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韧性在小学高年级学业逆转中的作用分析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韩文慧

山东省东营市景苑学校 257000

摘要

探讨心理韧性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逆转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效果。基于认知评价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从理论分析角度系统阐述心理韧性的概念内涵、构成要素及其与学业逆转的关联机制。心理韧性通过直接促进、间接调节和保护性作用三重机制影响学业逆转,具体表现为增强挫折承受力、优化学习策略、缓冲负面情绪等功能。构建个体、家庭、学校三层面协同的心理韧性干预体系,能够有效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逆转,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重要支撑。


关键词

心理韧性;小学高年级;学业逆转;情绪调节;认知重构

正文

*本文系2025年度东营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与学业逆袭的关联性研究”[课题编号:DYSK(2025)第217号]的研究成果。

前言

小学高年级是学生学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课程难度增加和学习任务复杂化,部分学生出现学业成绩波动甚至下滑的现象。学业逆转作为学生从学业困境中恢复并实现成绩提升的过程,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韧性作为个体在面对挫折、压力和逆境时保持心理平衡并积极应对的能力,为理解学业逆转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当前教育实践中,过分关注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心理品质培养的现象依然存在,导致部分学生在面临学业挫折时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

1 心理韧性与学业逆转的理论基础

心理韧性是个体在面对逆境时积极调用内外资源,维持心理平衡并实现功能恢复的动态适应能力,它包含认知弹性与情绪调节及行为适应这三个核心维度,小学高年级学业逆转指的是学生从学业表现不佳状态中恢复,实现显著提升的动态过程,会经历困境识别与适应调整及能力重建这三个阶段。根据认知评价理论以及自我决定理论,心理韧性借助影响学生对挫折的认知评价,还有满足其自主性需要,和学业逆转形成紧密的理论关联。心理韧性作为保护性因子能够缓解学业压力的负面影响,而且在逆转过程当中得到强化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机制,成为学业逆转得以实现的重要心理机制[1]

2 心理韧性的学业逆转作用机制

心理韧性会通过多重路径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逆转产生影响,其作用机制体现在直接促进与间接调节和保护性功能三个层面,深入分析这些作用机制,有助于理解心理韧性怎样成为学业逆转内在驱动力,能为制定针对性干预策略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2.1心理韧性对学业逆转的直接促进作用

心理韧性可增强小学高年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自我效能感,对学业逆转产生直接推动效应,当学生在数学运算或者语文阅读理解中遇到困难,挫折承受力能让其维持心理稳定,避免因几次考试失利产生我不行消极认知,进而保持继续尝试和练习的积极态度。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会直接影响学生完成作业以及掌握新知识的信心,那些相信自己能通过努力解决学习难题的学生,会更愿意主动请教老师和家长,并且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表现出更强的坚持性。心理韧性强化了学生在面对学业挑战时的主动性[2],从而让学生能够从要我学顺利转变为我要学,主动去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坚持性品质延长了学生在面对难题时的思考时间以及练习次数。

2.2心理韧性对学业逆转的间接调节作用

心理韧性可通过调节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课堂参与度等关键要素,对他们的学业逆转发挥间接调节功能,在学习兴趣方面心理韧性能帮助学生遭遇学习困难时,仍发现学科内容趣味性,避免因暂时不理解对整个学科产生厌烦情绪,学习习惯的改善体现为心理韧性较强的学生可根据学习效果,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和作业完成方式,形成更规律且高效的学习节奏。课堂参与度提升表现为,学生更乐意主动回答问题且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即便答错也不会因内心害怕而退缩,师生关系和谐发展,让学生更轻易获得教师的个别指导与鼓励,进而建立起良好学习支持环境。同伴交往中合作学习行为有所增强,学生更愿意和同学交流彼此的学习心得。

2.3心理韧性在学业逆转中的保护性作用

心理韧性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逆转进程中起到重要保护作用,主要靠减轻学业压力对身心健康负面冲击来维护学习动力,当学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产生沮丧情绪时,心理韧性助力其快速调节情绪,避免长时间陷入自责与焦虑状态,从而保持正常睡眠和食欲为后续学习提供良好身心基础。当面对家长期望压力以及同学间成绩比较的情况时,心理韧性可让学生专注自身进步幅度,而非与他人横向对比,进而减少因外部评价所产生的心理负担,学业自信心保护机制能帮助学生把偶尔失败当成学习过程正常现象,而非个人能力体现,以此维护积极的学习自我概念,注意力保护功能可使学生在面临多重学业任务的状况下,依然能够保持专注。

三、心理韧性提升的学业逆转干预对策

依据心理韧性的作用机制来构建系统化学业逆转干预对策,需要个体与家庭及学校三个层面协同起来发力,借助科学的干预措施以及支持体系,有效提升学生心理韧性水平,为学业逆转创造出有利条件。

3.1个体层面的心理韧性干预措施

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借助情绪识别训练助力学生精准觉察,表达内心感受,构建情绪词汇库与情绪强度评估能力,运用渐进式目标设定技术引导学生,把大的学业目标拆解成具体可实现的小步骤,通过完成阶段性任务获取成就感和效能体验,开展认知重构练习传授学生识别并改变消极自动思维的方法,将我数学很差转变为我在某些数学题型上需要加强练习。建立一份个人优势档,案用以记录学生各学科与活动闪光点,定期进行回顾,强化学生积极自我认知,运用正念呼吸以及肌肉放松技术,帮助学生管理考试焦虑与学习压力,培养学生自我调节的具体技能,通过问题解决步骤方面的训练,提升学生面对学业困难时系统思维与解决能力。

3.2家庭层面的心理韧性支持体系

家长调整教育观念的重点是从只关注分数,转为关注学习过程和努力程度,以此建立成长导向的评价标准,当孩子遭遇学业挫折时,家长要实施积极归因指导,引导孩子从努力程度、学习方法和外部条件等可控因素找原因,避免能力归因带来的无助感,此外要建立家庭情感支持机制,营造温暖接纳的沟通氛围,鼓励孩子表达学习中的困惑和担忧[3]。设立家庭学习契约用以明确学习责任与支持方式,以此培养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开展亲子共读和讨论活动借助分享故事主人公克服困难经历,潜移默化传递坚韧品质,家长示范积极应对困难的行为模式,于日常生活展现面对挫折理性分析解决态度,为孩子提供榜样作用。

3.3学校层面的心理韧性培育机制

把心理韧性教育融入平常的学科教学当中,借助分析语文课文里人物品格,以及培养数学解题过程中坚持精神等方式,达成学科知识和心理品质的有机结合,建立起班级互助小组制度,依靠学习伙伴进行结对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育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团队协作能力,实施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设置进步奖与努力奖及合作奖等多种奖项,关注学生在不同维度上的成长表现。学校开展主题班会与心理健康课程,借助案例讨论与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提升学生挫折应对能力,建立教师专业培训机制,以提升教师识别学生心理状态和实施针对性指导的能力,创设校园文化环境通过励志标语与成长故事展示等,营造积极向上氛围强化坚韧品质价值认同。

结语

心理韧性在小学高年级学业逆转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直接促进、间接调节和保护性作用等多重机制,为学生克服学业困境、实现成绩提升提供了内在动力和心理支撑。构建基于心理韧性的学业逆转干预体系,需要个体、家庭和学校三个层面的协同配合,形成系统性的教育合力。未来教育实践应更加重视心理韧性的培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玉洁.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学校联结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J].心理月刊,2025,20(13):116-118+146.

[2] 李焕玉,颜军,沈波,.课外体育锻炼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自信心与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体育科技,2022,58(12):51-56.

[3] 曹俊,聂胜楠,严万森,.小学高年级学生欺负行为和心理韧性现状及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0):1525-1528+153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