)教学资源供给与课程时间不匹配

情境化教学往往需要准备充足的素材与延展时间,如实地观察、情境演绎与多轮修改等,对教师备课与课堂安排提出更高要求。为实现有效落地,学校应加强课程统筹,优化教学进度安排,鼓励开发校本资源库,为教师提供可操作、可移植的情境化教学工具。还需推动语文与美术、信息等学科协作,借助跨学科资源支撑情境构建,提升写作活动的真实度与综合性,实现课程资源的高效整合与转化。

结语

情境化教学为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注入了表达真实、情感真实与语境真实的内生动力,有效改变了写作教学脱离生活、内容僵化的困局。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情境环境,学生能够在体验中观察、在交往中思考、在表达中建构,不仅提升了写作兴趣,更培养了语文综合素养与人文表达能力。推进情境化教学不是片段式的点缀,而应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结构转型的重要路径。在教学管理层面,还需逐步建立覆盖课程设计、教学执行与评价反馈的系统机制,为情境化教学持续优化提供制度支撑。未来应加强教师支持体系建设,推进情境资源平台开发,深化过程评价改革,真正实现由写得下写得好”“写得深的教学目标跃迁,为学生终身语言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语文教育的整体质量提升注入持续活力。

参考文献
[1] 李若溪. 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教学与管理, 2022(8): 44-46.
[2] 周映雪. 小学语文情境化教学路径研究[J]. 基础教育研究, 2023(17): 62-65.
[3] 郭文嘉. 写作教学中的情境构建与表达生成机制分析[J]. 语文教学通讯, 2024(3): 28-3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