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孪生融入高等混凝土结构学课程的应用探讨
摘要
关键词
高等混凝土结构学;数字孪生;教学改革;智能建造;虚实交互
正文
项目名称:土木水利高等混凝土结构学
项目编号:YJS2025JC01
项目类型: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
1 引言
高等混凝土结构学是土木工程和土木水利研究生核心课程,传统教学依赖理论推导与简化模型,学生对超限结构非线性行为、耐久性退化等宏观抽象概念理解存在瓶颈。而数字孪生技术通过实时同步实体结构与其虚拟映射,为结构响应可视化、损伤过程动态推演提供了技术支撑。将数字孪生融入课程教学,符合新工科“交叉融合、实践创新”的要求。
2 数字孪生技术教育适配性分析
2.1 技术特征与课程痛点对应
采用数字孪生技术可以解决如下课程痛点:首先,通过动态映射解决时变行为教学盲区(如收缩徐变、疲劳累积损伤);其次,通过多源融合集成BIM模型、传感器数据与力学仿真(ANSYS/ABAQUS),解决机理分析与展示问题;最后,通过模拟灾害工况下结构失效路径(地震、火灾)等进行高等结构的预测预警。
2.2 数字孪生技术教学价值矩阵
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后,在高等混凝土结构学课程方面的价值见表1。由表1可知,相较与传统授课缺陷,在构造认知效率、机理描述、成本和周期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表1 数字孪生技术教学价值
项目 | 传统授课缺陷 | 数字孪生赋能方案 |
构造认知效率 | 二维图纸静态展示 | 三维BIM模型交互操作 |
机理描述 | 简化公式预测承载力 | 实时荷载-响应曲线动态生成 |
实验成本和周期 | 试验成本高周期长 | 参数化虚拟试验平台 |
3 课程融合路径设计及面临的挑战
3.1 模块化知识重构
采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高等混凝土结构学“五阶螺旋式”知识模块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基础层(元模型构建、数据驱动机制等数字孪生理论模块)、技能层(BIM轻量化建模、传感器布置策略等)、核心层(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开发)、融合层(多源数据同步转换系统)和创新层(机器学习优化设计)等。
3.2 典型教学案例设计
(1)案例1: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梁数字孪生体构建
建立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梁案例的主要步骤包括:1)采用Revit建立参数化BIM模型;2)导入MATLAB生成预应力损失优化函数;3)Unity引擎开发裂缝发展AR可视化模块;4)现场监测数据驱动模型自修正。
(2)案例2:氯离子侵蚀下混凝土耐久性演化预测
建立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梁案例的主要步骤包括:建立扩散-反应耦合数学模型;COMSOL多物理场仿真可视化离子浓度梯度和预测不同保护层厚度的服役寿命衰减曲线。
3.3 实施数字孪生技术所面临的挑战
目前阶段实施数字孪生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包括:跨学科师资培养滞后(需掌握物联网、数据科学等技能);教学平台建设成本较高(一台工作站≥20万元,5G工业网关≥5万元)和虚实数据接口标准化缺失。
4 结论
数字孪生技术为高等混凝土结构学课程提供了沉浸式认知环境,其“感知-分析-决策”的技术闭环与学生“认知-实践-创新”的能力培养形成深度契合。未来需加强校企协同实验室建设,开发轻量化教学专用数字孪生平台,推动课程与智能建造产业需求同步进化。
参考文献
[1]田思思,王永圣,罗强,等. 数字孪生驱动的电子技术实验混合教学改革[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4,43(11):148-152.
[2]田庆. 数字孪生技术赋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 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5,9(2):56-58.
[3]彭一航,刘志刚,李秀忠. 基于工业数字孪生技术的高职智能控制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中国设备工程,2024(22):263-265.
[4]张利鹏,许昊翔,吴登峰,等.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及大数据驱动的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化纤与纺织技术,2024,53(2):215-217.
[5]卢丽君. 数字孪生和全息技术融合下智慧教学模式推动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24,43(4):35-40.
[6]张天驰,曹建秋.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智慧虚拟现实与元宇宙"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23,37(2):73-77.
[7]原惠群. 数字孪生赋能校企深度融合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23,34(4):22-26.
[8]徐进,李博,邱其清,等.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航海模拟器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24,45(2):62-65,69.
[9]闫海兰,尚坡利. 数字孪生技术在"柔性制造控制系统"实践教学改革中的设计与应用[J]. 机电工程技术,2024,53(11):43-45,88.
[10]常广晖,郭朝有,刘永葆. 数字孪生在"舰船动力控制原理与技术"实践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20,17(2):29-32.
[11]杨建峰,张雅美,王灿运,等. 基于数字孪生与VR的高职机电类专业课程实训教学探索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5,44(3):184-188.
[12]王金娟. 基于数字孪生的混合教学模式改革方法探究[J]. 西部素质教育,2022,8(20):134-136.
[13]李晓丹. 智能制造背景下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24(3):210-213.
[14]陈秀寓. 基于数字孪生的混合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 软件工程,2020,23(6):49-51. DOI:10.19644/j.cnki.issn2096-1472.2020.06.015.
[15]宝鼎晶,雷颖.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课程教学改革——以砌体结构课程为例[J]. 大学,2024(5):57-60.
[16]周德义,黄莲,于亚军,等. 基于数字孪生的农业工程学科研究生教学实训探索[J]. 科教导刊(电子版),2024(17):4-6.
[17]朱永强,张平霞,潘福全. 基于数字孪生的单片机项目式教学研究[J]. 黑龙江教育,2024(18):85-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