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视角下小学班主任学生工作的实践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德育视角;小学班主任学生工作;实践策略
正文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认知与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其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品德发展。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需将德育目标融入日常教育实践,通过系统化的行为引导、情境体验和价值澄清,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判断标准。同时,班主任应注重自身言行的示范作用,在师生互动中传递积极的道德观念,使德育工作从理论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德育视角下小学班主任学生工作的理念
(一)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德育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不仅关乎学生个体的品德发展,更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公民素质。在小学课程体系中,德育不是独立存在的学科,而是渗透在各科教学和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班主任在开展工作时,需要将德育置于优先位置,通过系统设计和持续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国家教育政策明确要求将德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这体现了德育在基础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二)小学班主任学生工作的德育目标
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这些目标构成了学生品德培养的基本框架。首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道德认知,包括是非观念、善恶标准和行为准则。其次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养成遵守社会规范的习惯。再次要发展学生的情感品质,如同理心、感恩心和正义感等。班主任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使其能够在无人监督时依然保持良好行为。这些德育目标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具体的行为要求和实践活动来达成。
二、小学班主任学生德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当前德育工作的常见模式
现阶段小学德育工作主要呈现几种典型模式。说教式德育通过班会课、思想品德课等渠道进行道德知识的单向灌输,强调学生对行为规范的记忆和复述。管控式德育侧重通过量化评分、奖惩制度来约束学生行为,建立明确的违规后果。活动式德育依托主题班会、志愿服务等特定活动开展道德教育,具有时段性和项目化特征。渗透式德育尝试将道德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和日常管理,但往往缺乏系统性。
(二)学生工作中德育实施的难点
小学德育工作面临多方面的实施困难。学生个体差异导致统一的德育要求难以产生同等效果,需要个性化的教育策略。现代家庭教育的多元化取向有时与学校德育目标存在分歧,影响教育合力形成。社会环境中的价值多元现象增加了学生价值判断的复杂性,削弱了传统德育方法的有效性。德育评价的主观性使得工作成效难以准确衡量,不利于教育反思和改进。德育资源的有限性制约了教育活动的丰富性和持续性。
(三)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学生接触各种价值观的机会大增,对传统德育权威形成冲击。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使得部分家长对学校德育的配合度降低,家校协同难度加大。学生个性化发展诉求与集体德育要求之间的张力日益凸显。班主任工作负担过重导致德育精力投入不足,影响工作质量。专业支持体系的缺乏使班主任在面对德育难题时往往孤立无援。
三、德育视角下小学班主任学生工作实践策略
(一)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德育渗透
班级文化建设为德育提供了潜移默化的实施路径。班主任应当系统规划班级文化要素,将德育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文化特征。在物质环境方面,通过墙面布置、图书角设置等传递价值导向,如设置"诚信书架""友善墙"等主题区域。在制度文化层面,引导学生共同制定班级公约,将道德要求转化为具体行为准则。精神文化建设中,通过班训、班歌等形式凝聚价值共识,培育集体荣誉感。建立班级特色仪式,如晨会宣誓、每周反思等,强化道德体验。注重文化符号的持续影响,避免形式化倾向。班主任要以身作则,成为班级文化的示范者。这种全方位的文化渗透使德育自然地融入班级生活,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日常管理工作的德育融合
日常管理是德育的常态化实施渠道。班主任需要将德育视角贯穿于各项常规工作之中。在课堂管理中,不仅关注纪律维持,更要引导学生理解规则背后的道德意义。作业批改时加入品德评语,将学习态度与品格培养联系起来。处理学生矛盾时,采用调解教育方式,培养沟通能力和同理心。值日生工作中强调责任意识和服务精神,超越简单的任务分配。考勤管理注重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守信品质。通过这些日常细节,班主任可以把琐碎的行政工作转化为持续的德育过程。关键在于保持教育意识,避免陷入事务主义。记录典型案例,建立德育管理档案,为工作反思提供依据。这种融合式德育使教育自然地发生在真实情境中,增强了实效性。
(三)主题活动开展的德育设计
主题活动的精心设计能够深化德育效果。班主任应当根据德育目标序列,规划系统的主题活动体系。在设计环节,明确每次活动的具体德育指向,如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创新活动形式,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辩论赛等互动方式,增强学生参与度。注重活动前的准备和活动后的延伸,形成完整的教育链条。例如环保主题可延伸为持续一个月的"绿色行动",避免一次性活动的局限。邀请家长或社区人士参与特定活动,拓展教育资源。建立活动评价机制,关注学生的真实体验和收获。活动资料整理成册,形成可延续的德育资源。这种有深度的活动设计超越了表面热闹,使德育真正触动学生心灵。
(四)家校合作中的德育协同推进
家校协同是提升德育效果的关键环节。班主任需要建立常态化的家校沟通机制,确保德育目标的一致性。定期举办家长德育讲座,传播科学的德育理念和方法。建立家校联系本,记录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品德表现,形成教育闭环。设计家校共育活动,如亲子志愿服务、家庭美德实践等,创造共同教育体验。针对特殊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家校共育方案,保持教育连续性。组建家长德育志愿者队伍,发挥家长的专业特长和资源优势。注意尊重家庭教育差异,在基本原则一致的前提下保持适度弹性。这种深度协同避免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割裂,形成了德育合力,促进了学生的品德发展。
结束语
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系统工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班主任应在日常管理中持续优化德育策略,关注学生的道德认知与行为表现,及时调整教育方法。通过科学引导和人文关怀,班主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使德育成效真正体现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也对班级文化和社会风气的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媛媛.德育视角下小学班主任学生工作的实践策略研究[J].教师,2025,(06):23-25.
[2]刘留.德育视角下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研究[J].吉林教育,2024,(34):91-93.
[3]任琳芳.浅谈生本视角下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成才,2024,(22):42-44.
[4]黄鑫.德育视角下小学班主任学生工作的创新路径研究[J].吉林教育,2024,(25):88-90.
[5]秦作刚.文化自信素养视角下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03):169-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