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汉函谷关与老子思想宣传的关系刍议
摘要
关键词
秦关、汉函谷关、洛阳、老子、宣传
正文
一、以老子道德经为宣传主题的名胜景区
老子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位非常重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口鹿邑县围绕老子的诞生与成长,以及后人对其祭祀活动所遗留文物古迹为主体,对老子进行宣传。《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对老子故里有清楚的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耼,周守藏室之史也。”正义引《括地志》云:“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庙,庙中有九井尚存,在今亳州真源县也。”历音赖。晋《太康地记》云:“苦县城东有濑乡祠,老子所生地也。”楚是指古代楚国,而苦县即指唐代真源县,即今河南周口鹿邑县,历乡指现县城东的太清宫乡,曲仁里指太清宫镇[] 。如今,老子故里被开发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由太清宫风景区、明道宫风景区与其他风景区组成,是集历史文化、自然风情、休闲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
而老子出函谷关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典故。老子出关的关为秦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灵谷圣地,被称为“千古雄关、道家之源”。三门峡灵宝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充分利用函谷关为《道德经》诞生地的唯一性、老子文化世界超级IP,融合军事文化为一体,被评为国家AAAA级人文游览区。[]
二、汉函谷关与老子相关的旅游资源
距离三门峡灵宝秦函谷关东150公里的新安汉函谷关,据《汉书·武帝纪》载: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徙函谷关于新安,以故关为弘农县。”[]新安汉函谷关遗址,现存的主要建筑有关楼、阙台、烽燧。关楼东百米处左右分别筑有“鸡鸣”、“望气”二台,它们为函谷关阙楼,是保护关隘的重要军事设施。鸡鸣台、望气台虽已坍毁,但汉代夯土遗存依然清晰可辨,其结构致密,而望气台则是与老子有关的一处遗迹,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在关楼遗址通道东、西两口的石刻楹联上,仍保存有老子出关的典故。
东侧楹联的内容为:
【横额】函谷关
【上联】功始将梁今附骥
【下联】我为尹喜谁骑牛
西侧楹联内容为:
【横额】汉函谷关(康有为题写)
【上联】胜迹漫询周柱史
【下联】雄关重睹汉楼船
对联记载了与函谷关有密切关系的两位人物,被封为将梁侯的楼船将军杨仆和留下《道德经》的东周柱下史老子。新关之所以沿用旧关的名字,并非徒慕旧关的遗风,而是因为新安汉函谷关依旧处于崤函古道上,且四面环山,涧河、皂涧河之水绕其奔流,正如其关楼对联所言:“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层紫气万层烟”,当得起“函谷关”之名。新安汉函谷关遗址以现存的汉代关楼与关墙、阙台、古道遗址,建筑基址,长墙遗址等一系列人工设施遗迹,与南北两山对峙、两河交汇所共同形成的整体格局,揭示出汉代关隘设施控制交通的格局特征。其作为保障丝绸之路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典型关隘设施,可为汉帝国大型交通保障体系中的交通管理制度、防御制度提供特殊的见证。[]
虽然汉函谷关存在有老子相关的资源,但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汉函谷关主要围绕丝绸之路西行的第一门户、关隘文化等特色资源进行宣传开发,注重文物保护工作,拒绝盲目跟风、大拆大建。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7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三、汉函谷关能否围绕老子《道德经》进行宣传
有部分公众及学者认为,新安汉函谷关遗址不能有与老子《道德经》相关的宣传,其所持观点是老子出关及整理《道德经》的地方均在秦函谷关,所以现存遗址“望气台”、老子出关的典故汉函谷关均不能进行宣传。但从老子思想的萌芽形成及汉函谷关形制及重要性来看,这些观点也存在谬误。
洛阳是老子思想萌芽和发展的重要地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老子担任“周守藏室之史”,因老子曾担任周朝的柱下史,负责记录国家历史的职位,因此,周柱史成为了老子的代称。东周包括春秋、战国两个时期,都城就在洛阳,河洛地区是当时文化的中心,老子长期在洛阳居住、供职,在这里形成了自己的道家思想体系。后来,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他西游到了地处河南灵宝的函谷关,当时的关令尹喜对他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老子于是“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但从老子自隐无名的主张和当时“述而不作”的风尚来看,老子很可能是把他在洛阳担任“周守藏室之史”时期所思考的人生经验、社会阅历、哲学见解口述给关令尹喜整理,老子出关后关尹将其笔录流传下来。[]《神仙传》对老子出关著述一事的分析较为合理:尹喜“执弟子之礼”,老子“具以长生之事授喜。喜又请教诫,老子语之五千言,喜退而书之,名曰《道德经》焉”[]对于记录老子《道德经》的关令尹喜,《集解》引列仙传曰:“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星宿,服精华,隐德行仁,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侯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巨胜实,莫知其所终。亦著书九篇,名关令子。”[]而老子“乃遂去,至关”的关隘就是今三门峡灵宝境内的函谷关,而关令尹喜,正是“周大夫”。
且老子在洛阳“居周”期间,还发生过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孔子适周曾问礼于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孔子适周曾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老子劝诫孔子若得明君则驾车服冕,不得其时则自覆盖相携而去耳。孔子离开洛阳后对老子发出由衷的赞叹,他把老子比做“乘风云而上”的“祥龙”,称“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对于孔子此次适周问礼的意义。有的学者认为孔子的“洛阳问礼”具有邹鲁儒学的文化寻根意义。[]
洛阳是老子及其道家思想的萌芽、发展的核心地区,新安汉函谷关虽是西汉时始建关,也是在老子《道德经》整理撰成之后,故汉函谷关保存“望气台”称谓,并宣传老子思想及典故并无不当之处。且汉函谷关沿用秦函谷关的称谓,并非徒慕旧关的遗风,而是因为新安函谷关依旧处于崤函古道上,四山环绕,三面环水,处于周边自然山体水系所形成的自然河谷,表现出丝绸之路线路走向对自然环境的依托、利用,当得起“函谷关”之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