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剪纸造型语言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段超

娄底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省娄底市 417500

摘要

民间剪纸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中不可或缺、无法取代的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它创作于广大的劳动人民之手,代表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乐观积极的精神面貌,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状态。它在造型上渗透了深厚的古老艺术与社会意识,其造型语言蕴含了及其丰富的中国文化理念。所以,探索剪纸艺术的造型语言在师范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学生了解我国的风俗与历史,加深对本土文化的感情,感受民间美术的艺术魅力,体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文化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民间剪纸 剪纸造型语言 美术教学 应用

正文


 

一.民间剪纸艺术的造型语言在美术教学中的意义

 

民间剪纸是我国传统艺术中不可或缺、无法取代的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它创作于广大的劳动人民之手,代表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乐观积极的精神面貌,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状态。它在造型上渗透了深厚的古老艺术与社会意识,其造型语言蕴含了及其丰富的中国文化理念。所以,探索剪纸的造型语言在师范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了解中国的风俗与历史,加深对本土文化的感情,感受民间美术的艺术魅力,体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文化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这同时也是在现代化教育背景下对传统文化艺术氛围的一种回归。在这个数字化时代里,各种游戏各种诱惑充斥在生活中,人们的内心越来越浮躁,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对剪纸造型语言的应用,可以让学生们切身的体会集绘画、手工于一体的剪纸艺术的创作过程,从而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让学生能够真正的静下心来体会艺术带给他们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习惯。

接下来,我将对民间剪纸艺术的造型语言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探讨其在师范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二.剪纸造型语言的艺术特征

(一)线条的装饰性

  “线,是构成线条形式美的主要因素之一”。[1]在剪纸中线条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它与传统的线描画相比,虽然都注重线条的流畅和节奏,但却与线描画富于具象化的写实不同,民间剪纸的造型往往是随性而为,其造型图案勇于打破自然规律,完全用线性的纹样来进行装饰,可以说在这里,它更多的是追求一种极致的装饰效果。所以在民间剪纸作品中,我们会发现那些或活泼灵动、或粗犷简约、或精致秀丽的线条,并不是为了表现对象的结构和动态,而是通过对线条的疏密变化、虚实关系、节奏缓急的处理,来抒发表达创作者当时内心的真实情感与主观愿望。可以说,线条就是民间剪纸的生命线。那笔下顿挫间所勾勒出的线条,以一种极富装饰性的视觉效果和审美情趣赋予了民间剪纸鲜活的生命力。

(二)图案的抽象性

民间剪纸从其题材和内容上来看,尽管多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表现的是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状态,但在造型上却并非只是简单的对其所要表现的事物和场景进行机械的复制再现,而是通过简化概括、夸张变形等手段对其进行再创造,最后呈现出来的是对创作者的主观意念和审美趣味进行抽象化了的符号语言和艺术形象。这种抽象化的表现形式又为民间剪纸的装饰性特色填上了一抹浓墨重彩。

尽管如此,这种源于客观的主观抽象性的再现性图案表现形式却不同于我们当下所流行的“现代抽象”,不会完全彻底的摆脱现实来进行天马行空的创作。因此,在剪纸作品中,它的每一个图案我们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

(三)图案的意象性 

我们知道民间剪纸的图案传达了创作者的精神寄托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使得剪纸作品中的图案造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寓意。所以,我们会把一幅“年年有鱼(余)”的剪纸作品寓意为“年年有余”,象征着对粮食物资的丰裕富余。剪纸图案的意象性就体现在这里。

(四)造型的平面化

民间剪纸的造型特点主要是以平面的造型、形象具有镂空的特点、用影绘的造型来表达所描绘的景、物、人物等等。这种平面化了的造型,也根据地方区域、民族文化等的不同有所不同。

比如北方的剪纸造型粗犷、豪迈,让人感觉不拘小节,没有刻意追求细节的刻画。而南方的造型纤细,装饰效果较北方的细腻,花样也注重场景局部刻画。

 

三.剪纸艺术造型的表现形式与手法

中国民间美术一样,剪纸图形所追求的也是圆满、美观、和谐的内在本质,以及充实饱满的构图。由于剪纸的手段局限平面化的造型、镂空的形象或者影绘式的造型图案是民间剪纸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表现形式

1. 平面化的空间重构

剪纸以二维平面为载体,却能通过线条的穿插、图形的叠合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创作者无需遵循西方透视法则,而是以“散点透视”将不同时空的元素并置,这种平面化并非简单的“扁平”,而是以极简的载体承载极丰的内容。

这种平面化的造型,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文化会

呈现不同的风格特点。北方的剪纸造型呈现的是粗犷、豪迈,不拘小节的风格。而南方的剪纸造型则普遍表现出造型精致富于细节的描绘风格较北方而言婉约细腻纹样上更加注重局部细节的刻画。

2. 镂空的虚实相生

“镂空”是剪纸区别于其他平面艺术的核心特征。通过剔除部分纸张,形成“虚”的空白与“实”的线条、图形的对比,使作品在光影中呈现流动的韵律。阴刻与阳刻是镂空的两种基本技法:河北蔚县剪纸以阴刻为主,通过细密的镂空表现人物衣纹的层次感;广东佛山剪纸则多用阳刻,以粗壮线条勾勒轮廓,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镂空不仅是技法,更是“以空显实”的哲学表达——空白处并非无物,而是留给观者想象的空间。

3.圆形完美的表现形式

受到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剪纸也体现了劳动人民追求团圆、美好、讲究吉祥、好彩头的这样一种民族心理。因此这一圆形完美的表现形式体现在构图的圆形构图上。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也息息相关。因此,我们不难看到很多民间剪纸采用的是圆形的构图表现形式,通常用来表现花朵、蝴蝶、以及一些有着吉祥寓意的事物。

受我国传统美术中散点透视的影响,剪纸的创作者也是采用全知全能、无所不能的叙述方式,在二维的平面上毫无遮挡的设置各种视角,构成一个非逻辑的、超越时空、超越现实的布局方式。比如,在一个剪纸作品中的人物虽然是一个侧面,但是这个作品中我们依然能看到他完整的头面部五官和四肢。

(二)表现手法

如果说表现形式是剪纸的“形”,那么表现手法则是塑造“形”的思维方式,体现着创作者对生活的艺术转化。剪纸的造型方法主要表现为夸张变形,和简化提炼。

1. 夸张变形:强化特征的艺术

剪纸主要是指是对繁杂内容条理化、规范化的过程,而不只是单纯的对自然客观的描摹”。因此,剪纸中的夸张,既要突出对象的基本特征,又要实现作品的装饰性。这种造型手法往往在以植物为主体进行的剪纸创作中最为常见。这种变形并非随意而为,而是抓住“神似”的关键——正如民间艺人所言:“剪花要剪‘气’,气足形就活”,夸张的最终目的是让物象的精神特质更鲜明。如牡丹通过夸张变形的方法使得原有的形象特征更加鲜明、具有感染力,以突显其代表富贵的美好寓意。

夸张变形旨在突出对象的神韵,通过对物象特征的强化和变形来体现创作的构思。这正好满足了剪纸艺术中神似胜于形似的美学观念。

2. 简化提炼:去繁存简的本质捕捉

民间剪纸造型除了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来实现对物体的刻画、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对表现物体进行适当的概括、简化和提炼也是实现简洁传神一个重要手段。

剪纸的工具特性决定了其造型必须“简”:复杂的细节会导致纸张断裂,也会模糊视觉焦点。因此,创作者往往“删繁就简”,保留物象最核心的轮廓与特征。例如剪一只兔子,仅以椭圆形身体、长耳朵与三瓣嘴构成,寥寥数刀便使形象跃然纸上。这种简化不是“减少”,而是对本质的提炼——用最少的线条承载最多的信息。

3.对称与均衡:视觉秩序的构建

对称是剪纸最常用的构图手法,既符合“左右平衡”的视觉习惯,又暗合“阴阳相济”的传统理念。如门笺剪纸多采用左右对称,左右纹样完全镜像,中间以“福”“寿”字连接,形成稳定的视觉中心;即使是非对称作品,也通过图形的大小、疏密实现“均衡”——如一侧画一株高柳,另一侧便以一群飞鸟呼应,使画面在“不对称”中达成“力的平衡”。这种秩序感让剪纸在自由的创作中始终保持和谐,给人以舒适的视觉体验。

4.意象组合:打破时空的叙事

剪纸造型不受现实逻辑约束,常将不同时空、不同属性的元素“跨界”组合,形成充满想象力的意象世界。如“四季平安”剪纸中,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可同现于一图,突破季节的界限;这种组合看似“不合理”,却符合民间“万物有灵”的思维——通过意象的叠加,集中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综合期盼,使剪纸成为承载集体愿望的“视觉诗篇”。

 

四.剪纸艺术的造型语言在师范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镂空手法的教学渗透:培养空间虚实意识

通过对剪纸中镂空这一造型手段的练习,可以进一步延伸到其它相关的美术教学课程中去。比如幼儿环境创设,通过这一技法的练习,能够丰富幼儿环境创设的技能与方法。

先从基础技法入手,引导学生理解镂空的“阴阳之道”。通过对比阴刻与阳刻的样本,如河北蔚县剪纸的阴刻细腻与广东佛山剪纸的阳刻粗犷,让学生直观感受“虚”与“实”的辩证关系。教学中可设计“对称镂空练习”,从简单的团花图案开始,让学生用刻刀沿对称轴线刻制几何纹样,体会“一剪双形”的巧思,理解镂空如何通过留白引导观者的想象。

其次,进阶至复杂造型的镂空训练,培养空间层次意识。例如,在表现“花鸟图”时,引导学生思考:花瓣的镂空密度如何体现前后层次?鸟的羽翼用细密镂空还是大块留白?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镂空的技术技巧,更能领悟“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这一能力对未来从事美术教学的师范生而言,可迁移至绘画、设计等多个领域,帮助他们引导中小学生理解艺术中的空间表达。

(二)线条装饰性训练:提升线条控制与表现力

通过对剪纸造型线条的装饰性训练,培养孩子们对于线条的节奏感的把握,并且最终能够自如地运用线条的变化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意愿。

教学初期,可从“单一线条练习”入手:让学生用剪刀剪出长短不一的直线、曲线、折线,感受不同线条的视觉张力;再通过“线条组合训练”,如用连续的波浪线表现流水,用放射状直线表现阳光,理解线条与物象特征的关联。进阶阶段,则引入剪纸中典型的装饰性纹样,如回纹、云纹、卷草纹等,引导学生将这些纹样融入具象造型。

这种训练的核心在于“随意中的控制”:看似自由的线条,实则需要手、眼、心的协调,既要符合造型需求,又要传递情感。对师范生而言,掌握线条的装饰性表达,不仅能提升自身的造型能力,更能在未来的教学中,指导中小学生通过线条表达个性与创意。

(三)以意造型训练:激活创造性思维

教师充分利用剪纸造型中的意象性和抽象性造型特点,激发学生的创作热忱,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通过“以意造型”的训练,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能力,并且在基于现实的基础上,对物体进行在创作的能力。将之服务于其它的美术课程当中去,比如创意素描,会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教学中,可从“象征符号解读”切入:如通过分析“福字剪纸”中蝙蝠与“福”的谐音关联、“连年有余”中莲花与鲤鱼的意象组合,让学生理解剪纸造型“托物言志”的特点。进而给定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意象转化练习”

在此过程中,需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思维:不必拘泥于物象的真实比例,可夸张特征;不必遵循时空逻辑,可将不同场景并置(如课堂与操场的元素融合在同一画面)。这种训练让师范生意识到,艺术创作的核心是“表达意念”而非“复制现实”,从而在未来的教学中,更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原创精神。

(四)实践与熏陶:在动手创作中涵养艺术情操

   剪纸艺术兼具“动手性”与“文化性”,通过剪纸造型的学习,既能提升师范生的动手能力,又能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陶冶情操。动手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剪纸的“精细操作”中:从纸张的折叠、图案的描边,到剪刀的开合、刻刀的力度控制,每一步都需要耐心与专注。

同时,剪纸的文化内涵为情操陶冶提供了丰富素材。如在学习“喜字剪纸”时,可结合传统婚嫁习俗,理解“红双喜”的吉祥寓意。这种“技”与“道”的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民间艺术的温度,理解艺术与生活、文化的深层关联。当师范生带着这种情感体验走向教学岗位时,便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艺术学习中涵养人文情怀。

 

五.结语

剪纸的造型语言既是民众审美趣味的体现,更是中华文化“以简驭繁”“虚实相生”哲学思想的具象化。在当代,理解剪纸的造型逻辑,不仅能守护民间艺术的根脉,更能为现代设计提供“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启示。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该从剪纸造型语言出发,将民间剪纸带入到美术课堂上去,让学生们切实的感受到传统美术的魅力,提高艺术文化修养,从而提升民族自豪感,继承和发扬我国宝贵的民间艺术!

 

 

 

参考文献:

[1] 期刊:王萍.漫谈民间剪纸造型装饰性的特点[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1月

[2] 期刊:齐丽丽.中国民间剪纸的造型与色彩研究[J].大众文艺

[3] 期刊:刘寒.民俗剪纸造型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设计艺术

[4] 期刊:鲍时东.阮学云.民间剪纸艺术造型观念和表现方法及其对现代设计的启迪.[J].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12月

作者简介:

段超1987.8-),男,汉族,湖南省娄底市冷水江人,娄底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本科生,讲师,研究方向:美术、美术教育方向。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