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导向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问题导向;高中地理;教学研究;教学价值;优化对策
正文
一、引言
在高中地理教学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问题导向教学作为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纽带组织教学活动的模式,正逐渐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它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固有模式,着重引导学生在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锤炼能力。高中地理学科具有鲜明的综合性与突出的实践性,其内容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多个领域,且与现实生活中的环境变迁、资源开发、城市发展等诸多方面紧密相连,这为问题导向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广阔而适宜的空间。深入研究基于问题导向的高中地理教学,对于转变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地理教学的实效性,乃至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问题导向的高中地理教学价值
2.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导向教学通过精心设置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真实或模拟问题,能够从根本上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地理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机械记忆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进而产生学习倦怠。而问题导向教学以富有吸引力的问题为切入点,将抽象的地理知识与具体可感的问题情境相结合,让学生清晰感知到学习的目标和意义。学生在积极探寻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会自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主动投身到教学活动中,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从而显著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对地理学科的认同感和学习热情。
2.2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问题导向教学为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系统培养提供了高效途径。地理问题的解决绝非简单的知识叠加,而是需要综合运用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深入思考、全面分析和热烈讨论,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审视问题,探究地理事物之间复杂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拆解、推理和验证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养成严谨的逻辑思维、辩证的分析能力和系统的思考方式,不断提升地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为今后在复杂现实情境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
三、基于问题导向的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的问题
3.1 问题设计不合理
问题设计作为问题导向教学的核心环节,其质量直接决定教学效果,而当前部分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着问题设计不合理的现象。一些教师设计的问题在难度把控上存在偏差,要么过于简单,仅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直接复述层面,无法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要么过于复杂,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畏难情绪,进而失去解决问题的信心。还有些问题缺乏针对性和启发性,与教学目标的关联度不高,也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学习。此外,部分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难以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从而影响了问题导向教学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
3.2 实施过程形式化
部分高中地理课堂中,问题导向教学的实施过程存在明显的形式化倾向,未能真正发挥其育人功效。教师虽然在课堂伊始设置了问题,但在教学推进过程中,未能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思考和探究时间,常常因担心教学进度而急于给出标准答案,导致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充分发展和锻炼。小组讨论环节也多流于表面形式,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碰撞与合作,要么是少数学生主导发言,多数学生沉默旁观,要么是讨论内容偏离问题核心,无法形成思维的互补与深化。教师在教学中仍习惯性地占据主导地位,对学生的思维引导过多过细,甚至变相地将自己的思路强加给学生,严重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空间,使得问题导向教学沦为一种表面上的教学形式,未能真正实现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目标。
四、基于问题导向的高中地理教学优化对策
4.1 优化问题设计
教师应基于高中地理的教学目标、教材核心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精心设计合理有效的问题。问题设计要注重层次性,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逻辑梯度设置,逐步引导学生从基础认知走向深度探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问题要具有较强的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同时,问题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选取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生活现象、环境议题等作为素材,增强问题的现实意义和吸引力,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此外,问题设计要充分突出地理学科特点,体现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区域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思维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4.2 规范教学实施过程
要确保问题导向教学的实施过程规范有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思考和探究时间,耐心等待学生的思维发展,避免急于求成地给出答案,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组织有效的小组讨论,明确小组内各成员的分工,营造平等、开放的交流氛围,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想法,形成思维的碰撞和互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教师要切实转变角色定位,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学生遇到困惑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启发,而非直接告知答案,确保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提升。
4.3 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多元化、全方位的教学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问题导向教学的实际效果。评价内容不仅要涵盖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展现出的思维品质、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评价方式要实现多样化,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综合运用课堂观察、作业分析、项目成果展示、口头答辩、学生成长档案等多种形式,全面捕捉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轨迹。评价主体要实现多元化,除教师评价外,充分发挥学生自评和互评的作用,引导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会自我反思、自我总结,学会欣赏他人、借鉴经验,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后续学习确定努力方向,促进问题导向教学的持续优化和深入发展。
五、结束语
基于问题导向的高中地理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提升知识应用素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是推动高中地理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然而,当前其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着问题设计不合理、实施过程形式化、评价体系不完善等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优化问题设计、规范教学实施过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等有针对性的对策,能够有效破解这些难题,提升基于问题导向的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未来,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教育工作者还需持续探索和完善问题导向教学模式,使其更好地适应高中地理教学的需求,为培养具有深厚地理学科素养、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任秉望. 问题导向下的项目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路径研究[J]. 试题与研究, 2025, (11): 9-11.
[2]张建龙. 问题导向下的高中地理深度教学实践研究[J].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 2024, (12): 27-28.
[3]杨高璐. 高阶思维导向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实践路径探究[D]. 太原师范学院, 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