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音乐教学中融入地域民俗音乐元素的实践探索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杨春梅

吉首市民族幼儿师范学校

摘要

中职音乐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专业技能的任务,但是现在出现了内容趋于一致化,脱离当地土生土长文化的趋势。本文研究在中职音乐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融入地域民俗音乐元素,让中职音乐教学更加有针对性、生动、有效地进行。通过对地域民俗音乐的独特作用、地域民俗音乐在中职音乐教学中融入的理论依据以及具体地域民俗音乐教学案例的分析,论证了融入地域民俗音乐于中职音乐教学之中,创新教学方法与搭建教学实践平台,使学生对地域民俗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增进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此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为传播与发扬地域民俗音乐注入新鲜血液。


关键词

中职音乐教学;地域民俗音乐;课程融入;实践探索;文化传承

正文


引言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文化多元化趋势增强,教育本土化,特色化发展逐渐得到重视,中等职业学校是培育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场所,其音乐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技能培养,还要承担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当下许多中职学校音乐教学内容仍然以西方经典音乐为主导,对本土地域民俗音乐关注度不够,造成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有距离,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文化认同,地域民俗音乐属于中华民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大量历史,文化和艺术信息,是民族精神和地域特色集中体现。 将它融入中职音乐教学,既能让学生在学音乐的时候体会本土文化的魅力,培育民族自豪感,又可以给他们的将来工作赋予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新思路,这个研究会细致地探究怎样在中职音乐教学里融合地域民俗音乐要素,包含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具体路径,从而给改善中职音乐教育品质,推进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给予有用的参照。

一、地域民俗音乐的价值审视与融入中职音乐教学的必要性

地域民俗音乐是某个地域的民众在长期的生活与生产过程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音乐形式,它扎根于当地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历史变迁之中,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承载和鲜活展现,其价值包含诸多方面,首先就是文化传承价值,地域民俗音乐记载并传递着特定地域的历史记忆,社会风貌以及集体情感,它是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关键窗口,学生通过学习与体会民俗音乐,就能切实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加深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便是艺术审美价值,地域民俗音乐在旋律、节奏、调式、演唱方式、乐器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魅力,朴素真挚的情感表达和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能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水平。再次是社会教育价值,很多民俗音乐形式都跟当地的节日、仪式、生产劳动密切相关,这些音乐活动有着教化、娱乐和团结社会的功能,学生参与到这些音乐活动中,就能更好地了解传统社会是怎么运作的,人际关系是怎么处理的,从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协作能力。

但是,中职音乐教学中,地域民俗音乐的地位一直被忽略,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知之甚少,甚至有些陌生和排斥,这样的教学方式脱离了本土文化语境,降低了音乐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使学生接受音乐专业训练时缺乏根植于本土文化的理解与情感,所以把地域民俗音乐融入中职音乐教学,有着重要的必要性,这是响应国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号召的行动,也是提高中职音乐教育质量,培育具有民族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人才的必然选择。通过加入地域民俗音乐能调动学生的上课兴致,让课堂更有生气并有吸引力;扩大学生的音乐视界,知道不一样的音乐种类和演唱方式;增进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文化归属感,使其自然而然变成本土地域文化的传人和发扬者;也为以后从事音乐创作,演唱和教育工作给予很多本地的资料,促进学生的音乐技能发展和文化内涵塑造共同提升。

二、地域民俗音乐融入中职音乐教学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把地域民俗音乐加入中职音乐教学当中,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要依照一定的理论依据并沿着系统的实践路径来展开,从理论角度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重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过程中,自己去创建知识和意义,地域民俗音乐和学生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联系紧密,给学生营造出比较熟悉的语境,有益于他们自主探究和领悟,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音乐智能并不是单一方面的,地域民俗音乐的融入可以调动学生包含音乐智能在内的多种智能,促使他们全面发展,而且,文化自觉理论注重个体对自身文化的认识,认可以及思考,地域民俗音乐的教学恰是培育学生文化自觉的关键渠道。

基于上述理论,实践路径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1.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内容整合:中职音乐课程体系要冲破传统约束,把地域民俗音乐当作独立模块或者成为已有课程的有机组成,可以在《音乐鉴赏》课里增添地域民俗音乐的鉴赏专题,全面讲述其流派,风格,代表作品及其历史文化背景,在《声乐演唱》或者《器乐演奏》课里,可以选用地域民歌,戏曲唱段或者民间器乐曲作为学习材料,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音乐理论》课里,可以联系地域民俗音乐的调式,和声,曲式等展开剖析,增进学生对音乐理论的认识。课程内容的整合要兼顾深度与广度,不同类型的地域民俗音乐都要包含进去,还要深入探究其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开发校本特色课程也是可行的办法,“地域民歌演唱”“民间器乐演奏入门”“地方戏曲表演基础”之类的课程都可以考虑,这样能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教学方法创新与互动实践:传统讲授式教学很难传递地域民俗音乐的活态性和体验感,所以要更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和互动,首先使用情境教学法,教师可营造与地域民俗音乐有关的情境,比如模仿节庆活动、民间集市之类的,让学生置身于这种环境里体会音乐的魅力,实践教学法是重点,要让学生亲自去唱、弹、跳民俗音乐,甚至试着创作一些带有地域特色的音乐作品,可以安排学生学一些简单的民间乐器演奏,竹笛,葫芦丝之类的,或者排练一些带有地域色彩的合唱,器乐合奏。三是田野考察、口述历史。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区、乡村,拜访民间艺术家,开展田野考察,整理搜集各地域民俗音乐材料。通过与民间艺术家进行交流,了解背后的故事、传承的方法、生活情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人文情怀。四是数字技术辅助教学。借助多媒体、网络资源、虚拟现实等手段,展示各地域民俗音乐音视频资料、文化背景等,甚至可以搭建线上互动平台,让学生更加轻松、便利接触到和学习民俗音乐。

3.实践平台的搭建与展演交流:课堂教学是基础,但是要真正学好还需要不断进行实践,学校应该积极建立多种多样的实践平台给学生搭建出展示学习收获,参加文化交流的机会,可以举办校园民歌大赛,民间器乐演奏会,地区戏曲小段儿表演等活动,让学生拥有自己的舞台,增强自身的学习动力以及自信。其次组建社团。组建地域民俗音乐社团,比如民歌合唱社,民间乐器社,地方戏曲社团等社团,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排练演出,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学生可积极投身于当地的传统节庆、庙会、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中,并通过民俗音乐的演出方式,让学生置身真实的社区环境之中体验音乐所发挥的社会功能,感受当地的地域文化生命力,也可以进一步扩大学校在社区文化方面的影响。校际或区域交流。学校还可以与其他中职学校或是艺术团体之间举行地域民俗音乐的校际或者区域交流活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让学生开拓视野,让不同地区的文化彼此碰撞、彼此融合。

三、地域民俗音乐融入中职音乐教学的成效与挑战

经过系统化的实践探索,地域民俗音乐融入中职音乐教学已初步显现成效,首先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明显提高,地域民俗音乐与生活贴近且带有地域特点,冲破传统音乐教学固有印象,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学生由被动接收变成主动探究,其次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有所加强,学生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地域文化的魅力,对本土音乐产生深厚的感情,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塑造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第三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学生在学习地域民俗音乐时,除了学到新的歌唱和演奏技巧,比如地方戏曲的唱腔,民间器乐的演奏方法,而且拓宽了音乐思维,增强了对各种音乐风格的体会和表达能力,为今后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还有部分学生能够在各类专业比赛中崭露头角,独树一帜的特色艺术风格也是从中获得的。最后就是活态传承地域文化。中职学校的地域民俗音乐是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将地域民俗音乐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使得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年轻人当中普及开来,也使地域文化得以生生不息地发展下去。

不过,实践当中也碰到不少难题,师资力量短缺是个主要的瓶颈,很多中职音乐教师没有系统的地域民俗音乐知识或者经验,很难做好这方面的课程,再就是缺少教材资源,市场上针对中职学生的地域民俗音乐教材比较少,现有教材内容往往不深或者没地方特色,很难达到教学的需求,而且社会认知度不高,部分学生和家长觉得地域民俗音乐“土气”“老掉牙”,这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费投入和政策扶持方面也要加强,这样才能保障地域民俗音乐教学顺畅展开并持续发展,这些困难要靠教育部门,学校,社会各方面一起来解决。

四、未来展望与建议

针对地域民俗音乐教学的现状与挑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师资队伍建设要加强,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师资力量的保障,所以要加大对中职音乐教师的培养力度,对音乐教师进行培训,可以针对地域民俗音乐这一主题开设专门的培训班,邀请民间艺人或者专家学者进行授课,提高音乐老师的教学能力,也可以鼓励老师通过进修学习获取相应的学位,还可以考虑聘请具有地域民俗音乐特长的专业人士任教,优化师资组成。推行名师带徒模式让有经验的老教师带动年轻人,传授他们自身宝贵的教学经验。

2.完善教材、课程资源开发:组织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编写地域特色突出、适合中职生认知特点及专业发展的地域民俗音乐教材。内容上应包含地域民俗音乐历史源流、音乐特征、代表性作品、文化含义等,并提供大量音视频及实践指导;也可创建地域民俗音乐数字资料库,把音视频、乐谱以及文字资料等资料实现数字管理方式来使用,以便老师与学生们随时能学习查资料。积极鼓励教师结合本地特点开发校本课程和补充教材。

3.深化校地合作与社会联动,学校应该积极与当地文化馆,非遗中心,民间艺人协会等组织展开合作,形成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联手举办活动,协同开展研究,互相派遣师生交流等手段,给学生赋予更多接触并学习地域民俗音乐的机会,努力争取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给予支持,谋求专项资金投入,用于地域民俗音乐教学设施创建,教材研发以及实践活动开展,而且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媒体,网络等途径,扩大地域民俗音乐的社会知晓度,改良大众对于传统音乐的刻板看法。

4.创新评价机制与激励保障:传统音乐教学评价偏重技能考核,要慢慢构建起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除技能表现之外,学生的地域民俗音乐活动参与热情,地域文化领悟程度,革新实践成果等等都可以被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对于那些在地域民俗音乐学习及实践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予以表彰并实施奖励,从而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对待那些热衷于地域民俗音乐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这些方面也要予以照顾,形成良好的推动机制。

结论

中职音乐教学融入地域民俗音乐元素,这是新时代背景下促进职业教育特色化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举措,通过改良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办法,搭建实践平台,可以明显加强学生的音乐素养和专业技能,而且能增进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培育出具有革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虽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师资,教材等难题,但是只要各方齐心协力,不断深化改革,改良创新,地域民俗音乐就会在中职音乐教育当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地域文化的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以后的中职音乐教育要愈加重视“根”的培育,让每一个学子都能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扎根民族土壤,面向世界未来。

参考文献:

[1]刘少雄.新时代用通俗音乐铸造中职学生民族心民族魂研究[J].成才之路,2024,(05):73-76.

[2]林晓燕.中职畲族音乐舞蹈特色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16):216-217.


...


阅读全文