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书院+医院”协同育人模式下医学生精细化就业指导路径探析
摘要
关键词
三院协同;医学生就业指导;路径优化
正文
随着现代医学教育不断发展,传统单一学院制育人模式在人才培养维度与协同机制上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尤其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医学院校亟需构建新型育人体系,以培养兼具临床胜任力、科研创新力和社会适应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在此改革进程中,本文提出“三院协同”育人模式,通过整合学院(专业发展)、书院(社会适应)、医院(职业成长)三大主体的优势资源,在知识建构、技能培养、职业价值观塑造等方面形成育人合力。值得注意的是,该模式在就业指导维度仍面临系统性挑战——如何突破传统就业指导的粗放形态,形成立体化多维就业指导模式,如何构建契合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需求的精细化就业指导体系,已成为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医学生精细化就业指导面临的困境
1.高校就业指导师资建设存在明显短板,专业化发展遭遇现实困境
当前承担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主体由就业职能部门行政人员、学生工作部门教职工及辅导员构成,这类群体普遍存在双重能力缺失:其一,多数人员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培训,在住院医师规培制度变革、专科医师资格认证体系迭代、区域医疗人才供需动态等专业领域存在知识更新滞后问题,理论储备与实践经验的双重薄弱导致其难以适应就业指导工作专业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其二,兼职属性导致指导资源供给失衡,常规教学管理事务与就业指导工作在时间精力分配上存在结构性矛盾,难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指导方案。
此外,临床教学团队虽具备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但受限于医疗、教学、科研等多重工作负荷,难以为学生提供持续性、深层次的个性化职业发展辅导,致使就业指导工作呈现“规模化宣讲有余而精准化服务不足”的显著特征。这种结构性矛盾严重制约了医学人才职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2.就业指导流程缺乏连贯性,一体化设计仍存优化空间
阶段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纵向整合存在不足,各学段间的职业规划辅导未能形成梯度化衔接机制。当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集中特征,大多将授课重心聚焦于毕业年级或高年级学生群体,尚未形成一套贯穿大学各阶段、层层递进、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特点的分层指导体系。此外,教学生态维度产教融合深度不足,指导形式局限于理论灌输式教学,缺乏医疗职场情境模拟、典型病例决策推演等具象化培养手段,使职业能力培育与临床实践需求产生显著错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存在明显断层,难以有效发挥其解决现实就业问题的实践价值。
3.就业指导偏重共性模式,缺乏个性化指导
当前的就业指导仍处于较为传统的发展阶段,侧重于普适性与标准化的指导模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往往以程式化、规模化的培养路径塑造学生,缺乏对个体特性与差异化需求的考量[1]。内容供给呈现浅表化倾向,仍以就业政策宣讲、求职技巧训练、岗位信息推送等普适性内容为主体,未能精准对接人工智能医疗、精准医学发展等新兴业态趋势,在职业价值观塑造、择业心理调适、职业决策能力培养等深层维度存在结构性缺失。形式载体固化于单向度传播模式,过度依赖大班制理论授课、讲座等传统路径,缺乏个性化和多样化设计,未依据年级、群体、就业类别差异开展因材施教,缺乏精细化分类指导,导致课程缺乏吸引力,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三院协同”育人模式下实施医学生精细化就业指导的优势分析
1.“三院协同”育人模式的内涵
“三院协同”育人模式的核心在于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学院、书院、医院之间的紧密合作,构建起 “专业精进—人格养成—实践转化” 的闭环生态。学院作为专业发展的主场地,负责专业和思政教育,抓学生理论与技能提升;书院作为社会适应的主阵地,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抓通识教育与自我管理;医院作为职业成长的主基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精准培育社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学院为书院和医院提供专业知识支持,书院培养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专业知识,同时为医院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医院的实践反馈又能促进学院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以及书院育人模式的优化。学院、书院与医院彼此依存、协同发力,合力推动学生就业能力进阶。
2.“三院协同”育人模式下实施医学生精细化就业指导的优势分析
2.1通过整合多样化资源渠道,构建更具规模与层次的职业指导体系
在书院制模式架构中,学院、书院与医院形成平行协同的组织体系,三方职责清晰、各展所长。其中,学院以学科建设与思想引领为核心任务,致力于系统性提升学生专业理论素养,同时着重培育其科研创新能力。书院侧重全人教育,通过通识课程和自主管理培养复合型素质,塑造健全人格;医院对接社会需求,以临床实践为平台锻造应用技能,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三院联动”教育体系通过构建学院、书院、医院的深度协作机制,形成“理论精研-素质培育-实践应用”的三维循环培养架构。
2.2实行导师制,着力构建深度紧密的师生指导联结
导师制作为书院制育人模式的核心机制,通过构建分层指导体系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该制度整合专业教师与行业资源,设立双轨导师团队:由专业课教师与医疗单位负责人组建的学业导师团队,重点帮助学生塑造科学的职业认知框架。导师通过定期交流全面掌握学生的成长轨迹,系统分析其个性特征、能力优势及发展需求,在职业规划关键节点提供定制化指导。针对不同培养阶段的特点,导师团队动态调整培养方案,将专业技能提升与职业素养培育有机结合,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2]。朋辈辅导体系则由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构成,重点解决新生适应性难题。通过经验分享、学业帮扶和职业认知引导,多维引导助低年级学生角色转变。高年级导师结合自身实践经历,系统解析专业发展路径,协助新生建立符合个体特质的职业发展框架,使其在入学初期即形成清晰的职业认知图谱。这种阶梯式指导模式既传承了优良学风,又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成长支持网络。
三、“三院协同”育人模式下实施医学生精细化就业指导的路径探析
1.构建分层分类指导体系,实施精准化职业规划
建立“职业规划导师团”三级架构(专业教师+书院导师+临床医生),针对不同学段实施差异化指导:低年级开展行业认知教育,中高年级进行临床/科研方向分流,毕业季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创建临床导向和科研导向的双轨制培养路径,其中临床导向构建“临床技能实训+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规培基地对接”培养链,与三甲医院深度合作,共同研发标准化病人(SP)教学系统,提升医学教学实践效能;科研导向实施"实验室轮转+学术导师制+学科竞赛培育"计划,搭建校-院-企联合科研平台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服务,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组建由专业教师、临床医生及行业专家构成的 “职业规划导师团”,为学生开展一对一职业规划指导,针对临床医学方向学生,提供临床技能培训与职业医师考辅;为科研兴趣学生,提供科研项目指导与学术交流资源。
2.推进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形成促就业合力
学院、书院、医院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责进行系统划分,以权责明细表为纽带,推动协同育人工作落地。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学院层面应聚焦三位一体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开展基于学科特色的职业认知教育;搭建校企协同培养平台,强化学科知识与职业场景的衔接;实施个性化职业定位指导。在教育体系建设中,书院应创新构建系统化的素质能力培养矩阵,聚焦思想引领、价值导向、心理健康、就业形势四大关键领域,夯实育人支撑体系。以通识教育促自我认知与社会适应,医院依需求提升学生临床技能,培育适配人才。书院与医院应立足各自职能优势,在多个维度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共同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3]。
一是学院、书院与医院构建临床导师联席制度,共同探索“医教协同”育人模式下毕业生就业的新路径。针对医学院学生,通过医院临床导师与书院导师的“导师制”,将临床实践与职业规划深度融合;依托医院教学资源,开展医疗岗位认知实践周活动,组织非医学专业学生参与医疗志愿服务,培养复合型职业素养,提升就业竞争力。二是打通资源壁垒,联动校医企。与医院共建临床教学就业一体化平台,实现实习规培与就业推荐无缝衔接。通过书院新媒体平台设置医疗就业专栏,实时推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疗企业校招等专项信息,实现医疗就业信息的精准匹配。三是精心组织医疗行业专项招聘。联合医院开发医疗岗位胜任力工作坊,由医院临床专家开展技能实操培训,提升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针对考研失利学生,联动医院开通补录通道,通过“临床助理岗位过渡计划”实现就业缓冲。
3.关注阶段教育,注重教育管理全程性
以精细化管理为特色,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在书院制模式下,注重就业教育的体系化和全程性,形成适应不同学段的系列就业指导课程,针对中低年级学生实施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初步建立职业规划思维,如:开设大学生涯教育第一课、行业解析、就业创业暑期专项社会实践、职业规划大赛等活动,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理想、培养职业兴趣、提升职业素养,引导学生深度探索自我,全面提升综合素养,精准锚定奋斗方向。面向中高年级深化素质培养,提升就业实力。如:开展就业形势解读、求职训练营、模拟求职大赛等活动,帮助学生基于现实情况,理性剖析就业环境,清晰认知自身职业发展优势与不足。
“三院协同”育人模式是医学院校就业育人的重要创新实践。通过学院、书院、医院的协同合作,该模式在提升医学生精细化就业指导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医学院校要深入探索就业育人创新举措,全方位强化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学燕.书院制模式下高校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的优势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15):77-81.DOI:10.13615/j.cnki.1004-3985.2021.15.013.
[2]赵坤龙.书院制育人模式下精准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路径探究[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2,(09):51-53.
[3]郑美霞,肖胜利,卢倩茹,等.书院制育人模式下双院协同就业工作机制探索——基于B大学的就业工作实证分析[J].中国就业,2024,(04):95-97.DOI:10.16622/j.cnki.11-3709/d.2024.04.034.
作者简介:蔡晓颖(1981.10-),女,汉族,河南南阳人,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黄宇媚(1991.11-),女,汉族,广东湛江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