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与创新机制研究——以凤翔泥塑产业化路径为例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王丹 殷书芳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摘要

凤翔泥塑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文旅融合的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诸多问题。通过产业化,可以为凤翔泥塑创造经济价值,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传承,从而使这一古老的技艺得以延续和发展。在产业化过程中,通过对泥塑技艺的创新和产品的开发,能够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为非遗的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凤翔泥塑、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传承、创新

正文


一、凤翔泥塑产业化的传承现状

1.活态传承:以人为核心的代际传递

一方面,通过家族传承与师徒授艺传统的家族传承依然是凤翔泥塑技艺传递的基础。以胡新明、胡深、韩建斌等为代表的传承世家,通过父子相传、家族内部传授的方式,保证了最核心、最精髓技艺的延续。同时,他们打破门户之见,广泛招收学徒,扩大了传承人群体。另一方面,代表性传承人的引领作用国家、省、市、区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为核心传承人提供了身份认同和政策支持。

2.制度传承:政府主导的政策保障

一方面,项目名录与资金扶持凤翔泥塑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这为其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最高层级的护身符。各级政府,尤其是宝鸡市及凤翔区文旅、财政部门,持续投入专项资金用于非遗保护。另一方面,政策整合与平台搭建:当地政府将非遗传承融入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更宏大的战略布局中。凤翔区文化和旅游局在2023年的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要聚力打造六营村非遗小镇聚力推进凤翔泥塑等传统非遗项目传承与振兴

3.社会传承:文旅融合的场域构建

凤翔泥塑的传承超越了作坊和课堂,通过与旅游、研学的深度融合,构建了一个开放的社会化传承场域。一是打造非遗+旅游+研学复合体六营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了泥塑体验园、非遗研学基地、民俗展览馆等设施,将生产、展示、体验、销售融为一体。二是校地合作与产学研一体化传承人与工坊积极与各大高校艺术设计院系合作,如新明泥塑非遗工坊就与多所高校合作开发文创产品。高校师生将六营村作为研究和创作基地,不仅为泥塑创新注入了新的设计理念和学术资源,也培养了一批了解和热爱凤翔泥塑的年轻人才,拓展了传承的社会网络。

二、凤翔泥塑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1.产业规模宏大,带动村民增收

从产业规模增长趋势来看,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在就业与增收方面,凤翔泥塑产业已成为六营村乃至周边地区村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以泥塑产业为核心的六营村,其村民人均收入已略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充分证明了非遗产业化在推动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

2.从业主体多元,组织形态丰富

一是传承人工作室与企业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新明为代表的领军人物,他创办的新明泥塑工坊,并进一步成立了凤翔区新明民俗文化传承有限公司和陕西新明雕塑艺术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承接大宗订单,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有效提升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二是专业合作社模式。六营村在党支部的引领下,成立了泥塑专业合作社。这种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了抱团发展。三是广大从业农户在公司和合作社的带动下,绝大多数村民以家庭为单位参与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领军企业+合作社+农户构成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既保留了手工艺的灵活性和文化底蕴,又引入了现代企业管理的效率和规模优势,是凤翔泥塑得以快速产业化的组织保障。

三、凤翔泥塑产业化路径中的创新路径

1.理念创新:从守艺创艺的观念转变

最大的创新源于思想的解放。凤翔泥塑的传承人们率先实现了从守着一门手艺吃饭守艺观念,到用创意激活手艺价值创艺观念的转变。他们认识到,非遗要活在当下,就必须与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相结合。这种理念上的突破,是后续所有创新的总开关,使他们敢于尝试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和新模式。

2.产品创新:基于传统符号的现代转译

一是造型与主题的现代化。传承人胡新明在保留传统坐虎、挂虎等经典造型的同时,大胆借鉴现代卡通元素,创作出福寿猪等一系列生肖形象,使其更具亲和力和时代感。创作巨型泥塑牛盛世华彩和大型作品招招虎作为地标景观,使其成为网红打卡点,极大地提升了品牌形象。二是品类的跨界拓展。开发团队将凤翔泥塑的经典纹样、色彩和造型元素,提炼并应用于更广泛的文创产品领域,推出了手机壳、抱枕、水杯、围巾、眼罩等十余种衍生品。这种“IP的开发思路,极大地延伸了产业链,拓展了市场空间。

2.技术创新: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一是工艺改良:在制作工艺上,胡新明等人用石膏模具代替了易损的传统泥模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标准化生产。他们还研发了摔不烂的新配方和制作工艺,解决了传统泥塑易碎的问题,降低了运输成本和损耗率,也使泥塑作为儿童玩具成为可能 。二是数字化赋能。有项目团队开发了湿度控制烘干装置,将泥坯干燥时间缩短40%,成品率提升至92% 。搭建元宇宙展厅,推出AR互动教材进入中小学美育课堂。三是研发方法创新。有研究通过眼动实验,科学分析凤翔坐虎等经典造型中最吸引人的视觉元素,提取其造型基因,为后续的文创产品设计提供数据支持,旨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

4.模式创新:多元融合的业态构建

商业模式的创新是产业化成功的保障。凤翔泥塑探索出多种灵活高效的运营模式。一是通过党建+电商联盟新零售模式。凤翔区积极拥抱互联网,通过建立电商中心党支部,搭建党建+电商联盟平台,整合区域内电商资源,利用直播带货等新媒体手段,极大地拓宽了销售渠道二是体验式消费新模式: 针对年轻消费群体,探索“DIY及盲选盒子贩卖机等创新服务平台。

四、凤翔泥塑产业化面临的挑战

1. 凤翔泥塑技艺传承困境

凤翔泥塑传承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在人才传承方面,出现了明显的断层现象。学习泥塑技艺需要较长的周期,泥塑产业的经济回报相对较低,尤其是在学习初期,从业者难以通过这门技艺获得较高的收入,这使得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老一辈传承人的精力和体力逐渐下降,能够投入到泥塑制作和传承工作中的时间越来越少

2. 凤翔泥塑产品创新不足

消费者对泥塑手工艺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对产品的创意、工艺、材料等方面都有更高的期待,这也给凤翔泥塑的发展带来了压力市场上的凤翔泥塑产品在设计上存在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凤翔泥塑在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缺乏对现代新型材料和技术的探索和应用。

3. 市场开发挑战

凤翔泥塑的销售主要依赖线下渠道,单一的线下销售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销售范围相对狭窄,只能覆盖到当地或前来旅游的消费者,无法触达更广泛的潜在客户群体。市场竞争激烈同类非遗产品如天津泥人张、惠山泥人等,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悠久的历史,与凤翔泥塑在市场上形成了直接竞争关系。

参考文献

[1] 郭怡彤。乡村振兴视域下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 以凤翔泥塑为例 [J]. 中国民族博览,2024,(04):43-45.

[2] 邵静炎,苏佳琳,蒋庆林,邹娜。乡村振兴视角下非遗文化发展与数字技术融合研究 —— 以陕西凤翔县凤翔泥塑为例 [J]. 服务科学和管理,2025,(01):74-80.

[3] 郝文婧,赵婧,杨聪。凤翔泥塑的技艺传承与家族谱系研究 [J]. 收藏与投资,2021,(08):178-180.

[4] 罗运毛,肖玮。数字时代非遗传承与创新:挑战、机遇与策略 [J].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4,(04):136-140.

[5] 杨雪。新媒体背景下陕西凤翔泥塑的发展困境与出路探究 [J]. 西部广播电视,2024,(03):89-92.

作者简介:王丹,女,讲师,陕西咸阳人,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殷书芳,女,讲师,陕西咸阳人,主要研究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陕西国际商贸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重点项目:非遗传承与创新机制研究—以凤翔泥塑产业化路径为例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