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OBE理念与课程思政的软件测试类课程改革实践研究——以“系统自动化测试技术”课程为例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曾迪

重庆工程学院,重庆401320

摘要

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传统软件测试课程中“思政元素碎片化、能力目标达成度低、评价方式单一”等痛点,本文以重庆工程学院“系统自动化测试技术”课程为例,在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指导下,系统探索了课程思政与专业能力培养的融合路径。研究通过“反向设计—正向实施—持续改进”三阶段模型重构课程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体系,形成了“知识—能力—价值”三维协同的教学方案。实践表明,该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职业素养与核心价值观认同度,可为同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范式参考。


关键词

OBE;课程思政;软件测试;系统自动化测试;教学改革

正文


引言

随着软件定义一切时代的到来,软件缺陷引发的公共安全事件频发,社会对高质量测试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2023年,我国软件业务收入突破12.3万亿元,测试工作量已占研发总量四成以上[1]。然而,高校培养的人才往往出现“技术强、伦理弱”的失衡。传统课堂以工具讲解和脚本演练为主,缺乏对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和团队协作的系统培育,导致毕业生在真实项目中暴露出沟通不足、规范意识淡薄、问题定位能力不强等问题。《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专业课程要把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2]。成果导向教育(OBE)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为课程思政落地提供了系统化工具。本文依托于重庆工程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系统自动化测试技术”课程为载体,尝试在OBE框架下系统融入课程思政,探讨二者深度融合的路径、成效与推广价值。

一、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1.OBE理论:Spady[3]提出OBE的四个核心原则——清晰目标、扩大机会、高阶期待、反向设计。本研究将毕业要求分解为课程可测的“知识、技能、态度”三级指标,实现培养目标精准落地。

2.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不是增开一门课,而是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4]。软件测试蕴含质量意识、工匠精神、辩证思维、社会责任等丰富思政元素,通过“基因式”嵌入教学主线,可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

3.分析框架:构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四维框架,确保思政元素与专业能力点映射清晰、教学策略匹配、评价证据可追溯,形成闭环改进机制。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一直坚持以专业线为载体,以育人线为灵魂的两条主线并行的原则(图1),在大思政背景下要求各门专业课程讲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到专业课教学中,进而将价值塑造贯穿于课程教学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

 

1 计科专业双重功能育人的两条主线

 

软件测试是贯穿于整个应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全过程的,主要内容涉及测试需求分析、测试计划、测试用例设计、自动化测试环境搭建、自动化测试脚本编写、测试报告等。由于该课程知识点非常多且散,如果只是零散地讲授相关知识点,并给学生一些配套练习,学生是无法进行完整项目训练过程,也不能达到计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目标。因此测试类课程采用融合OBE和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来设计整个课程设计,如图2所示。

 

2 融合OBE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设计总架构图

 

、改革设计与实施

(一)反向设计课程目标

依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要求》及行业标准,确定本课程五大学习成果(LO):

LO1-解释自动化测试概念、流程与主流框架;

LO2-独立搭建Web自动化测试环境并完成脚本开发;

LO3-运用PO模式与数据驱动思想优化测试架构;

LO4-综合运用测试技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LO5-具备质量第一、团队协作、诚实守信的职业伦理与家国情怀。

每条LO均细化为可观测指标点,与思政元素一一映射3为部分学习成果可观测指标点。

 

3 学习成果可观测指标点

 

课程总目标定位为培养“精技术、善思辨、勇担当”的软件测试工程师,并进一步细化为五条可测的学习成果:解释自动化测试概念与流程,独立搭建测试环境,运用PO模式与数据驱动思想优化架构,综合运用测试技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具备质量第一、团队协作、诚实守信的职业伦理与家国情怀。目标确定后,教学团队选取中链农真实项目二手交易系统”为贯穿主线,按照测试生命周期划分为需求评审、测试计划、脚本开发、持续集成、缺陷分析、质量报告六个递进任务,每个任务对应一个思政主题。

(二)重构教学内容

打破原有“工具讲解—案例演示—学生模仿”的线性结构,以企业真实项目“二手交易系统“TPshop购物商城系统”为载体,设计“需求评审→测试计划→脚本开发→持续集成→缺陷分析→质量报告”六阶段任务链,对应思政主题依次为:

1.需求评审——辩证思维抓主要矛盾;

2.测试计划——大局意识与系统观念;

3.脚本开发——工匠精神与精益求精;

4.持续集成——协同共享与团队精神;

5.缺陷分析——诚实守信与敬畏质量;

6.质量报告——科技报国与服务社会。

在内容重构上,团队不再按章节平铺直叙,而是把原本零散的知识节点嵌入任务情境。需求评审阶段,教师引导学生从辩证思维角度识别主要矛盾;脚本开发阶段,通过代码走查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缺陷分析阶段,以真实安全事故案例警示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团队开发了十二段五分钟左右的思政微视频,将“大国重器”质量故事、抗疫软件测试纪实等素材剪辑成短小精悍的案例,与课堂任务无缝衔接。

(三)创新教学方法

1.双线混融:线上依托超星平台建设“资源—活动—评价”一体化学习空间;线下采用“任务驱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学生分饰测试工程师、产品经理、用户代表,体验真实职场伦理冲突。

2.三师协同:课程主讲教师负责技术讲解与价值引领;企业导师远程直播分享行业案例;辅导员参与团队建设活动,形成思政、专业、企业三方协同育人机制。

3.赛证融通:将“全国大学生软件测试大赛”赛题引入课堂,鼓励学生考取ISTQB基础级证书,以赛促学、以证促能,强化职业胜任力。

(四)多元评价体系

基于OBE“证据中心”理念,构建“课堂内—课堂外—素养—反思—测试”五维评价模型。加大过程考核权重至55%,引入同行评价、自我反思与成长档案袋,实现从“分数”走向“能力—价值”的综合画像。

、实践成效与数据分析

(一)实施对象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202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个班共48名学生参与改革实践。

(二)数据收集

1.能力达成:课程结束后对照毕业要求指标点进行达成度计算;2.思政认知:采用自编“课程思政效果量表”(Cronbachα=0.89)进行前后测;3.雇主反馈:邀请3家合作企业HR 及技术主管对实习学生进行访谈。

(三)结果分析

1.能力达成:LO1~LO5平均达成度0.82,较改革前提高18.4%;其中LO4“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提升最为显著(0.79→0.88)。

2.思政认知:学生“职业伦理”“家国情怀”“团队协作”维度得分分别提升21.3%、19.7%、1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雇主反馈:企业普遍认为学生“上手快、规范性强、责任意识高”,90%以上愿意提供正式岗位。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以OBE理念为纲、以课程思政为魂,在“系统自动化测试技术”课程中实现了专业教育与价值塑造的同向同行。实践证明,反向设计—任务驱动—多元评价的改革逻辑可有效破解传统课堂“学用脱节、知行分离”顽疾,显著提升学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与核心价值观认同度。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拓展到软件测试课程群,开发“思政元素—能力指标”映射知识图谱,构建可复制的课程思政OBE模板,助力新工科高质量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工信部. 2022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统计公报[R].2023.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 2020.

[3] Spady W G. Outcome-Based Education: Critical Issues and Answers[M]. 1994.

[4]高德毅,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7(01): 43-46.

作者简介:曾迪(1989.9-),女,汉族,重庆南岸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数据处理。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4年重庆工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融合OBE理念与课程思政的软件测试类课程改革实践研究——以“系统自动化测试技术”课程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202421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